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1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9篇
儿科学   12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18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41篇
内科学   37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80篇
预防医学   25篇
药学   38篇
  1篇
中国医学   26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51.
目的 比较疣状胃炎与红斑渗出性胃炎的幽门螺杆感染率。方法 根据胃镜结果选择疣状胃炎 2 4例 ,红斑渗出性胃炎 2 8例 ;采用快速尿素酶试验、ME染色查幽门螺杆菌。结果 疣状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 6 2 .5 % ,红斑渗出性胃炎为 2 5 % ,两组比较 ,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有显著差异 (ρ=0 .0 0 6 )。结论 疣状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明显高于红斑渗出性胃炎 ,提示幽门螺杆菌感染在疣状胃炎的致病过程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2.
脓毒症是危重症患者死亡的首要因素。肝脏损伤和功能障碍是脓毒症患者的主要并发症和预警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其发生机制并以此寻找相应的干预措施对降低脓毒症患者的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感染和炎症等多种因素所致的肝脏细胞死亡是脓毒症患者并发肝损伤的基础事件和核心机制。近年来,有关裂解性细胞死亡介导包括脓毒症在内的各类疾病所致肝损伤的作用已成为该领域的热点研究方向。该文拟围绕裂解性细胞死亡的主要类型、调控机制及其参与脓毒症肝损伤的作用与潜在干预效应进行综述,以期为深入理解脓毒症肝损伤的发病机制和寻找新的防治靶点提供可能的思路与方向。  相似文献   
153.
随着近年器官移植和免疫抑制药物的广泛应用,使移植术后肺孢子菌肺炎(PCP)的发病有明显增加,发病率在肾移植为2%~11%,在肝移植为3%-20%,在心肺移植可高达88%,发病主要在术后3~6个月。如未能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发生PCP后病情迅速恶化,易发生ARDS,并发多重感染,病死率极高。目前人们已经掌握了针对PCP的有效治疗方法,若能及时诊断和治疗,预后满意。  相似文献   
154.
目的探讨婴儿痉挛症(infantile spasms,IS)经大剂量甲泼尼龙治疗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应用大剂量甲泼尼龙治疗、且14d内中止痉挛发作并持续缓解时间≥28d的IS患儿78例,根据随访中(12~42个月)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30例和未复发组48例,记录患儿性别、发病年龄、头颅MRI、缺氧史、低血糖史、发病前精神、运动发育史、应用甲泼尼龙治疗时的病程、起效时间、泼尼松口服疗程等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IS经大剂量甲泼尼龙治疗缓解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 2组发病年龄、应用甲泼尼龙治疗时病程、起效时间、发病前精神/运动发育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S非高峰年龄发病(OR=3.224,95%CI:1.148~9.049,P=0.026)、甲泼尼龙起效时间7d(OR=3.637,95%CI:1.058~12.506,P=0.040)、发病前精神/运动发育落后(OR=6.109,95%CI:1.063~35.090,P=0.042)是IS经大剂量甲泼尼龙治疗缓解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 IS非高峰年龄发病、药物起效时间晚、发病前精神/运动发育落后是经大剂量甲泼尼龙治疗缓解后复发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5.
目的通过与传统细菌培养法比较,明确聚合酶链反应(PCR)法能否提高沙门氏菌检出率。方法分别应用传统细菌培养法(含生化、血清学鉴定)及普通PCR方法,对300例急性腹泻患者粪标本进行检测,将两种方法检测的阳性率进行比较。结果300例急性腹泻患者粪标本,传统法分离培养出沙门氏菌29例,阳性率9.67%;普通PCR检测沙门氏菌高侵袭性位点A(hyperinvasive locus A,hilA)阳性65例,阳性率为21.6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传统法分离培养阳性的标本,PCR检测均为阳性。PCR法扩增阳性的65例粪标本hilA基因测序结果与基因库标准菌株序列一致率为100%。结论与传统细菌培养生化法相比,PCR法可提高腹泻患者沙门氏菌的检出率,缩短检出时间,适于临床快速诊断。  相似文献   
156.
药理学在医学生的理论体系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仅靠传统理论课堂的知识传授难以满足科技创新时代对医学生的总体要求。因此,利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作为传统理论课堂的有力补充,对培养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能力与研究能力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7.
目的探讨1型多聚ADP核糖聚合酶[poly(ADP-ribose)polymerase-1,PARP-1]对炎性刺激物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产生炎性细胞因子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①对原代培养的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给予LPS刺激24h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水平,结果于450nm波长处测定的光密度值(A值)表示,并观察PARP-1抑制剂3-氨基苯甲酰胺(3-aminobenzamide,3-AB)对上述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②提取培养细胞全蛋白,采用Westernblotting法检测培养细胞内PARP-1蛋白表达水平及3-AB对PARP-1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使用灰度值表示。结果空白对照组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6、IL-10、TNF-α表达水平(A值)分别为12.40±4.09、43.58±10.43、11.20±2.30、51.36±3.43;LPS刺激组分别为233.87±30.60、320.27±10.13、26.6±2.09、506.47±27.83,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3-AB抑制组分别为125.04±28.32、208.91±28.76、17.03±2.03、152.86±16.86,均显著低于LPS刺激组(P<0.01),但高于空白对照组。LPS刺激组PARP-1蛋白表达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3-AB抑制组PARP-1蛋白表达显著低于LPS刺激组(P<0.01)。PARP-1的蛋白表达水平与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6、IL-10、TNF-α表达水平均具有明显相关性,r值分别为-0.619(P<0.05)、-0.750(P<0.05)、-0.593(P<0.05)、-0.694(P<0.05)。结论在LPS诱导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炎性反应产生细胞因子过程中,PARP-1的表达水平与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显著相关。PARP-1可能是炎性反应免疫激活过程中的重要调节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158.
目的:探讨1型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合成酶[poly(ADP-ribose)polymerase-1,PARP-1]对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诱导培养的大鼠心肌细胞重构过程中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方法:①培养乳鼠心肌细胞,10μmol/LNE刺激心肌细胞24h后,使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c-fos、ANP、β-MHC、α-MHC基因表达水平;观察抗氧化剂维生素C(VitC)和PARP-1抑制剂3-氨基苯甲酰胺(3-aminobenzamide,3-AB)对上述基因表达的影响。②检测心肌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及PARP活性和PARP-1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NE诱导心肌细胞内c-fos、ANP、β-MHC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增加。心肌细胞内ROS产生增加,PARP激活,PARP-1蛋白表达亦显著增加。使用VitC减少ROS产生,抑制了NE诱导的PARP-1活性及表达的增加,NE诱导的c-fos、ANP基因表达也显著降低。3AB可明显减少NE诱导的c-fos、ANP、β-MHC基因的表达及β-MHC/α-MHC的比值。结论:NE刺激心肌细胞增加了细胞内ROS的产生,大量的ROS激活了PARP并使PARP-1的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ARP-1参与调节了心肌重构过程胚胎基因c-fos、ANP、β-MHC、α-MHC的异常表达。PARP-1可能是心肌重构过程中的重要调节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9.
3D打印医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3D打印技术的个性化、精准化、远程化等优点,特别适合于医学领域的应用。本文介绍了3D打印技术的发展态势、技术特征,以及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包括体外医学模型、定制化医疗器械、人工器官和组织等;同时,也对3D打印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研究瓶颈和对策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60.
丙酮酸是细胞质糖代谢的最终产物,拥有多种代谢途径。多年来科学家们对线粒体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发现存在一种特殊的线粒体丙酮酸载体(MPC),它在丙酮酸转运中发挥重要作用。肿瘤细胞偏向有氧糖酵解获取能量,即瓦伯格效应。理论上MPC功能的降低应该与肿瘤细胞的瓦伯格效应相关。目前,利用特异性抑制剂已经实现了MPC的纯化,并进一步鉴定认识到该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然而,由于MPC在人类细胞中的存在近期才被阐明,这方面的研究还很有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