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6篇 |
免费 | 1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8篇 |
内科学 | 13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11篇 |
外科学 | 2篇 |
综合类 | 24篇 |
预防医学 | 12篇 |
眼科学 | 3篇 |
药学 | 3篇 |
中国医学 | 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1篇 |
2018年 | 1篇 |
2016年 | 1篇 |
2014年 | 3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4篇 |
2011年 | 6篇 |
2010年 | 9篇 |
2009年 | 3篇 |
2008年 | 5篇 |
2007年 | 9篇 |
2006年 | 10篇 |
2005年 | 5篇 |
2004年 | 5篇 |
2003年 | 1篇 |
2001年 | 3篇 |
1998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3篇 |
198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86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疗效。方法对86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术前常规保肝治疗,采用细胞分离技术自脐带血中提取移植所需要的干细胞,通过肝动脉介入的方法注入肝脏内。干细胞移植后第1、4、10及16周行肝功能检查,第10、16周行肝脏CT检查评价影像学变化。结果术后第1~10周86例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术后16周血浆白蛋白水平、凝血酶原活动度较术前均明显提高(P均〈0.01),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较术前均显著降低(P均〈0.05);术后第16周CT显示肝脏最大截面积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结论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可有效修复肝损伤、改善肝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2.
53.
组织间插放射治疗是指将放射源永久性植入肿瘤内部或肿瘤附近受浸润的组织中(包括经淋巴系统扩散的组织内),分为短期种植和永久种植两种.短期种植使用的放射性核素由于释放高能射线不易防护,故很少应用. 相似文献
54.
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及支架置入治疗梗阻性黄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胆道梗阻是指良性或恶性病变所致的梗阻性黄疸,如不及时治疗可引起肝功能衰竭和继发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外科手术创伤大,且大部分病人失去手术机会.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及支架置入治疗梗阻性黄疸作为介入放射学的一项新技术,自上个世纪90年代开展以来,我们先后对32例梗阻性黄疸病人进行了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5.
目的 分析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康复期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康复与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对 2010年4月-2012年11月68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性别、年龄、膀胱类型、间歇导尿前留置导尿时间、膀胱功能再训练介入时间、平均间歇导尿次数、膀胱区理疗、预防应用抗菌药物8个观察指标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康复期尿路感染间的关系.结果 68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住院1个月后,发生尿路感染31例,感染率为45.59%;间歇导尿前留置尿管时间、平均间歇导尿次数、膀胱功能再训练介入时间是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康复期尿路感染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针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康复期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提出有效预防措施,严格掌握间歇导尿的适应证,制定合理的间歇导尿计划,早期介入膀胱功能训练,以降低尿路感染率. 相似文献
56.
目的:对1998年本室建立的人肝癌细胞系HCC-9810进行细胞遗传学分析。方法: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培养液为含20%的胎牛血清的RPMI-1640,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形态,放射免疫方法检测肿瘤标志物,并用改良的热变性姬姆萨R显代(RHG)方法与G显带相结合进行细胞遗传学检测。结果:该细胞系经异种接种能形成移植性肿瘤,染色体为非整倍体,有4q-,11q-,13q 等。结论:检出的这些畸变可能与肝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57.
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初诊时80%出血原因不能确定,出血部位的判断更是困难。我科采用选择性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不仅可明确病变的部位和性质,而且对病变血管行栓塞治疗,共27例,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收集消化道大出血患者27例,男性19例,女性8例。其中因肝胆手术后经T管引流出血5例;十二指肠溃疡出血7例;胰腺炎伴大出血3例;其余均为原因不明的呕血和便血,均表现反复大量的呕血和便血,出血量均在1000ml/d。2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行右侧股动脉穿刺插管,选择性将导管插入腹腔干开口,肠系膜上、下动脉或肝固有动脉行造影检查确定出血部… 相似文献
58.
59.
60.
目的探讨联合经肘/股动脉入路治疗长段髂-股动脉病变的有用性。方法本组共20例患者,男17例,女3例,年龄54~85岁,全部病例均有间歇性跛行、静息痛及下肢发凉。术前踝肱指数0-0.43,PWV为0-1076。全组病例均经CTA或动脉造影证实一侧髂动脉合并对侧股浅动脉长段(≥5cm)闭塞12例,两侧髂动脉合并一侧股浅动脉长段(≥5cm)闭塞3例,一侧髂动脉合并两侧股浅动脉长段(≥5cm)闭塞5例。所有病例均同时行肘/股动脉穿刺。结果 18例患者成功进行腔内球囊/支架治疗,2例未能开通闭塞段。术后踝肱指数0.72±0.15(P〈0.05),PWV1783-2532(P〈0.05),与术前相比有显著差异。术后随访1-24个月。其中有1例在随访过程中因心脏疾病死亡,有2例分别在术后6、9个月出现间歇性跛行或静息痛,CTA提示髂股动脉有慢性闭塞,再次成功行球囊扩张术。结论当单一经股动脉路径难以实施时,联合经肘/股动脉入路治疗长段髂-股动脉病变可提高治疗成功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