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30篇
中国医学   56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17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4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正> 38.太阴病提纲云:“若下之必胸下结硬”,胸下结硬的病理如何?亦能给以病名否? 〔答〕“胸下结硬”《玉函经》作“胸下痞硬”,是胸胁之下痞满硬痛,它和98条伤寒系在太阴“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的病理、症状都是一致的,即程郊倩所谓“无阳以化气则为坚阴”,是气血僵滞不能温煦的缘故。气血僵滞形成胸下结硬,须与结胸证相鉴别,二者虽然都是胸下结硬,但结胸是热与水结,苔黄烦躁,或大便秘结,而此是阳虚阴盛而结,必无阳证,其人反静,舌上白滑苔。还有,本证在胸下未结硬之前,本来就“自利益甚”,又复下之,则“时时下利”也是必然的。太阴病本来就“食不下”,下后也必仍然  相似文献   
52.
笔者曾担任《伤寒論》教学工作,水平不高,經驗有限,但是为了交流經驗,願把教学中一点不成熟的經驗体会,写出来供大家参考。 1.以代表性的条文为主,用类同的条文作为补充或发揮:《伤寒論》中,如桂枝湯証、麻黄湯証、梔子湯証、泻心湯証、柴胡湯証、結胸証等的条文,一般都有几条,乃至十几条。其中必有一条对于病理証候的描述,比較典型而具体,这  相似文献   
53.
54.
一老年女性,胃脘痛多年,某日到省中医院就诊,精神疲惫,面色萎黄,重病面容。自述一周来未大便,亦无胀满感。多次服泻下药,未效。胃脘疼痛,不能进食;稍食则胀满难忍,须吐出才觉舒适。检查:脉大而弱,按之无力。钡餐透视;胃溃疡,胃呈“山”字形,轻度胃下垂。余第一次处方,因其舌苔有湿,故予平胃散加味,但不  相似文献   
55.
控涎丹又名子龙丸,系甘遂、大戟、白芥子等分,炼蜜作小丸。《外科全生集》用以治瘰病初起,并治横痃、贴骨疽等证。予不谙外科,但曾用此方治疗一例舌下囊肿及三例膝关节囊肿,具取得彻底治愈的效果。本方价钱极便宜,疗效可靠,服用安全,确实值得推广。但目前各药房,多不备此成药,用时必须自己配制。今举典型病例并将其服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6.
<正> 三、发汗法的具体运用太阳病是邪在表,气血又趋向于体表。发汗法是从体表驱邪外出的方法,故太阳病以发汗为正治法,以麻黄汤、桂枝汤为主方。但在运用二方时,不仅要辨析脉证的宜忌,并要掌握发汗的方法,分清标本先后,以及不同的兼症而灵活加减。此外还要具备误汗或过汗出现变症后的救治常识。现具体论述于下。 1.发汗首先要辨脉辨证麻、桂二方,发汗作用有峻有缓,所以各有其不同的主症主脉和不同的禁忌证与禁  相似文献   
57.
我对胃家实的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刊自今年第四期发表陈永尧同志的“关于胃家实的探讨”一文后,激起了强烈的反响,在短短的四个多月内,各地作者给我们寄来了数十篇争鸣稿件,经过认真的审议,我们选择了不同观点有代表性的文章五篇,从今年第五期陆续刊载,以供广大读者进一步的研索。关于胃家实的讨论,到本期为止已告结束,限于篇幅,未能将更多的来稿予以刊载,敬请广大作者谅解!谨对大家热烈参加讨论,表示衷心的谢意!  相似文献   
58.
《癫痫的中医治疗》一书是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臧明仁主任医师的一部新作。该书以其临床实用性为其特色。自问世以来,受到了国内外读者的欢迎。日本、美国及台湾等地的医务工作者来函购书,足见其产生了一定影响,遍览全书后,觉得以下几个方面给人印象较深,特分述於下。  相似文献   
59.
<正> 张某,男,35岁。膝县城关镇人,从事秘书工作。 1980年秋,由于会议过多,写文件,作报告,常深夜不眠,用脑过度,从1981年1月开始发病。每次发病时,  相似文献   
60.
<正> 目前不少《伤寒论》学者,同过去相比,有一种新趋势,其主要表现有如下几方面:一、处处与现代医学来对号,不仅生理、病理换用西医的名词,就连方剂与中药,也以现代的药理化验为依据;二、运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设计与研究;三、用现在的三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对《伤寒论》进行阐释。我们知道,任何学术都是随着时代而向前发展的,对于千余年前的中国医学名著《伤寒论》来说,自然也不能例外。但必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