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89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5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1篇
  1974年   2篇
  1964年   1篇
  1962年   3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51.
实验结果的报道这里主要报道在科学实验中所取得的实验结果。实验结果多半用数据表示之,不能用数据表示现象,则可作客观描述。实验数据有“计数”和“计量”之分。属于计量指标者(计量资料)以均数表示之(通常用绝对值,有时也用%数),并附上标准差或标准误,属于计数指标者(计数资料),用%数表示之。  相似文献   
52.
结论和讨论(或评述)部分这是论文的理论部分,也是反映作者科学思维的核心所在。作者在报道实验结果之后,必须根据实验结果(数据)的事实本身,经过逻辑推理而引出实验结论,并且对实验结论在理论上或实践上的意义,做出应有的评论。首先,实验结论应与实验资料相符,不应超越对实验结果的推论,既不夸大,也不缩  相似文献   
53.
“冻伤”、“冻疮”、“浸足”和“战壕足”都是局部冷伤,后三者是高于冰点的“湿冷”所引起,属非冻结性损伤。冻伤则是冰点以下的严寒所引起,属冻结性损伤,是最常见和最重要的局部冷伤。在高寒地区,轻度冻伤在平时比较多见,重冻伤只见于意外的情况。在战争条件下,冻伤的发病数很大,是造成部队非战斗减员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无论平时或战时,冻伤都是值得重视的课题。  相似文献   
54.
目的:研究内毒素(ET)性发热家兔下丘脑神经细胞内游离钙([Ca2+]i)浓度变化及ET、白介素-1β(IL-1β)对正常家兔离体下丘脑神经细胞 [Ca2+]i浓度的影响。方法: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应用钙离子探针(Fura-2/AM),检测 i浓度。结果:(1)微量ET(2 ng/mL)使正常家兔下丘脑神经细胞内 [Ca2+]i浓度显著升高;ET性发热家兔下丘脑神经细胞 [Ca2+]i水平也显著高于对照组;(2) 3种剂量IL-1β(100、500、1 000 ng/mL)均未能明显影响下丘脑神经细胞 [Ca2+]i 浓度。结论:(1)低Ca2+参与ET性发热体温调节的作用部位,可能不是在下丘脑神经细胞内;(2)ET引起下丘脑神经细胞 [Ca2+]i 浓度变化,不是通过IL-1β直接引起。  相似文献   
55.
56.
在本室发现甘氨酸具有拮抗内毒素(lipopolysaccharide,LPS)作用的基础上,本研究从以下三个方面观察甘氨酸和多粘菌素B联合应用对内毒素的拮抗作用:第一部分观察甘氨酸、多粘菌素B联合用药在体外与内毒素作用后,静脉注入体内引起的致热性变化,观察指标包括平均体温反应曲线、最大体温反应幅度、体温反应指数;第二部分观察甘氨酸和多粘菌素B联合拮抗内毒素最佳组合比例;第三部分观察甘氨酸、多粘菌素B联合用药对小鼠的毒性。结果如下:1-多粘菌素B、甘氨酸在拮抗内毒素时有明显协同作用(P<0-05)…  相似文献   
57.
实验用新西兰兔80只,随机分为10组,每组动物8只,观察四个临床常用的清热力剂:银翘散(1号药),桑菊饮(2号药),柴葛解肌汤(3号药),新加香薷饮(4号药)对兔白细胞致热原(LP)性发热的实验疗效,为临床选方提供参考。实验中将以上四个方剂按原剂量制成水煎剂,每剂浓缩至25ml备用。实验组第1、  相似文献   
58.
侧脑室灌注CaCl2对家兔内毒素性发热及其血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相似文献   
59.
本研究用72只新西兰家兔,观察了柴葛解肌汤(No.Ⅰ)和新加香薷饮(No.Ⅱ)两种清热方剂对家兔白细胞致热原(leucocytic pyrogen,LP)性发热效应及脑脊液cAMP含量影响的比较。结果表明:(1)两种方剂灌胃对家兔正常体温没有明显影响(P>0.05)。(2)单独注射LP引起直肠温度上升0.90±0.12℃,静注LP前一小时灌服No.Ⅰ或No.Ⅱ方剂直肠温度上升分别为0.83±0.19和0.45±0.15(△T℃),与单独注射LP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这两种方剂增有明显的解热作用。(3)静注LP后一小时检测家兔脑脊液cAMP含量为140.94±51.74pmol/ml,而No.Ⅰ LP组脑脊液cAMP含量则为83.48±8.11pmol/ml。两者差异显著(P<0.05),表明No.Ⅰ方剂不仅抑制LP引起的发热效应,还明显降低LP引起的脑脊液的cAMP含量增高。但No.Ⅱ LP组同时点的cAMP含量为114.48±11.93pmol/ml,与单独注射LP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No.Ⅱ方剂虽能抑制LP引起的发热效应,但不能明显降低LP引起的脑脊液的cAMP含量升高。根据这些结果,作者推论:《柴葛解肌汤》可能主要通过降低脑内cAMP含量的上升取得解热效应,而《新加香薷饮》则可能通过另外的方式而导致解热。  相似文献   
60.
目的和方法 :为了从细胞水平进一步探讨发热时体温正、负调节中枢的调节机制 ,本实验采用微电极细胞外记录技术 ,在 2 6只新西兰兔脑腹中隔区 (ventralseptalarea ,VSA)记录了温敏神经元单位放电 ,观察电刺激下丘脑视前区 (preopticanteriorhypothalamus,POAH)对致热原IL - 1β 作用下兔VSA温敏神经元放电的影响。结果 :(1)侧脑室注射的白介素 - 1β(IL - 1β)能使VSA热敏神经元放电频率增加 ,冷敏神经元放电减少 ,而侧脑室注射等量人工脑脊液 (ACSF)对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的放电均无明显影响。 (2 )电刺激POAH可反转致热原IL- 1β 对VSA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的上述作用。结论 :在致热原作用下的体温调节中 ,正调节中枢POAH和负调节中枢VSA具有密切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