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864篇 |
免费 | 188篇 |
国内免费 | 70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7篇 |
儿科学 | 25篇 |
妇产科学 | 48篇 |
基础医学 | 142篇 |
口腔科学 | 29篇 |
临床医学 | 357篇 |
内科学 | 222篇 |
皮肤病学 | 23篇 |
神经病学 | 65篇 |
特种医学 | 153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321篇 |
综合类 | 1084篇 |
预防医学 | 485篇 |
眼科学 | 14篇 |
药学 | 484篇 |
1篇 | |
中国医学 | 474篇 |
肿瘤学 | 18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2篇 |
2023年 | 60篇 |
2022年 | 66篇 |
2021年 | 76篇 |
2020年 | 68篇 |
2019年 | 63篇 |
2018年 | 90篇 |
2017年 | 43篇 |
2016年 | 59篇 |
2015年 | 50篇 |
2014年 | 148篇 |
2013年 | 104篇 |
2012年 | 130篇 |
2011年 | 165篇 |
2010年 | 150篇 |
2009年 | 131篇 |
2008年 | 150篇 |
2007年 | 177篇 |
2006年 | 164篇 |
2005年 | 178篇 |
2004年 | 176篇 |
2003年 | 178篇 |
2002年 | 128篇 |
2001年 | 142篇 |
2000年 | 110篇 |
1999年 | 99篇 |
1998年 | 106篇 |
1997年 | 95篇 |
1996年 | 122篇 |
1995年 | 105篇 |
1994年 | 114篇 |
1993年 | 89篇 |
1992年 | 69篇 |
1991年 | 91篇 |
1990年 | 55篇 |
1989年 | 63篇 |
1988年 | 50篇 |
1987年 | 44篇 |
1986年 | 34篇 |
1985年 | 31篇 |
1984年 | 17篇 |
1983年 | 20篇 |
1982年 | 25篇 |
1981年 | 19篇 |
1980年 | 19篇 |
1979年 | 6篇 |
1975年 | 2篇 |
1965年 | 2篇 |
1964年 | 3篇 |
1963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目的 本文介绍一种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经皮血运重建术 (PCI)过程中处理冠脉内血栓的简单方法 ,并观察其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因急性心肌梗死入院 ,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近段病变及冠脉内血栓者。常规PTCA方法选择 7F指引导管 ,普通 0 0 14″冠脉导丝通过病变后 ,经导丝直接送入PercuSurge吸引导管至病变部位 ,反复抽吸至血栓消失 ,梗死部位恢复前向血流。然后直接置入冠脉内支架。造影观察病变扩张结果及梗死相关血管血流和心肌灌注情况。并随访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及心功能。结果 12例急性心梗造影显示冠脉内大量血栓者接受了上述治疗。血栓吸引后即刻血栓影消失者 8例 ,血栓明显减少 4例。 8例完全闭塞者中经血栓吸引后 7例血管直接开通 ,前向血流明显改善。支架术后前向血流TIMI 3级和TMP 3级者 9例。 3例血流稍减慢 ,TMP 2级。住院期间无心绞痛、再梗及死亡等事件发生。出院前平均LVEF为 (6 4 1± 9 3) %。结论 经导管直接血栓吸出术是处理冠脉内血栓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2.
103.
104.
目的探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后,延迟经皮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PCI)使梗死相关血管(IRA)开通,对心梗晚期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选择64例急性前壁、前间壁及广泛前壁Q波性心梗后病情稳定,发病10~21天冠脉造影证实左前降支完全闭塞者,依据是否接受成功PCI,分为成功PCI组和对照组,分别于急性期、术后2个月和6个月应用超声心动图随访左室腔大小、左室功能和室壁活动异常,并观察6个月期间心力衰竭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心梗后2个月两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和室壁活动异常(VWMA)积分与急性期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急性期和2个月时两组上述各指标之间相比差异也无显著性(均P>0.05).6个月时两组LVEF和VWMA积分与急性期和2个月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但对照组LVEDVI和LVESVI较急性期明显增大(P<0.01,P<0.05),且与成功PCI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P<0.05).6个月随访期间心力衰竭事件发生率对照组为19%,成功PCI组2%,但差异缺乏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前壁心梗后IRA延迟开通能明显减少心梗后晚期的左室重构,而对心梗后早期左室重构的影响不大.延迟PCI可能有利于减少心梗后远期心力衰竭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5.
目的 :介绍血栓经导管吸引后直接置入支架处理急性心肌梗死 (AMI)并发冠状动脉 (冠脉 )内血栓的急诊介入治疗方法 ,并观察其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急诊冠脉造影显示梗死相关血管完全闭塞伴冠脉内血栓的AMI患者 ,常规经皮腔内冠脉成形术 (PTCA) ,选用 0 .35 6mm普通冠脉导丝通过病变后 ,经导丝直接送入PercuSurge导管系统中的吸引导管至病变部位 ,持续负压吸引 ,至血栓影消失 ,前向血流恢复后采取直接冠脉内支架置入术 ,观察术前和术后梗死相关血管血流和心肌灌注情况 ,并随访术后近期心功能和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17例患者中经导管吸引后即刻血栓影减少或消失 ,梗死血管直接开通者 15例 (88.3% ) ,其中前向血流恢复达TIMI 3级者 11例 (6 4 .7% ) ,TIMI 2级者 4例 (2 3.5 % ) ;另 2例前向血流未恢复 ,吸引导管不能通过。血栓吸引后再置入支架 ,术后即刻前向血流恢复达TIMI 3级者 14例 (82 .4 % ) ,TIMI 2级者 3例 (17.6 % )。TIMI心肌灌注分级达TMP 3级者 13例 (76 .5 % ) ,TMP 2级者 4例 (2 3.5 % )。未发生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随访住院期间无心绞痛、再梗死及死亡等事件发生。出院前测定左室射血分数为 33%~ 76 % [(6 1.1± 11.3) % ]。结论 :血栓经导管吸引后直接支架术是处理AMI并发 相似文献
106.
107.
输血科工作人员每天要直接与血液接触,常年承担着检验患者血型和交叉配血、供血的任务,其医疗安全对医院感染管理非常重要。虽然血站提供的血液都经过了严格地检验,运输条件也有严格的规定。但患者的血液标本大都属于生物危险品,各种病原菌,包括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都经血液传播,由于当前科技水平还无法解决血液检测"窗口期"问题,因此,输血科工作人员在临床输血相溶性检测和输血过程中,存在着医源性感染的危险性,是医院感染的高 相似文献
108.
目的了解佛山市中医院菌血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病原菌耐药情况,探讨菌血症的相关因素,为临床预防、治疗菌血症、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佛山市中医院2010年7月至2011年7月菌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Excel及SPSS统计分析病原菌种类和药物敏感情况。结果收集1 231例血培养标本,共分离病原菌174株,革兰阴性(G-)杆菌105株(60.34%),革兰阳性(G+)球菌59株(33.91%),真菌10株(5.75%);G-杆菌以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对亚胺培南和阿米卡星高度敏感,对氨苄西林高度耐药;G+球菌以溶血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呋喃妥因、喹奴普汀-达福普汀、米诺环素全敏感,对青霉素高度耐药。医院获得性感染率39.0%,社区获得性感染率61.0%;有基础疾病者81.8%;科室主要分布于肿瘤科、重症监护病房。经过抗生素治疗,治愈及好转占87.0%、死亡占7.8%、未愈占5.2%。住院期间进行过手术或侵入性操作、插管占45.5%;临床上97.4%有发热,常伴寒战症状。结论应根据药敏分析结果选用最佳抗生素治疗菌血症患者,缩短治疗时间,减少细菌耐药性发生,提高菌血症的救治成功率;菌血症患者多伴有基础疾病,临床常见发热、寒战等症状。减少手术、侵入性操作、插管,合理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可以减少医院菌血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9.
鳗鲡创伤弧菌的分子鉴定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对分离自发病欧洲鳗鲡的创伤弧菌疑似菌株进行准确的鉴定。方法首先尝试利用一对16SrRNA基因特异性通用引物PCR扩增一株鳗源创伤弧菌疑似株的基因组DNA,得到一个约500bp的DNA片段,将该DNA片段亚克隆至pMDl8-T载体,鉴定克隆化成功之后,送专业公司进行测序,得到一个502bp的DNA产物,NCBI上同源性比较表明,该片段与GeneBank上注册的创伤弧菌的16SrDNA序列同源性最高(100%),同时排除了哈维氏弧菌的可能。设计一对创伤弧菌溶血素特异性引物,实现了对鳗鲡创伤弧菌的分子鉴定。结果建立一种简洁的鳗鲡创伤弧菌的分子鉴定方法。结论国内首次自发病欧鳗分离到创伤弧菌,并给出分子鉴定证据。 相似文献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