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篇
神经病学   42篇
特种医学   4篇
综合类   43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颅内夹层动脉瘤(intracranial dissecting aneurysm,IDA)是指颅内动脉由于先天性因素、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导致血管壁内膜损伤,血液经破裂口在血管壁之间积聚而形成血肿,向内使管腔狭窄、闭塞,向外形成血管壁的凸起,从而影响动脉管腔内血流正常流动[1]。IDA主要发生在颅内动脉的前循环和后循环,虽然发病率相对较低,但是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发病群体年轻化,平均发病年龄约30岁,男性居多。此外,部分未破裂IDA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诊断困难,从而影响早期治疗和精准诊治[2,3]。本文重点总结IDA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式新进展,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2.
目的 探讨不同手术入路切除垂体肿瘤优缺点。方法  95例垂体肿瘤选择不同手术入路 :经额下入路 73例 ;经额颞入路和翼点入路 10例 ;经蝶入路 7例 ;经双额前颅窝扩展入路和额眶蝶联合入路 5例。结合文献对各种手术入路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后对病人分 0 .5、1、3、5年不同时间随访以确定疗效。结果 经额下入路 73例 ,全切除 2 8例 (38.36 % ) ,大部分和部分切除 45例 (6 1.6 4% ) ,死亡 3例 ,复发 16例。经额颞入路和翼点入路 10例 ,全切除 4例 (40 % ) ,大部分切除 6例 (6 0 % ) ,死亡 1例 ,复发 1例。经蝶入路 7例 ,全切除 3例 (42 .86 % ) ,大部分切除 4例 (5 7.14% ) ,死亡 1例 (鼻漏术后继发颅内感染 ) ,复发 1例。经双额前颅窝扩展入路和额眶蝶入路 5例 ,全切除 3例 (6 0 % ) ,大部分切除 2例 (40 % ) ,无死亡及复发。结论 垂体肿瘤手术时 ,一般采用经蝶显微外科手术入路 ,创伤小、恢复快、效果好 ;垂体肿瘤向鞍旁一侧生长时应选择额颞及翼点入路 ;对巨大或侵袭性垂体腺瘤适宜经双额前颅窝扩展入路和额眶蝶联合入路 ,该入路视野宽阔 ,全切除率高 ,复发及死亡率低 ;经额下入路手术视野小 ,全切除率低 ,易复发。  相似文献   
23.
我院自1990年12月至1997年12月期间,共收治9例脊髓栓系综合征(TCS)的病人,结合文献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年龄与性别9例中年龄最大32岁,年龄最小8月,3岁以下6例,占667%。男性5例,女性4例,男∶女=125∶1。12临床症...  相似文献   
24.
目的 探讨破裂后交通动脉微小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有效性及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7年10月血管内栓塞治疗的17例破裂后交通动脉微小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17例(共19枚动脉瘤),其中2枚动脉瘤采用单纯支架贴敷术,另外17枚动脉瘤采用支架辅助栓塞术(术后即刻造影显示,12枚致密栓塞,4枚近全栓赛,1枚部分栓塞)。随访6个月~2年,19枚动脉瘤均未出现再次破裂,弹簧圈及支架均未移位。改良Rankin量表评分1分1例,0分16例。结论 血管内栓塞治疗破裂后交通动脉微小动脉瘤是有效的、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早期经血管内栓塞和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有效性。方法240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110例在发病后3天内行早期手术治疗,其中选择经血管内栓塞治疗70例,开颅显微神经外科夹闭手术治疗40例。结果110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早期经血管内栓塞治疗70例,完全栓塞59例(84.29%);近全栓塞11例(15.71%),即栓塞率≥85%;治疗后3—6月内随访,56例(80%)完全恢复健康,9例轻度神经功能障碍,5例术后病情恶化,重度神经功能障碍。显微外科手术夹闭40例,完全夹闭36例(90%),不全夹闭或包裹治疗4例(10%),术后3—6月随访示:临床治愈34例(85%),4例轻度神经功能障碍,1例重度偏瘫、语言障碍,1例死亡。结论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早期手术治疗可有效防止动脉瘤再破裂出血和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危险因素的发生,可降低其病残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26.
目的 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在高岭土诱导大鼠脑积水模型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将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两组,Kaolin组:枕大池中注射2%高岭土50μl,造成交通性脑积水模型;Saline组:枕大池中注射生理盐水50μl(阴性对照组).结果 注射后28 d,Kaolin组的脑室扩张程度,颅内软脑膜纤维化程度以及脑脊液中TGF-β1含量均比Saline组明显增高.结论 TGF-β1的高表达与交通性脑积水的发生及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27.
目的 分析颅内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术中破裂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06例开颅显微手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病人,对可能影响其破裂的因素,如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Hunt-Hess分级、CT-Fisher分级、动脉瘤部位、大小、瘤颈宽窄、手术时机、临时阻断夹应用与否、是否存在假性动脉瘤等,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影响术中破裂的危险因素.结果 术中破裂动脉瘤的发生率是26.13%;Hunt-Hess分级、动脉瘤瘤颈宽窄、临时阻断与否、是否存在假性动脉瘤是术中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宽颈动脉瘤(OR=10.791,P=0.000),存在假性动脉瘤(OR=32.752,P=0.002),Hunt-Hess分级(OR=0.073,P=0.002)是术中动脉瘤破裂独立危险因素;术中临时阻断技术的应用(OR=0.055,P=0.001)是术中动脉瘤破裂独立保护因素.结论 颅内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术中破裂主要与宽颈动脉瘤、存在假性动脉瘤、Hunt-Hess分级有关.临时阻断技术的应用为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28.
目的总结难治性癫痫的临床特点,探索外科治疗该类疾病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符合外科治疗难治性癫痫患者的治疗过程,所有患者术前均经神经电生理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在皮层脑电监护系统(ECOG)及深部电极监测下行手术,手术方式以切除致痫灶为主。结果手术后癫痫控制情况按Engel标准评判:I级29例,Ⅱ级3例,Ⅲ级l例,神经心理功能改善1例。结论外科手术是治疗难治性癫痫的一种有效方法,它可以控制或减轻癫痫的发作。  相似文献   
29.
为总结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切除听神经瘤的治疗,回顾性分析近5年我科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切除的31例听神经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肿瘤全切22例(71%),近全切除9例(29%)。面神经保留26例(83.9%),术后新增面瘫3例,后组颅神经症状加重2例,好转9例,小脑症状好转13例,无改善1例。术后死亡1例。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是听神经瘤的理想入路,面神经及脑干保护效果佳,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0.
NeuroformⅡ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NeuroformⅡ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适应证,技术要点,并发症防治,评估该技术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86例颅内宽颈动脉瘤采用NeuroformⅡ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栓塞,术后3、6及12个月随访临床症状,6-12个月造影随访。结果68例宽颈动脉瘤致密添塞,18例不全添塞,所有患者载瘤动脉通畅,支架均到位;75例临床症状随访,均无再出血及血栓形成;59例造影随访,56例动脉瘤不显影,3例动脉瘤再通,5例有轻度血管狭窄。结论NeuroformⅡ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但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