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篇
神经病学   42篇
特种医学   4篇
综合类   43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李宗正 《宁夏医学杂志》2006,28(12):910-910
目的探讨老年人颅内肿瘤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治疗。方法本研究总结我院近年手术治疗的50例老年人颅内肿瘤。结果老年人颅内肿瘤多以精神障碍、淡漠、智能低下为主要临床首发症状,颅内压增高的症状、体征发生率较低且出现晚;多位于幕上,以胶质瘤为主,转移癌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误诊率高,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均较高,疗效较差。对这些特征的认识将有助于老年颅内肿瘤的临床诊治。结论老年颅内恶性肿瘤治疗效果差:老年人心、肺、肝、肾功能均差,免疫功能下降,多有伴随症状,对手术、放疗、化疗承受能力差,术后并发症多,因而生存时间短、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52.
目的 分析颅内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术中破裂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06例开颅显微手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病人,对可能影响其破裂的因素,如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Hunt-Hess分级、CT-Fisher分级、动脉瘤部位、大小、瘤颈宽窄、手术时机、临时阻断夹应用与否、是否存在假性动脉瘤等,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影响术中破裂的危险因素.结果 术中破裂动脉瘤的发生率是26.13%;Hunt-Hess分级、动脉瘤瘤颈宽窄、临时阻断与否、是否存在假性动脉瘤是术中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宽颈动脉瘤(OR=10.791,P=0.000),存在假性动脉瘤(OR=32.752,P=0.002),Hunt-Hess分级(OR=0.073,P=0.002)是术中动脉瘤破裂独立危险因素;术中临时阻断技术的应用(OR=0.055,P=0.001)是术中动脉瘤破裂独立保护因素.结论 颅内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术中破裂主要与宽颈动脉瘤、存在假性动脉瘤、Hunt-Hess分级有关.临时阻断技术的应用为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53.
目的 探讨基于Slicer三维可视化后处理软件的3D-CTA诊断颅内破裂动脉瘤的可靠性以及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2018年收治的57例拟诊为颅内动脉瘤且完成CTA和3D-DSA检查的影像学资料,将CTA检查原始数据分别经传统影像工作站和Slicer后处理软件进行3D-CTA重建诊断动脉瘤,以3D-DSA为金标准。结果 57例中,3D-DSA检出51例60个动脉瘤,传统影像工作站及Slicer重建的3D-CTA均检出46例54个动脉瘤。两种重建方法获得的3D-CTA对于颅内破裂动脉瘤的诊断具有相同的诊断效能(灵敏度为88.3%,特异度为85.7%),而且两种CTA后处理方法对于瘤体大小的判断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基于Slicer软件获取的3D-CTA重建图像对于颅内破裂动脉瘤的诊断可靠性、准确度令人满意,可被选择作为一种颅内动脉瘤CTA图像重建方法。  相似文献   
54.
桥小脑角区中血管神经复合体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桥小脑角(cerebellopontine angle,CPA)区中血管神经复合体的显微解剖学关系,为面肌痉挛MVD手术入路选择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应用15具经10%甲醛充分固定并灌有乳胶的国人成人头颅湿标本,经枕下外侧小脑绒球下方入路,在4~25倍手术显微镜下对CPA区中血管神经复合体逐层解剖,观察,测量及照相。结果经枕下外侧小脑绒球下方入路可直接从尾侧方小脑绒球与舌咽神经之间的间隙显露面、听神经分离处,能够准确、安全、快捷到达CPA区相应的中血管神经复合体位置,充分暴露术野,达到完全减压效果。结论经枕下外侧小脑绒球下方入路是治疗面肌痉挛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术中损伤神经致术后颅神经麻痹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55.
目的 分析颅内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术中破裂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06例开颅显微手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病人,对可能影响其破裂的因素,如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Hunt-Hess分级、CT-Fisher分级、动脉瘤部位、大小、瘤颈宽窄、手术时机、临时阻断夹应用与否、是否存在假性动脉瘤等,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影响术中破裂的危险因素.结果 术中破裂动脉瘤的发生率是26.13%;Hunt-Hess分级、动脉瘤瘤颈宽窄、临时阻断与否、是否存在假性动脉瘤是术中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宽颈动脉瘤(OR=10.791,P=0.000),存在假性动脉瘤(OR=32.752,P=0.002),Hunt-Hess分级(OR=0.073,P=0.002)是术中动脉瘤破裂独立危险因素;术中临时阻断技术的应用(OR=0.055,P=0.001)是术中动脉瘤破裂独立保护因素.结论 颅内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术中破裂主要与宽颈动脉瘤、存在假性动脉瘤、Hunt-Hess分级有关.临时阻断技术的应用为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56.
目的 探讨Willis覆膜支架治疗颈内动脉动脉瘤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Willis覆膜支架治疗的7例颈内动脉复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7例中,床突段夹层动脉瘤3例,海绵窦段夹层动脉瘤1例,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1例,海绵窦段假性动脉瘤1例,后交通段夹层动脉瘤1例。使用Willis覆膜支架8枚,术后即刻造影显示无内漏,动脉瘤均未显影,支架释放成功率为100%。术后随访1年,DSA复查无复发,其中1例近端载瘤动脉支架内狭窄变形、但载瘤动脉通畅;m RS评分0分4例,1分1例,2分2例。结论 Willis覆膜支架治疗颈内动脉复杂动脉瘤动脉瘤是可行的;但对巨大宽颈动脉瘤,术后可能出现载瘤动脉狭窄的现象。  相似文献   
57.
报告27例病人采用不同血管内栓塞技术进行治疗。其中大型脑血管畸形(AVMs)行线段加丁氰酯(IBCA)栓塞后手术全切除1例,脊髓血管畸形(AVMs)经聚乙烯醇(IVaLon)栓塞治愈1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痿(CCF)经可脱性球囊栓塞治愈2例,外伤性蝶窦内假性动脉瘤经弹簧圈(Coil)栓塞治愈1例,各种颅内肿瘤术前经明胶海绵栓塞22例,均获满意效果,无1例并发症发生。重点讨论了各种栓塞治疗的适应症及其在神经外科的应用选择,对各种栓塞方法进行了比较,以便在临床工作中选择合适的栓塞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8.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病因之一为颅内动脉瘤破裂,其起病急,手术风险大,致死率、致残率高.电解可脱式微弹簧圈 (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GDC)栓塞治疗是最近十年发展起来的新技术,与传统的手术夹闭方法相比,具有不需开颅、操作简便、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本文报道关于我院近年开展的GDC栓塞治疗40病例的体会.  相似文献   
59.
目的 应用扩散张量纤维素成像(DTT)技术确定钩状束、前连合、额枕下束和视辐射的三维关系,及其解剖定位标志.方法 研究10个成人尸体头颅标本,观察和测量:岛叶、岛阈、下限沟、Heschl回、颢角和外侧膝状体.并对10名健康志愿者进行脑DTT研究,应用解剖学知识基础上的感兴趣区法进行白质纤维重建.对两者的结果 进行对比.结果 下限沟长(46.3±3.1)mm,从下限沟到颞角上壁的最短距离为(6.5±1.8)mm.岛叶后下点位于Heschi回和下限沟交叉的最前端.在下限沟,此点是视辐射的后界.颞干开始于岛阈,结束于岛叶后下点,长(33.0±2.9)mm.从岛阈到颢角尖端的距离为(10.9±1.7)mm,这正好是颞十长度的1/3.钩状束构成颞干前部的核心,其后为前连合,它们占据颞十前1/3.额枕下束走行于整个颞干.Meyer袢最前界位于颞角前尖端和岛阈之间.视辐射大部存在于颞干中后2/3.结论 在下限沟,岛叶后下点是视辐射后界可靠的标志.岛阈、颢角尖端及岛叶后下点可作为颢干白质纤维束在MRI及术中的解剖标志.  相似文献   
60.
国产微弹簧圈拴塞治疗颈内动脉瘤李宗正1宋家仁1夏玉成夏鹤春1郭玉林2罗乐2我院于1993年6月用国产微弹簧圈成功地拴塞治疗外伤性右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现结合文献报告如下。1实例患者男性,27岁。1993年3月因车祸致头颅右中颅凹底骨骨折入院。一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