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85篇 |
免费 | 4篇 |
国内免费 | 13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5篇 |
临床医学 | 18篇 |
内科学 | 28篇 |
神经病学 | 5篇 |
外科学 | 342篇 |
综合类 | 86篇 |
预防医学 | 9篇 |
药学 | 3篇 |
肿瘤学 | 6篇 |
出版年
2022年 | 1篇 |
2019年 | 1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10篇 |
2013年 | 13篇 |
2012年 | 18篇 |
2011年 | 13篇 |
2010年 | 22篇 |
2009年 | 32篇 |
2008年 | 33篇 |
2007年 | 42篇 |
2006年 | 68篇 |
2005年 | 47篇 |
2004年 | 35篇 |
2003年 | 26篇 |
2002年 | 32篇 |
2001年 | 27篇 |
2000年 | 17篇 |
1999年 | 15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9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3篇 |
1987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良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经病理证实的十二指肠良性肿瘤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症状、诊断方法、病灶部位、手术方式、病理结果和预后等.结果 18例患者均行手术切除治疗,其中8例行局部切除术,1例行肠段切除术,1例行胃大部切除术,3例行乳头部肿瘤切除加括约肌成形术,5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理检查证实腺瘤5例、管状腺瘤2例、绒毛状腺瘤2例、管状绒毛状腺瘤2例、错构瘤2例、错构瘤性息肉1例、Brunner腺瘤1例、腺肌瘤1例、纤维瘤病1例、异位胰腺1例;经2~60个月随访,1例死于非相关疾病,1例失访,其余生活质量良好.结论 上腹部不适和上消化道出血是十二指肠良性肿瘤最为常见的症状,手术切除是首选的治疗方法,且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72.
肝移植术后移植肝是否存活 ,是否发挥功能一直是影响肝移植成功的重要因素。有 5 %~ 10 %的病人因术后移植肝失活 ,其功能不足以维持生命活动而需再移植〔1〕。另外 ,尚有一部分移植肝术后虽存活 ,但功能不良 ,远未达到理想状态 ,从而导致病人术后恢复的困难和延迟。此外 ,肝细胞活性下降的程度还会影响术后排异反应的程度〔2〕。而以上种种因素均会增加移植术后的死亡率。因此 ,如何减少肝移植术后移植肝原发性无功能 ,提高移植肝术后的存活率无疑是肝移植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已知在影响移植肝术后存活的众多因素中唯有移植术前的营养状… 相似文献
73.
目的 为了进一步阐明腹腔镜肿瘤外科手术切口种植的原因,本文观察实验鼠CO2气腹对肿瘤细胞切口播散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腹腔内注入不同量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气腹机分别产生腹腔不同压力的持续性气腹,通过5mm腹腔穿刺管收集气体至培养瓶中,37℃、5%CO2环境中培养7天后,显微镜下鉴定是否有肿瘤细胞生长,另取腹腔冲洗液作阳性对照。结果 注入106/ml浓度的胃癌细胞,气腹压达30 mm Hg,流量为5L//min,持续60min、120min及180min后,部分培养瓶中发现有肿瘤细胞生长(P<0.001)。而在注入104/ml胃癌细胞所收集的气体中未发现肿瘤细胞。结论 106/ml肿瘤细胞数量下,高气腹压(30 mm Hg)、长时间(60min)是可以造成肿瘤细胞切口播散的。实验结果为临床上如何有效地预防腹腔镜肿瘤手术切口种植方面提供了参考依据,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4.
针对目前全世界肝脏移植的瓶颈问题——供肝匮乏,课题组提出了一种新的肝移植方式——部分肝移植,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与国内外同类研究比较,主要有以下发现和创新点:①确立了对移植物的选择标准和右半肝移植物静脉回流的重建方式;②比较了带或不带肝中静脉的右半肝移植物的活体肝移植的术后结果,确定了带肝中静脉的右半肝移植物的安全性和必要性;③首次在国内开展劈离式肝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患者,并保持国内单中心最大病例数;④首次在国内开展不同血型两供一受活体肝移植并获成功,该手术方式为受体提供了更大重量的肝脏,最大限度地保证了供体的安全;⑤在国际上率先报道了中国肝移植人群免疫抑制剂霉酚酸药代动力学变化规律,首次建立了霉酚酸完全暴露的简化计算公式,并首次比较了活体肝移植和全肝移植霉酚酸药代动力学的差异。该研究成果获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相似文献
75.
腹腔镜肝切除术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既往行腹腔镜下肝切除的病例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并对腹腔镜肝切除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长期疗效作出初步的评价.方法 2004年9月-2009年5月共有75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实施腹腔镜肝切除术,对其病例资料、围术期数据、术后并发症及恢复情况、短期疗效、长期疗效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75例行腹腔镜肝切除术的患者中,完全腹腔镜下肝切除术50例,手助式腹腔镜下肝切除22例,中转开腹3例.平均手术时间为(164.1±67.2)min,中位出血量为200 mL.术后1~6 d开始进食,1~3 d可下床,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8.4±3.5)d.患者术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等指标均迅速恢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4例(5.3%)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腹腔感染1例,胆漏2例,胸腔积液1例.无1例手术死亡病例.24例患者术后经病理检查证实为肝细胞肝癌,其中2例中转开腹,另外22例行腹腔镜肝切除的肝细胞肝癌患者进行了9~58个月的随访.术后随访满3年的16例患者中,复发5例,其中4例死亡,1例健在;余11例患者无复发迹象.3年生存率为12/16.至今生存期最长的患者为58个月,无肿瘤复发迹象.结论 腹腔镜肝切除是安全,有效的,其治疗肝细胞肝癌的根治性值得肯定,术后3年复发率和生存率的初步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76.
目的研究因肝功能衰竭而接受肝移植治疗患者的病因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肝功能衰竭肝移植受体41例,分析临床病史、血清病毒学指标、病肝质量以及病理组织学改变。结果41例中男33例,女8例,中位年龄44.1岁。其中急性肝功能衰竭5例;亚急性肝功能衰竭5例,移植后纤维化淤胆性肝功能衰竭1例,其余30例既往均有慢性肝病、肝硬化史,近期病情加重出现肝功能衰竭。以上各类患者手术摘除肝脏的平均质量比较无显著性差别(P<0.05)。组织病理学改变包括:①肝脏呈新鲜大块、亚大块坏死,仅见少量再生肝细胞;②新旧不等的亚大块坏死,肝细胞再生较为明显;③在肝硬化背景上出现广泛性大块、亚大块坏死,同时可见明显的肝细胞再生;④在肝硬化背景上出现活动性炎症伴明显淤胆,有些假小叶呈现片状坏死或自溶;⑤少见类型肝功能衰竭如急性妊娠脂肪肝和移植后纤维化淤胆性肝炎。结论目前慢性肝病基础上发生的肝功能衰竭,临床与病理均缺乏统一规范的诊断标准,是肝功能衰竭临床病理诊断中的难点,需不断积累病例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7.
目的评价原位肝移植术后早期移植肝的功能状况。方法选择接受原位肝移植术的患者20例(连续病例)。分别于9个时间点测定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水平。供肝于冷缺血末期常规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根据肝移植术后72 h内ALT和(或)AST水平(1 500 IU/L为界),将20例患者分为初期移植物功能不良(IPGF)组和非IPGF组,比较两组患者各时间点的ALT、AST、LDH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20例患者中IPGF组7例,非IPGF组13例。供肝冷缺血末期病理检查显示,IPGF组中4例有轻度大泡型脂肪变性,而非IPGF组中未见脂肪变性(P=0.007)。IPGF组血清ALT水平于再灌注后3、6 h显著高于非IPGF组,其血清AST水平在再灌注后1、3、6、12 h时间点显著高于非IPGF组,而LDH在再灌注后1、3、6 h时间点显著高于非IPGF组(P均<0.05);LDH与ALT(r=0.948,P<0.001)及AST(r=0.646,P<0.01)呈显著正相关。结论供肝脂肪变性对原位肝移植后移植肝功能不良有直接影响;血清AST和ALT水平仍是反映早期移植肝功能状况的可靠指标;LDH与ALT和AST存在良好的相关性,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术后早期移植肝功能情况。 相似文献
78.
目的总结再次肝移植的临床经验。方法2002年6月~2005年12月,共施行185例肝移植,其中再次肝移植8例,回顾性分析该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再移植率4.32%。首次肝移植和再次肝移植前病人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平均为15.6分和23.9分;再次肝移植距首次肝移植的时间间隔平均为316 d(78~725 d);再次肝移植原因中胆道并发症3例,慢性排异2例,肝动脉栓塞、急性排异、乙型肝炎复发各1例。8例患者均平稳渡过手术期,前3例病人分别于术后第101、16和28天因严重感染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后5例病人均康复出院,存活至今达27、12、8、4和3个月。结论再次肝移植是挽救移植肝失功的有效手段。正确掌握手术指征,合理选择手术时机,以及手术技巧的不断完善和围手术期的精心处置,是提高再次肝移植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9.
目的分析彩色Doppler超声检查参数诊断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初步提出在中国部分人群中上述参数的正常参考值.方法 2001年7月~ 2004年3月间,符合入选标准的共99例可疑肝硬化患者和部分正常人群(因其他疾病接受腹部手术的志愿者,在手术中取肝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经肝穿刺或手术中取肝组织活检分为正常组(n=51)和肝硬化组(n=48),分别经Doppler超声检测门静脉流速(PVV)、肝动脉搏动指数(HA-PI), 计算肝血管指数(LVI),根据ROC曲线分析上述指标在诊断肝硬化和门静脉高压症方面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推算出正常参考值.结果与正常组比较,肝硬化组的PVV明显降低,(11.0+2.5)cm/s vs (16.9+2.9)cm/s(P<0.001);HA-PI明显增高,1.2+0.2 vs 0.9+0.2(P<0.001);LVI显著降低, 9.1+0.6 vs 19.1+1.9 (P<0.001).对于诊断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敏感性和特异性,PVV为14 cm/s时,分别为91.7%和91.7%;HA-PI为1.1时,分别为82.6%和83.3%;LVI为10时,分别为93.8%和93.8%.结论彩色Doppler超声检查参数中,以LVI诊断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最高,可作为无创性早期诊断参数之一,并可为活体部分肝移植供体的选择提供一个初步的遴选. 相似文献
80.
目的初步探讨原位肝移植术中肝脏逆行灌注对移植肝早期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31例原位肝移植病例随机分为逆行灌注组和非逆行灌注组.逆行灌注组在吻合门静脉前先开放下腔静脉或肝静脉,然后吻合门静脉.非逆行灌注组中按常规方法首先开放门静脉.于移植术当日及术后1、3、5、7 d分别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结果逆行灌注组的复温缺血时间(RWIT)显著短于非逆行灌注组(P<0.05),其手术后当日的血清AST、ALT和术后第1天的ALT水平均显著低于非逆行灌注组(P<0.01);术后第1天两组的血清AST水平及第3、5、7天血清AST、ALT水平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RWIT缩短有利于减轻肝脏复温缺血损伤;逆行灌注可显著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改善移植肝早期肝功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