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30篇
中国医学   56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17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4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正> 《伤寒论》自成书以来,注释者不下数百家,见仁见智,形成许多学派。由于学派不同,读者往往莫衷一是,竞有人认为《伤寒论》的注解,只有学派之争,难分是非问题。学派之争能混淆是非问题吗?下面就谈谈这些问题。首先谈谈什么叫派,然后谈谈是非标准是什么。一、什么叫派?《伤寒论》的注家有哪些派?  相似文献   
12.
痰厥     
高××,女,19岁,工人。患者于二月前发高烧,经西药治疗高烧已退,但见咳嗽、气喘、胸闷、憋气等症,夜间尤重。憋闷重时,发作性晕倒,意识不清。但无抽搐症状。曾经神经内科作多次各项检查,均未发现异常。经人介绍,求予诊治。  相似文献   
13.
<正> 注家月旦评《伤寒论》注家,其贡献大小总不能一致,因此注家在读者的心目中,自不免有不同的评价。《博雅》:“评,平也,议也,品论也。”但由于评者的出发点、学术见解不同,评而未必恰恰是平。只举两例说明如下。章太炎说:“自金以来,讲《伤寒论》者多矣,陋若陶华,妄若舒诏,僻若黄元御弗与焉。依据古经,言必有则。而不能通仲景之意,则成无已是也,才辩自用,颠倒旧编,时亦能解前人之执,而过或甚焉,则方有执、喻昌是也,假借运气,附会岁露,以实效之书,变为玄谈,则张隐庵、陈念祖  相似文献   
14.
<正> 一、少阴病提纲和病理少阴在脏主心肾,心肾对于精气的储藏和转化有关。精气来自饮食水谷的精华,从形迹上说应归类于水,水是藏于肾的,所以《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精气又是热能的物质基础,通过心可以转化为热能,热能从性质上说应归类于火,而火又是心之所主。因此,少阴就代表了心肾,而且水中有火,具有水火二气的妙用,对于人体的健康来说,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水火二气之所以重要,一方面是因为二者相相成,另一方面也因为其相互之间能相制相约。在健康情况下,精气支援心脏转化为热能,心脏发挥其热能,反过来又促进肾脏对于精气吸取、储藏与转化,这就是相辅相成。相辅相成,生生不息,人也就体魄壮健,精神饱满,健康无病。另一方面,  相似文献   
15.
<正> 五、“中阴溜腑”质疑少阴三急下证,从前注家有讲成“中阴溜腑”的,这个讲法妥不妥当?最好先把“中阴溜腑”这个词的来源、涵义弄清楚,才能作出正确的结论。《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有:“邪入于阴经,则其脏气实,邪入而不能客,故还之于腑。故中阳则溜于经,中阴则溜于腑。”这  相似文献   
16.
<正> 一、太阴病提纲和病理三阳和三阴,都是以阴阳之气有多有少的不同而分为太少的,太阴为阴中之至阴,于三阴之中阴气为最足,所以也叫盛阴。太阴在脏主脾肺,脾与胃有膜相联,主为胃行其津液,由中央以灌四傍。肺朝百脉,能鼓舞脉行,将脾由胃中水谷所吸取的精华,通过血行以输送于全身。正如《素问·经脉别论》所说:“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又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由此可见,精微、津液的输布,既离不开脾,也离不开肺。由于脾气散精,脉气流经,所以太阴对于四肢百骸,五脏六腑,起着重要的后天营养作用。不但  相似文献   
17.
<正> 脉伏而厥战汗似疝案魏玉横治表侄凌二官,年二十余,丙子患热症初愈,医即与四君干姜巴戟诸气分温补药,久之益觉憔瘦,状若癫狂,当食而怒,则啮齿折箸,不可遏抑。所服丸药,则人参养荣也。沈绵年许,其母问予,予曰:此余症未清,遽投温补所致。与甘露饮方,令服十余剂遂痊。甲申夏复患热病,呕恶不眠,至七日,拟用白虎汤,以先日服犀角地黄汤而吐,疑为寒,不敢服。延一卢姓医至,诊其脉伏,按其腹痛,谓此疝症,非外感也。脉已全无,危险甚矣。姑与回阳,脉复乃佳。所用胡芦巴、吴茱萸、肉桂、干姜、木香、小茴香、丁香、青皮、橘核等,约重三两余,令急  相似文献   
18.
在《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0年第4期“名老中医之路”专栏中,我曾写过“学医行医话当年”一文。由于当时有些事务缠身,只写了“学医”部分,未写“行医”部分。近来有些青年教师和同学,希望我再谈谈行医方面的一些体会,才又写成了本文。前后两文合看,对于青年中医的学习和临床,可能有所启发和借鉴,故发表于此。  相似文献   
19.
本文是摘取过去的学习笔记加工整理而成,发表出来是为了抛砖引玉,同时可兼答一些掘著《伤寒解惑论》读者和青年朋友的问询。本篇一、三、四题,就是兼答王三虎同志的。  相似文献   
20.
论三阴中风     
<正> 《伤寒论》六经中都有中风证,太阳中风是“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阳明病是“若能食者名中风”,具体症状有“口苦咽干,腹满而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等;少阳中风是“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三阳病的中风,都有具体的症状,而三阴中风,除了太阴中风提出“四肢烦痛”这一症状,并有“脉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这一脉象外,其余如“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厥阴中风,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