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5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33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27篇
基础医学   13篇
口腔科学   22篇
临床医学   119篇
内科学   29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8篇
特种医学   15篇
外科学   112篇
综合类   128篇
预防医学   61篇
眼科学   39篇
药学   50篇
中国医学   38篇
肿瘤学   2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头孢吡肟与头孢他啶随机对照治疗细菌性感染129例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目的 评价头孢吡肟治疗细菌性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以头孢他啶为对照药,在下呼吸道感染,腹腔,胆道感染,败血症中进行随机对照观察。给药方案为头孢吡肟每次2g,2次/d,头孢他啶每次2g,3闪/d;治疗尿路感染头孢吡肟每次1g,2次/d,头孢他啶每头1g,3闪/d;均为静脉滴注,疗程均为7-14d。结果 头孢吡肟组65例,头孢他啶组64例。头孢吡肟组和头孢他啶组有效率分别为92.3%及90.6%,  相似文献   
102.
“预防抗菌药耐药的 12项措施”是一项新的计划 ,其目的为优化患者的安全及感染性疾病的预后 ,可预防耐药性的发生和传播。其中第 1、2项为预防感染 ;第 3、4项为有效地诊断及治疗感染 ;第 5~ 10项为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第11、12项为预防传播。一、接种疫苗在美国 ,因流感住院的约为 11.4万例 ,其中约 2万例死亡。肺炎链球菌相关的死亡约为 1.2 5万例 ,接种疫苗后可预防至少 5 0 %的感染。上述接种疫苗可以预防的感染及其合并症为住院和应用抗菌药物的主要原因 ,并为抗菌药物耐药的发生和播散提供机会。公共卫生部门的首要任务为预防接种目…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关节镜监视下复位与内固定治疗胫骨髁间隆突撕脱性骨折的方法与疗效。方法2000年2月~2004年2月,采用关节镜监视下撬拨复位,钛合金空芯螺钉内固定和尼龙编织缝合线固定法,治疗胫骨髁间隆突撕脱性骨折18例。男6例,女12例,年龄13~44岁,平均28岁。Ⅱ型8例,Ⅲ型10例,根据关节镜下骨折移位和残留骨片的大小选择不同固定方式。采用空芯镙钉内固定7例;采用双股5号强生不可吸收编织线(Ethibond Excel MB66)捆扎固定12例。结果术后获得随访18例,平均14个月(5~32个月),术后膝关节Lyscholm评分(91.5±2.5)分,术后X线片显示骨折块复位好,内固定牢靠,骨折愈合。膝关节稳定,Lachaman和抽屉试验阴性16例。无肿胀、疼痛和膝关节功能障碍,无髁间窝撞击征表现,术后功能恢复满意。结论关节镜监视下撬拨复位,钛合金空芯镙钉内固定或编织缝合线固定治疗膝关节胫骨髁间隆突Ⅱ、Ⅲ型撕脱骨折,复位准确、固定可靠,有利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4.
105.
目的分析老年病房患者感染的现状,探讨其相关因素及干预措施,加强感染的控制。方法对2008年9月-2010年8月老年科出院的2678份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老年病房的感染发生与住院时间的长短、标准预防的执行情况、手卫生的执行力度因素等密切相关。结论缩短住院时间,严格执行JCI标准,贯彻实施标准预防、增加手卫生的执行力度是有效控制老年病房感染发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6.
目的:介绍和探讨脊柱侧凸矫形术前折返训练对脊柱侧凸手术的作用和可行性。方法:80例脊柱侧凸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0例,折返组利用自身重量尽力向对侧弯陆,以达到简单有效的术前牵引作用。对照组采用常规骨盆牵引。结果:2组术后脊柱侧弯均明显改善;悬吊位X片的Cobb角与术前比较均明显下降(P〈0.01),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1~4年,2组均无矫正度丢失。结论:折返训练与常规骨盆牵引效果相当,但折返训练可明显减轻患者疼痛和节约经费。  相似文献   
107.
背景:对于丙肝病毒阳性患者接受肾移植后安全性的问题是目前大家关注的热点.目的: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接受肾移植后临床观察及处理对策.方法:纳入22例患者,肾移植前肝炎病毒RNA均为阳性,其中14例患者肝功能轻度升高.移植后定期检测患者的肝、肾功能,积极防治可能的排斥反应.主要观察患者一般情况、肝、肾功能、肝炎病毒基因学情况及死亡率.结果与结论:移植后随访6~36个月,20例患者移植后4周~6个月内出现不同程度的肝功能异常,予护肝治疗后肝功能均恢复正常,1例移植后HCV-RNA 阳性患者,因自行改变抗排斥方案于移植后1.5年出现严重的肝功能衰竭而死亡;4例患者移植后应用干扰素和利巴韦林治疗,HCV-RNA转阴,其余18例患者HCV-RNA均呈阳性,需长期护肝治疗.表明,对丙肝病毒阳性受者,移植后应进行严格的随访,出现肝功能异常时,及时采取相应处理和护肝治疗.  相似文献   
108.
目的 探讨产前的临床表现及病原体与有宫内感染新生儿发病率的相关关系.方法 回顾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43例病原学诊断宫内感染新生儿的病例,分析相关产科因素及相关病原体.(1)按新生儿的病情轻重分为三组,A组为诊断败血症者,18例;B组为诊断菌血症者,9例;C组为非败血症及菌血症者,16例,此组新生儿仅发生了肺炎或高胆红素血症,分析三组间病原菌的分布.(2)按分娩孕周分为早产组和足月分娩组,分析两组间产前临床表现的差异.结果 (1)43例检测阳性的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13例(30.2%)、葡萄球菌7例(16.3%)、无乳链球菌6例(14.0%)、李斯特菌4例(9.3%).其他为散发的病原菌.(2)18例新生儿败血症组中,大肠埃希菌感染占病原菌首位,其次为无乳链球菌感染;9例新生儿菌血症组中,病原菌分布较平均;C组中,以其他散发病原菌感染占首位.(3)43例孕妇产前的临床表现分别为发热18例(41.9%);白细胞增高23例(53.5%);胎膜早破21例(48.8%);早产24例(55.8%);胎儿宫内窘迫17例(39.5%).(4)早产组和足月分娩组的产前临床表现中,发热、白细胞增高和胎膜早破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大肠埃希菌是宫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致病力较强的病原体感染,引起新生儿的败血症及并发症也相应增多.并发早产或胎膜早破时,产前临床表现相应增多,应积极预防感染并适时终止妊娠.  相似文献   
109.
目的 利用可见光三维扫描仪分析评价Millard法修复单侧唇裂的效果.方法 随机收集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2009年5至6月收治的单侧唇裂患儿的I临床资料,共19例,均为一期修复,其中Ⅱ度唇裂7例,Ⅲ度12例.利用3DSS扫描获得患儿手术前、后面部形态数据,将其导入逆向工程软件Geomagie Studio 10.0中生成j维数字化模型.在软件中精确测量手术前、后健、患侧鼻小柱长度、鼻底宽度、鼻翼长度等数据,对测得数据以SPSS12.0统计软件包进行配对t检验及单样本t检验.结果 无论是Ⅱ度还是Ⅲ度单侧唇裂患儿,其鼻底宽度、鼻基部宽度、鼻翼长度、唇长术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Ⅱ度唇裂患儿术后鼻小柱高度、鼻翼口角距的非对称率与正常人群非对称卒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度唇裂患儿术后鼻小柱高度、鼻底宽度、鼻基部宽度、鼻翼门角距、唇长的非对称率与正常人群的非对称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Millard法修复单侧唇裂.患儿术后鼻底封闭,鼻小柱偏斜畸形获得矫治,唇弓形态恢复较好,但患侧唇高均有不同程度地下降不足,健、患侧鼻小柱高度的不对称仍较明显.Ⅲ度唇裂患儿术后患侧鼻底宽度仍比健侧宽.  相似文献   
110.
背景:近年来脊柱非融合技术一直是脊柱外科研究与争论的热点。Coflex棘突间动力重建系统作为腰椎后路非融合器材,国外虽已应用较长时间,但国内尚处于试用阶段。 目的:探讨Coflex棘突间动力重建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适应证,并对其早期临床疗效进行评价。 方法:2008-10/2010-06使用Coflex棘突间动力重建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31例,对其中随访超过1年的18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治疗方式均为后路髓核摘除,椎管减压、Coflex棘突间动力重建系统置入;1例患者术中置入2枚Coflex。治疗前及各次随访时均对患者进行日本骨科学会下腰痛功能量表、中文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量表及目测类比评分法评估,并测量治疗前后、各次随访时腰椎前屈后伸位置入节段及其上下节段活动范围、Colfex上下极板夹角及置入节段椎间隙高度。 结果与结论: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0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日本骨科学会下腰痛功能量表评分、中文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量表评分及目测类比评分均获显著改善;治疗前后置入节段椎间高度及其上下节段椎间活动度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末次随访时Coflex上下极板夹角在过伸位较中立位显著增大(P < 0.05)。提示Coflex棘突间动力重建系统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及腰椎不稳等腰椎退变性疾病安全有效,在腰椎后伸时能够有效分担载荷,同时对腰椎生理活动影响较小,有利于维护腰椎功能,早期临床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