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15篇
  免费   129篇
  国内免费   76篇
儿科学   12篇
妇产科学   13篇
基础医学   157篇
口腔科学   36篇
临床医学   338篇
内科学   254篇
皮肤病学   14篇
神经病学   88篇
特种医学   151篇
外科学   253篇
综合类   776篇
预防医学   302篇
眼科学   18篇
药学   266篇
  1篇
中国医学   252篇
肿瘤学   89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69篇
  2022年   71篇
  2021年   67篇
  2020年   87篇
  2019年   86篇
  2018年   84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82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131篇
  2013年   155篇
  2012年   177篇
  2011年   180篇
  2010年   183篇
  2009年   175篇
  2008年   164篇
  2007年   146篇
  2006年   143篇
  2005年   146篇
  2004年   122篇
  2003年   90篇
  2002年   84篇
  2001年   72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51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注射比伐卢定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接受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冠状动脉无复流预防作用的影响。方法选取北部战区总医院2017年3—8月收治的86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接受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编码信封进行分组,将患者分入A组(冠状动脉内注射生理盐水10.00 ml组,n=40)和B组(冠状动脉内注射比伐卢定0.75 mg/kg组,n=46)。记录并比较主要终点[靶血管矫正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帧数、术后90 min心电图ST段完全回落率]和次要终点[术后30 d内净临床不良事件(包括全因死亡、再次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脑卒中、支架内血栓及出血学术研究联合会定义的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纳入时,A、B组的靶血管矫正TIMI帧数分别为(78.43±36.62)、(85.10±31.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靶血管矫正TIMI帧数≥40的比例分别为72.5%(29/40)、82.6%(38/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组时,A、B组的靶血管矫正TIMI帧数分别为(31.43±16.62)、(27.10±15.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靶血管矫正TIMI帧数≥40的比例分别为30.0%(12/40)、34.8%(16/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包括支架后扩张全部完成)即刻复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A、B组的靶血管矫正TIMI帧数分别为(34.16±19.22)、(20.90±12.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靶血管矫正TIMI帧数≥40的比例分别为27.5%(11/40)、4.3%(2/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B组的靶血管矫正TIMI帧数分别为(24.16±22.62)、(17.95±7.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靶血管矫正TIMI帧数≥40的比例分别为7.5%(3/40)、2.2%(1/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的术后90 min心电图ST段完全回落率分别为85.0%(34/40)、87.0%(40/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的术后30 d内净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2.5%(5/40)、6.5%(3/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内注射比伐卢定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接受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的冠状动脉无复流具有较好的预防作用,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02.
目的 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住院药房麻醉药品的使用情况,为麻醉药品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对2014—2016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住院药房麻醉药品的种类、用量、用药频度(DDDs)和药物利用指数(DUI)等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2014—2016年,麻醉药品的销售总金额逐年上升.其中注射类销售金额最多,且逐年上升,其次是口服类,销售金额逐年降低.注射类中哌替啶注射液的用量最多,口服类中盐酸羟考酮缓释片使用量最多;芬太尼注射液和盐酸羟考酮缓释片的DDDs逐年下降,而瑞芬太尼注射液和舒芬太尼注射液的DDDs逐年上升;注射剂中DUI>1的有芬太尼注射液、舒芬太尼注射液、瑞芬太尼注射液和哌替啶注射液;DUI<1的有盐酸吗啡注射液、布桂嗪注射液和氯胺酮注射液.两种芬太尼透皮贴剂的DUI均>1.哌替啶注射液使用前3名的科室为介入一病房、介入二病房和中毒性肝病病房.介入一病房的盐酸吗啡注射液使用量连续3年逐年增加.结论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麻醉药品的使用基本合理,基本符合癌症三阶梯止痛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103.
目的通过回顾分析闽南地区到我院骨科住院治疗的脆性髋部骨折患者的发病特点以及治疗的现状,为本地区老年人脆性髋部骨折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我院2010~2012年骨科收治的年龄大于50岁的脆性髋部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及部分获得随访的患者的随访资料,采集患者个人特征(性别与年龄)、受伤的年份与季节、骨折类型、治疗方式、抗骨质疏松方案、随访1年的死亡率,并进行统计分析整理。结果 3年间我院收治年龄大于50岁的脆性髋部骨折患者560例,发病有地区性特点,各年份病例数基本持平(2010年190例,2011年184例,2012年186例),各年份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患者(373例)明显多于男性(187例),男女比例为1∶2,男女构成比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颈骨折(316例)多于股骨转子间骨折(244例);平均年龄高达77.19±10.38岁,各年龄段构成比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例数以春季(149例)、冬季(145例)为多,冬春季与夏秋季间的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手术治疗比例89.11%(499/560);住院期间有进行骨密度检查的患者80例,住院期间有抗骨质疏松治疗的患者比例63.93%(358/560),获得随访的患者出院后继续抗骨质疏松治疗的比例仅20.63%(59/286);随访超过1年的231例患者中,手术组1年死亡率(6.57%)明显低于非手术组(72.73%),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闽南地区脆性髋部骨折发病有其地区特点,尤其在年龄、性别、发病部位、发病季节、治疗方法有一定分布规律,目前抗骨质疏松治疗重视程度仍然不够,应加强宣传,深入开展防治策略研究来预防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4.
目的研究探讨霉酚酸酯(MMF)对狼疮性肾炎(LN)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本院治疗的40例LN患者,应用数字随机表法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环磷酰胺治疗,观察组采用霉酚酸酯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治疗前后的疾病活动度指数、肾功能指标及肾脏病理指标。结果两组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的疾病活动度指数、血肌酐(Scr)、尿素氮(BUN)、24 h尿蛋白、纤维新月体、白金耳和微血栓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观察组的疾病活动度指数、BUN、Scr、24 h尿蛋白和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降低(P<0.05)。两组患者的纤维新月体、白金耳和微血栓均明显降低,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霉酚酸酯治疗狼疮性肾炎可以达到与环磷酰胺相当的临床疗效,霉酚酸酯相比于环磷酰胺可以减少患者不良反应,其安全性更加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探讨第1跖列三平面截骨联合其余跖骨基底截骨治疗中重度跖内收型[足母]外翻的早期疗效。方法2012年2月-2016年9月,收治10例(12足)中重度跖内收型[足母]外翻患者。男1例(2足),女9例(10足);年龄21~55岁,平均34.5岁。病程3~10年,平均5.8年。根据改良Sgarlato测量法对跖内收分度:中度4足、重度8足。术前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评分为(46.4±9.3)分;跖内收角(metatarsus adductus angle,MAA)为(25.41±3.66)°,[足母]外翻角(hallux valgus angle,HVA)为(41.42±9.67)°,第1-2跖骨间角(first-second intermetatarsal angle,1-2IMA)为(10.72±2.26)°。采用第1跖列三平面截骨联合其余跖骨基底截骨以及外侧软组织松解术治疗。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24个月,平均21.4个月。1例(1足)术后出现转移性跖痛,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X线片复查示截骨部位均愈合,愈合时间为2.4~3.2个月,平均2.8个月。末次随访时,MAA为(8.42±0.71)°、HVA为(13.29±1.03)°、1-2IMA为(4.41±0.48)°,AOFAS评分为(89.8±5.9)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第1跖列三平面截骨联合其余跖骨基底截骨治疗中重度跖内收型[足母]外翻,可获得较好早期疗效。  相似文献   
106.
107.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针灸治疗急性出血性中风的价值。方法:随机分组,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和针灸结合常规治疗组(治疗组)各29例,治疗前和治疗两周后分别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脑卒中评分(The United States 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定患者神经功能,CT测量血肿评价血肿吸收情况,同时参照《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动态观察中医症候的改变,观察两组患者头痛、头晕、呕吐、言语謇涩、口角歪斜、吞咽困难、半身不遂、偏身感觉异常等症状、体征的改善情况。结果:两组临床疗效、中医症候疗效、血肿吸收情况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西药和针灸结合治疗对于急性出血性中风患者整体功能的恢复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108.
 目的 通过模拟高空跳伞着陆训练环境测定不同高度半蹲式跳伞着陆状态下的踝关节角速度、地面垂直反作用力,为预防跳伞着陆踝部损伤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 募集18名健康志愿者,包括空军地勤人员9名、职业跳伞人员9名。两组受试者身高、体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受试者分别从30 cm和60 cm高的跳台以半蹲式跳伞着陆并腿姿势跳落到测力台上。高速摄像机记录着陆过程,测定踝关节跖屈角位移及时间、地面垂直反作用力,计算角速度,分析踝关节动态角位移、角速度、垂直作用力与不同高度的相关性。结果 30 cm高度:地勤人员组与跳伞运动员组踝关节角位移分别为25.73°±8.13°、20.05°±12.27°,垂直反作用力分别为(3 372.4±748.6) N、(5 181.5±1 726.2) N,受力时间分别为(0.049±0.015) s、(0.012±0.004) s,缓冲时间分别为(1.397±0.746) s、(1.737±0.451) 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60 cm高度:地勤人员组与跳伞运动员组踝关节角速度分别为(25.45±15.01) °/s、(16.51±4.18) °/s,垂直反作用力分别为(4 616.0±1124.7) N、(7 119.5±2 307.4) N,受力时间分别为(0.048±0.013) s、(0.015±0.006) s,缓冲时间分别为(0.922±0.347) s、(1.617±0.547) 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从不同的测试高度跳下,跳伞运动员组的地面垂直反作用力大于地勤人员组,但角速度及角位移小于地勤人员组。对比地勤人员组,跳伞运动员组的受力时间短而缓冲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的疗效并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微小动脉瘤(共35个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均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其中栓塞加支架辅助治疗3例。结果动脉瘤完全填塞28个,瘤颈残留7个。术中无动脉瘤破裂,术后脑梗死8例。30例病人术后3个月复查DSA,残颈无增大表现而继续临床观察。随访34例,时间12个月,完全康复30例,遗留轻微神经功能障碍4例。结论对于已破裂的微小动脉瘤,在血管内介人治疗过程中,通过采取相应技巧,预防出血及缺血性并发症,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0.
李毅  尹星  李娟  张瑞  王琦 《临床医学工程》2014,(10):1236-1238
目的探讨基于分子筛技术在高原地区建立的富氧环境对人体生理指标,包括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以及工作效能的影响。方法在海拔3 680 m的高原环境中,嘱受试者在普通帐篷内休息8 h,用Philips MP20多参数检测仪监测40名受试对象在静息状态下的HR与SpO2,与此同时,检测受试者的工作效能(主要包括数字运算和图案匹配两个项目)得分。之后,利用分子筛式制氧机向半密封式帐篷内供氧,建立氧浓度为27%的富氧环境,让受试者在富氧环境中休息8 h后,静息状态下监测40名受试对象HR,SpO2以及工作效能的测量得分。对比两次测量结果,从而确定高原富氧环境对急进高原人HR,SpO2以及工作效能的影响。结果在高原富氧环境中休息后,受试者SpO2以及工作效能的测量得分显著增高(P<0.05),HR显著降低(P<0.05)。结论高原富氧环境能有效提高人体的SpO2以及工作效能,降低急进高原人群的HR,促进急进高原人群的高原习服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