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8篇
  1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背景:磷酸三钙作为植骨材料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多数研究属于体外研究、动物模型研究或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多孔磷酸三钙应用于胫骨远端骨折骨缺损治疗后的骨组织学变化。 方法:对胫腓骨远端骨折患者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部分患者使用磷酸三钙植骨治疗,观察标本的降解。骨折愈合后二次手术取内固定物,并在原植骨区取极少量骨组织标本再次行组织学观察,比较骨细胞的生长情况。 结果与结论:植骨后患者新生骨组织中成骨细胞增生活跃,骨细胞分化成熟,密度增大,骨小梁密度增宽,骨小梁间纤维组织增生伴毛细血管增生。说明应用多孔磷酸三钙填充骨缺损,新骨生成良好,细胞繁殖旺盛,生物相容性较好。  相似文献   
12.
13.
神经系统疾病具有临床表现多样、诊断复杂、疾病难治、专业性强等特点,要培养合格的神经内科医生,必须使其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诊断思维能力.混合式教学(B-Learning)模式将传统教学与网络化或数字化教学相结合,既体现带教教师讲解、引导、启发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学员的积极主动性与创造性,提高了学习效果.该文探讨了...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多孔磷酸三钙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及骨细胞生长情况。方法:85例跟骨骨折患者中,采取传统切口钢板内固定57例,小切口空心钉内固定28例,其中75例使用磷酸三钙植骨治疗,观察临床疗效。骨折愈合后二次手术取内固定,并在原植骨区取极少量骨组织标本再次行组织学观察,比较骨细胞的生长情况。结果:传统切口钢板内固定和小切口内固定植骨患者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小切口内固定未植骨患者(P〈0.01)。植骨后新生骨组织中成骨细胞增生活跃,骨细胞分化成熟,密度增大,骨小梁密度增宽,骨小梁间纤维组织增生伴毛细血管增生。结论:多孔磷酸三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力学强度和骨传导作用,其降解效应与骨组织的改建塑形基本同步,降解速度适中,骨愈合后接近与正常骨组织,性能稳定,组织学照片显示新骨生成良好,与原骨组织相似。  相似文献   
15.
当前,小分子干扰RNA的递送方式主要包括病毒载体载送、化学修饰载送、显微注射载送、非病毒纳米载体载送。非病毒纳米载体载送与其它载送方式相比具有简便、安全、易被患者接受等优点,但由于siRNA易水解以及被细胞摄取能力较差等原因,细胞呈递效率普遍较低。因此,近年来旨在优化siRNA、增加其应用范围而对其进行修饰的研究越来越多。本文就近期siRNA非病毒纳米载体研究进行综述,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内固定治疗中采用磷酸三钙多孔生物陶瓷植骨后的组织学变化。 方法:自2004-01/2007-01于上海交通大学瑞金医院集团闵行医院骨科收治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患者34例,其中男19例,女15例;年龄24~65岁;骨折类型按Schatzker分型:Ⅱ型7例,Ⅲ型12例,Ⅳ型6例,Ⅴ型6例,Ⅵ型3例。进行切开撬拨复位、磷酸三钙多孔生物陶瓷植骨、接骨板内固定治疗。 结果:34例患者随访12~28个月,平台塌陷部分均解剖复位,其下所植磷酸三钙多孔生物陶瓷材料3~6个月后逐渐与自体相邻骨密度接近,显示逐渐被自体骨替代,无再塌陷发生,无排异渗出、感染等发生。取内固定的同时,植骨区骨组织组织学观察可见材料部分溶解,成骨细胞分泌大量骨基质包埋其中,形成骨陷窝,出现大量新生骨小梁,骨小梁之间形成骨髓腔。 结论:磷酸三钙多孔生物陶瓷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骨传导作用,影像学观察、组织学观察均显示其生物降解效应与骨组织的改建塑性基本同步。  相似文献   
17.
李剑勇  崔芳 《北京医学》2018,(5):454-456
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可累及上、下运动神经元,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球部、四肢、胸部肌肉逐渐无力和萎缩[1].发病率为2~3/10万,5%~10%为家族性ALS(fALS),余为散发性ALS(sALS),该病有较高的致残率及致死率[2-3].fALS与遗传和基因突变相关,而sALS病因仍不明确,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及神经电生理检查.从患者出现症状到明确诊断往往有明显延迟,导致患者无法早期接受治疗.因此,发现早期诊断ALS的生物标志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环状RNA(circRNA)是一种不具有5’末端帽子结构和3’末端的poly(A)尾巴的新型非编码RNA,是由非共价键形成的反向连接的闭合环状结构。circRNA由于其具有作为miRNA分子海绵及生物标志物的作用,可用于肝脏疾病的治疗和诊断,因此,circ RNA已逐渐成为当今的研究热点。我们针对circRNA以及circRNA在肝病中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对未来的肝脏疾病的研究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秋冬季不同气候带迁徙后发生脑梗死患者的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分型(CISS)的特点。方法选择2012年9月~2017年2月由东北、华北、西北地区至海南过冬或旅游的,到海南3周内发生脑梗死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的患者96例。记录所有患者的人口学特点、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血液学及头颅影像学检查结果,根据病史及辅助检查,对患者进行影像学分型及CISS,对获取的资料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 96例患者中,CISS以穿支动脉病变型及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最常见,所占比例分别为50.0%和38.5%,心源性脑卒中型4.2%,原因不明型7.3%。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心源性脑卒中型、穿支动脉病变型和不明原因型单发病灶与多发病灶有差异,单发病灶以穿支动脉病变型比例最高(69.6%),多发病灶以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比例最高(85.2%)。危险因素以高血压(70.8%)和糖代谢异常(61.5%)最常见。结论秋冬季不同气候带迁徙后发生脑梗死的患者以穿支动脉病变最常见,其次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有高血压和糖代谢异常的患者秋冬季迁徙时,尤其需警惕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分子印迹技术、高通量筛选技术、生物芯片技术、生物信息学技术是4种常用的非生物学药物筛选技术.文章简要介绍了每项技术的概念、原理和应用,以期使其更广泛地应用于抗病毒等筛选难度大的药物筛选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