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7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9篇
基础医学   16篇
临床医学   25篇
内科学   69篇
皮肤病学   10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科学   41篇
综合类   68篇
预防医学   24篇
药学   22篇
中国医学   10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281.
目的 分析6例肠道病毒71型(EV71)与柯萨奇A组16型(CoxA16)混合感染所致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EV71与CoxA16混合感染(混合感染组)所致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预后等,并与单纯EV71(EV71组)、CoxA16(CoxA16组)感染所致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6例EV71与CoxA16混合感染中5例为院外原发混合感染,1例不除外院内交叉感染.EV71与CoxA16混合感染致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临床表现包括发热,手、足、口腔、臀部皮疹,肢体易惊、抖动,颈项强直,呕吐等.EV71组、CoxA16组、混合感染组患者的病情稳定时间分别为(59.0±38.1)h、(58.3±47.9)h、(86.4±44.4)h,体温稳定时间分别为(39.7±26.3)h、(28.3±17.9)h、(54.0±12.0)h,转危重型率分别为7.1%、0、1/6.结论 混合感染所致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临床表现与EV71与CoxA16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无明显差别,但病情更重、病程较长,危重型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282.
目的探讨口腔黏膜渗出液(OMT)快速诊断试剂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检测不同人群HIV-1抗体的一致性.方法对已经过生物梅里埃ELISA试剂检测血清HIV-1抗体阳性并经蛋白印迹(WB)试验确诊的HIV感染者200例(HIV阳性组),和经过生物梅里埃ELISA试剂检测血清HIV-1抗体阴性的健康人群600例(HIV阴性组)采集OMT标本,使用OMT快速诊断试剂进行HIV-1抗体检测.同时评价口腔黏膜渗出液快速诊断试剂在实际应用中的影响因素.结果 HIV阳性组200例中198例OMT标本检测为阳性,其中192例(96%)检测线清楚,易做阳性结果判断.4例(2%)"模糊",2例(1%)"很模糊",需经专业人员判断;2例(1%)检测线"看不见",为阴性.HIV阴性组600例OMT标本检测HIV抗体全为阴性.结论口腔黏膜渗出液快速诊断试剂与生物梅里埃血清ELISA诊断试剂检测HIV-1抗体相比,在HIV阳性标本中检测一致性为99.0%,在HIV阴性标本中检测一致性为100%,总体一致性为99.75%.  相似文献   
283.
肠道传染病是指病原体经口侵入肠道并能由粪便排出病原体的传染病。按主要病变部位和临床特征可分为两类,一类病变主要在肠道且以腹泻为特点,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包括霍乱、细菌性痢疾、细菌性食物中毒、O157:H7出血性肠炎、病毒性腹泻、阿米巴病等,发病率高居所有传染病首位,常造成爆发流行,早期诊断对于实施隔离和治疗有重要意义。另一类虽然通过肠道传染,但病变脏器主要在肠外,包括伤寒、副伤寒、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等。本文仅讨论狭义“急性肠道传染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84.
北京传染病临床管理模式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北京新形势下原有突发和重大传染病临床应答模式的现状及所遭遇的挑战。方法应用问卷调查,通过集合传染病、呼吸、急诊、医疗管理等相关领域专家和工作者的意见,征询对北京目前传染病应答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和看法。结果共发放问卷81份,收回问卷78份,有效问卷76份;目前筛查门诊的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尤其是发热门诊的作用受限;筛查门诊应设立观察病床,但不设住院病床,感染科设立住院病床是必要的;在目前政府扶持少的情况下,常年设置发热门诊是对人力、物力的资源浪费,可以采取肠道门诊分季节和流行趋势模式而建。结论突发和重大传染病防治的临床模式仍存在一定问题,发热门诊对传染病及时发现、报告、诊治等方面不够灵敏,效率不够高,政府及医疗部门应提供资金支持,固定医务人员,这样既有利于人才的发展,也有利于专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85.
干扰素治疗后肝炎持续活动的慢乙肝7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中 ,基因重组干扰素作为首选的抗病毒药物已较为广泛地应用于临床。但我们在近年的临床应用中发现 7例慢乙肝患者出现干扰素治疗后的肝炎持续活动。现报告如下 :此 7例为 1992年至 1997年间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均为男性 ,年龄 2 9— 37岁。1 干扰素治疗前情况7例病人治疗前病程 1 5— 4年 ,sALT最高水平为 60— 2 0 0IU/L ,HBsAg、HBeAg、HBVDNA均为阳性。2 干扰素用法及停药时情况7例中 1例为 3M (U)× 5 0 ;2例用量为 3MU×86;1例为 4 5MU× 62 ;2例为 5MU× 62 ;1例为6MU×…  相似文献   
286.
吴焱  伦文辉  李兴旺  张四平  刘亚楠 《中国全科医学》2009,12(18):1675-1676,1680
目的 通过检测HIV感染者血清小分子多肽抗体(抗-R7V)并分析相关临床资料,初步探讨中国HIV感染者体内抗-R7V的阳性情况及其与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44例HIV感染者进行详细的病史和流行病学调查,使用ELISA试剂盒检测抗-R7V,同时进行CD+4 T细胞、病毒载量、血脂(胆固醇和三酰甘油)和乙肝五项的检测.结果 44例HIV感染者中抗-R7V阳性9例,灰区6例,阴性29例.抗-R7V阳性率在不同性别和不同感染方式的HIV感染者中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在感染时间>10年者抗-R7V阳性率为25.9%(7/27),而在≤10年者抗-R7V阳性率为11.8%(2/17),二者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1.29,P=0.26).CD+4 T细胞数在抗-R7V阳性者[(449±102)×106/L]和阴性患者[(370±103)×106/L]之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44),病毒载量在抗-R7V阳性者和抗-R7V阴性者之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31).结论 HIV感染者中血清抗-R7V阳性率为20.5%,CD+4 T细胞计数较高、病毒载量较低的感染者抗-R7V阳性率较高.  相似文献   
287.
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后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的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手术对机体创伤大,病人术后疼痛剧烈。临床常应用阿片类镇痛药采用病人自控静脉镇痛(PCIA),但其镇痛效果不太满意,一部分病人加用哌替啶等镇痛药辅助镇痛。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可提高镇痛效果,但由于病人术前胸-腰椎骨折,术前不能进行硬膜外穿刺,因此以往对该类病人难于采用术后硬膜外镇痛。本研究拟采用在完成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手术操作后,由外科医师直视下置入硬膜外导管,术后采用PCEA,以探讨这种镇痛方法对该类病人的效果。  相似文献   
288.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是一种新的人类尚未完全认识的传染病,在SARS发病进程中免疫系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主要介绍SARS的特异性抗体和抗原检测、SARS病人外周血免疫细胞和外周血细胞因子测定及免疫病理学检查等,并探讨SARS的发病机理.  相似文献   
289.
2009年3月墨西哥暴发甲型H1N1流感(曾称“人感染猪流感”)疫情,随后美国亦出现疫情,2009年4月25日,世界卫生组织(WHO)首次发布了墨西哥与美国发生疫情的报告,并宣布此次疫情是“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此后很快波及其他国家,WHO在4月27日、29日的3d内两次提高流感大流行的警告级别,从第3级提升到第5级。6月11日,又将流感大流行警戒级别从5级提升至6级,并宣称全球已处于2009年流感大流行的初期。本文仅就甲型H1N1流感发生2个多月以来的疫情及相关研究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290.
目的探讨神经梅毒强化驱梅治疗疗效的预测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HIV阴性实验室确诊的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i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性别、年龄、临床分型、既往驱梅治疗史、强化驱梅前血清梅毒快速血清反应试验(serum-RPR)滴度、脑脊液白细胞(CSF-WBC)计数、脑脊液蛋白(CSF-PRO)水平、脑脊液RPR(CSF-RPR)滴度等对驱梅治疗后6~12个月血清RPR滴度正常化的影响。 结果入选的67例患者,平均年龄为(47.52 ± 11.29)岁,男︰女= 3.19︰1。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中,驱梅前serum-RPR滴度、CSF-WBC计数与驱梅治疗后6~12个月serum-RPR滴度正常化呈正相关(P均< 0.05;OR = 2.449,95%CI:1.390~4.312;OR = 1.017,95%CI:1.000~1.034),而驱梅前CSF-RPR滴度与驱梅治疗后6~12个月血清RPR滴度正常化呈负相关(P均< 0.05,OR = 0.510,95%CI:0.294~0.887)。在单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中,强化驱梅前serum-RPR滴度和CSF-WBC计数是驱梅治疗后6~12个月serum-RPR滴度正常化的独立预测因素(P均< 0.05;OR = 1.653,95%CI:1.157~2.361;OR = 1.016,95%CI:1.000~1.032)。 结论强化驱梅前serum-RPR滴度水平及CSF-WBC计数对强化驱梅的有效性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而脑脊液RPR滴度,是强化驱梅治疗效果较差的预测因素。宿主的免疫状态对神经梅毒的疗效和转归可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