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0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6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1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14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8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33篇
综合类   78篇
预防医学   23篇
眼科学   8篇
药学   27篇
中国医学   13篇
肿瘤学   13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探讨儿童脑动静脉畸形出血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以及预后。方法对2002年1月~2011年1月本院收治的31例脑出血患儿(≤16岁)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组患儿中明确出血病因的共25例,其中为脑动静脉畸形所致的脑出血最多,16例,占本组病人52%,治疗上手术特别是开颅血肿清除术并行动静脉畸形切除为有效治疗方法。预后良好14例,轻残2例。结论儿童脑出血的病因以脑动静脉畸形最为常见,血肿清除及动静脉畸形切除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92.
目的 探讨对泛大西洋协作组织(TransAtlantic Inter-Society Consensus Working Group,TASC)-D型髂动脉闭塞性病变腔内治疗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6年6月至2010年6月,TASC-D型髂动脉病变腔内治疗的26例患者(共31条肢体)的临床资料.单纯髂动脉病变10例,髂动脉合并腹股沟以下病变16例.结果 24例患者(28条肢体)获得成功,技术成功率90.3%(28条/31条),成功的28条肢体临床症状改善率100%(28条/28条),治疗成功者共放置支架44枚,其中8条肢体进行腹股沟以下动脉腔内治疗,3条肢体同时行股-腘人工血管旁路术,8例患者辅助超声消融技术.术后踝-肱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为0.67±0.16,较术前0.37 ±0.15提高,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24,P<0.01).随访22例(26条肢体),时间3~44个月,平均(22±11)个月.1年初期通畅率90%(18/20);二期累积通畅率95%(19/20);3年初期通畅率70%(7/10),二期累积通畅率80%(8/10).结论 对于难以耐受外科手术的TASC-D型髂动脉病变可以选用腔内治疗.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recanalization for TASC-D type iliac artery lesions.Methods Between June 2006 and June 2010,26 patients with a total of 31 limbs of the TASC-D iliac artery lesions underwent endovascular procedure. Results Technical success rate was 90.3% (28/31).Clinical symptom improvement rate was 100%. Forty-four stents were placed in 28 limbs of the 24 patients.Eleven patients underwent an associated procedure; femoropopliteal endovascular procedures in 8 cases,femoro-popliteal bypass in 3 cases. Eight patients underwent an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thrombolysis.Postoperative ankle-brachial index ( ABI) was increased by more than 0. 15 in all patients. Twenty-two patients(26 limbs) were followed-up for 3 -44 mos, the primary patency rate at 12 months was 90% ,and cumulative patency rate was 95%. At 36 months primary patency rate was 70% , and secondary patency rate was 80%. Conclusions Because the technical success rate is high, endovascular techeniques are the choice of therapy in high risk patients with TASC-D type iliac artery lesions.  相似文献   
93.
臀大肌肌皮瓣修复臀骶部褥疮1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臀大肌皮瓣在骶尾部难愈创面修复中的意义。方法对25例骶尾部难愈创面实施臀大肌肌皮瓣修复术。对部分坏死组织较多及存在感染的创面,术前应用封闭负压疗法。结果本组18例患者实施臀大肌肌皮瓣修复术,手术均获得满意效果。结论臀大肌肌皮瓣修复术是骶尾部难愈创面的修复手段之一,它具有血液循环丰富,修复范围大,操作较为简便等优点,同时封闭负压疗法可为手术创造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94.
目的探讨和评价经后路颈椎弓根钉系统+颈椎全椎板减压治疗颈椎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72例颈椎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患者行一期经后路颈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重建、颈椎板切除减压+小关节植骨融合术。结果所有患者均获良好复位、固定,共置入550枚椎弓根螺钉,术后X线及CT显示除15枚螺钉发生偏移外,其余535枚螺钉完全位于椎弓根内。随访12~45个月,大部分患者神经功能较术前恢复良好。所有患者均获良好骨性融合,未发现断钉、断棒、脱钉现象。结论一期行颈椎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是治疗急性颈椎及脊髓损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5.
目的:探讨β-catenin在肝细胞癌(H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肝癌预后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83例HCC、26例癌旁组织和5例正常肝组织中β-catenin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对行肝癌根治性术患者进行术后随访,分析β-catenin蛋白表达与临床因素、HCC病理分化程度及患者术后生存的关系。结果:β-catenin蛋白在HCC、癌旁组织及正常肝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8.67%(57/83)、30.77%(8/26)和20%(1/5),其在HCC中的表达阳性率高于正常肝组织及癌旁组织(P < 0.05);β-catenin阳性表达率与肝癌病理分化程度呈负相关(r=-0.34,P=0.027);有效随访68例,在随访的5年内,β-catenin阳性表达组平均生存时间11.2个月,β-catenin阴性表达组平均生存时间26.6个月,Kaplan-Meier生存分析表明β-catenin阴性表达患者比阳性表达患者术后生存更长,Log-Rank检验两组预后有显著性差异(χ2=15.138,P=0.000)。结论:β-catenin与HCC分化程度相关,β-catenin在肝癌组织中的高表达提示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96.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过诱导因素刺激后,能够分化为心肌细胞,同时表达缝隙连接蛋白43,移植后可改善心功能或修复受损的心脏起搏传导系统.而缝隙国连接蛋白43在维持心脏正常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的:观察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为心肌样细胞过程中缝隙连接蛋白43的表达变化,及诱导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间隙连接通讯功能的改变.方法:采用Percoll非密度梯度离心法与贴瞳法分离培养兔骨髓问充质干细胞,正常组不进行任何干预,诱导组加入5-氮胞苷向心肌样细胞诱导,免疫荧光及流式细胞仪检验细胞诱导前后缝隙连接蛋白43的表达.将原代培养1 d的乳鼠心肌细胞分别接种于上述两组细胞爬片上,免疫荧光观察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心肌细胞形成间隙连接的情况.划痕试验设立正常组、诱导组以及添加甘草次酸的阻滞剂组,观察兔骨髓间充质干二细胞诱导前后细胞间隙连接的功能变化.结果与结论:正常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缝隙连接蛋白43呈弱表达,5-氮胞营诱导2,4周后缝隙连接蛋白43的表达均显著增加(P<0.01),细胞间隙连接通讯功能明显增强(P<0.001),且随诱导时间的延长呈依赖性增强(P<0.05).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心肌细胞共培养后,诱导组缝隙连接蛋白43明显呈线状表达在两个相邻细胞的接触面.与诱导4周时比较,阻滞剂组细胞问隙连接通讯功能明显受到抑制(P<0.001).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自发衷达缝隙连接蛋白43,在移植后早期能与心肌细胞形成间隙连接,从而有利于移植后心肌电传导,并发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旁分泌效应.  相似文献   
97.
目的 探讨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临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3眼)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情况。结果 1例视力明显下降4d后确诊,全身和局部用阿昔洛韦抗病毒;复方托品酰胺散瞳,甲基强的松龙点眼,口服强的松和阿司匹林抗炎;静点葛根素、口服丹参滴丸、怡开等维持视网膜循环通畅;口服弥可保、肌苷、维康福、维生素C、E支持营养视网膜;经过2周治疗最佳校正视力由原来2尺指数恢复到0.4,经过9个月治愈,再过1年多复查,仅遗留少许玻璃体浑浊和周边视网膜色素沉着,最佳校正视力恢复到0.8。另1例视力明显下降1个月被确诊,给以利巴韦林抗病毒,复方托品酰胺散瞳,进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视网膜光凝术,术前视力0.3,术后1周出院,见视网膜在位,视力0.1,半年后复查视力仍未提高。再1例视力明显下降1周被确诊,当时视力0.1,给以阿昔洛韦抗病毒,复方托品酰胺散瞳,口服强的松和阿司匹林抗炎,因为发现周边视网膜裂孔,进行视网膜光凝术,治疗2周后出院,视力0.2。结论 及时诊断,积极治疗是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治愈、获得优良视功能的关键。我们的治疗提示:综合运用有效抗病毒、疏通视网膜循环、糖皮质激素和非甾体类激素、支持营养视网膜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应慎重进行玻璃体切割术和视网膜光凝术,掌握好手术时机。  相似文献   
98.
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侧脑室前后角穿刺引流治疗脑室铸型血肿的有效方法。方法 对 47例脑室铸型血肿病人 ,在局麻加强化下行立体定向侧脑室前后角穿刺引流治疗。结果  45例临床治愈出院 ,随访 3 4例 6~ 3 6个月。按ADL(日常生活能力 )分级 ,ADL115例 (3 1.92 % ) ,ADL2 18例 (3 8.2 9% ) ,ADL3 7例 (14 .89% ) ,ADL44例 (8.5 1% ) ,ADL5 1例 (2 .13 % ) ,死亡 2例 (4 .2 6% )。结论 早期行立体定向侧脑室前后角穿刺引流是治疗脑室铸型血肿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9.
听神经瘤显微手术中面神经功能保护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25例听神经瘤显微外科手术中面神经功能保护的经验。方法对25例听神经瘤采用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切除。结果肿瘤全切除20例(80%),次全切除5例;面神经解剖保留22例(88%),功能保留19例(76%),术后无死亡病例,随访3个月至5年,根据House-Brackmann面神经分级标准,15例(60%)术后3个月内面神经功能为Ⅰ~Ⅱ级,6例(24%)为Ⅲ~Ⅳ级,4例(16%)为Ⅴ~Ⅵ级。结论熟悉面神经与肿瘤的病理解剖关系,采用正确的手术处理原则,熟练掌握显微手术技巧,可提高面神经的保护功能。  相似文献   
100.
患者,男,22岁,因左下肢放射痛伴麻痹无力2个月于2019年7月23日入院就诊.查体:轻度左下肢跛行,无腰痛,左下肢T12水平以下皮肤痛觉减退,左下肢股四头肌肌力4 级,直腿抬高试验阴性,病理反射未引出,膝、踝反射存在.腰椎X 线片显示腰椎骨质未见异常.腰椎CT 显示:① L4~5椎间盘轻度膨隆,L5 ~S1 椎间盘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