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4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44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2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61.
目的探讨左半结肠癌急性梗阻Ⅰ期手术中采用碘伏灌肠,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将收治的左半结肠癌急性梗阻需行Ⅰ期手术的74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Ⅰ组31例不使用碘伏灌洗,Ⅱ组43例用碘伏灌肠。对比分析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Ⅰ组有5例发生切口感染(16.13%),2例发生吻合口漏(6.45%);Ⅱ组仅有1例发生切口感染(2.33%),无吻合口漏发生。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左半结肠癌急性梗阻Ⅰ期手术中采用碘伏灌肠安全可行,且能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2.
目的: 本文研究缺血再灌流时大鼠脑损害及脑细胞凋亡规律以及与转录因子的关系,探讨三七皂甙Rg1、Rb1对脑缺血、缺氧损伤的保护作用及作用机理.方法:(1)动物模型复制及实验分组: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模型组、Rg1组、Rb1组、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模型组采用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流模型, 采用线栓法制成.大鼠麻醉后仰卧固定,取颈正中切口,分离左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结扎并剪断颈外动脉,剪口将尼龙线栓经颈内动脉插入颅到大脑前动脉起始处,阻断自颈内动脉和大脑前动脉流向大脑中动脉的血流. Rg1组、Rb1组分别于手术后立即腹腔注射Rg1、Rb1.(2)标本收集及检测指标:采集大脑标本及血清标本,Tunel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细胞凋亡、测定TNFα、sPLA2、cPL A2 、PGE2及c-fos、c-jun表达的变化以及Rg1、Rb1对其影响.结果: (1) 正常组及假手术组仅偶见Tunnel阳性细胞.缺血再灌24-48 h凋亡细胞数位于高峰,再灌60 h,可见凋亡细胞数量下降.(2) 正常及假手术组未见明显的c-fos、c-jun阳性细胞,缺血再灌0.5 h 在大脑皮层、海马可见阳性细胞,24 h达高峰,Rg1、Rb1明显抑制缺血再灌后c-fos、c -jun的蛋白表达.(3) 大鼠血清TNFα、sPLA2在缺血再灌12 h达高峰,PGE2呈双相变化,峰值分别在0.5 h和12 h,此后处于平台期.Rg1、Rb1明显抑制血清TNFα、s PLA2、PGE2水平.(4) Rg1、Rb1对sPLA2蛋白表达的影响:正常组及假手术组大脑切片可见有少量sPLA2蛋白表达,缺血再灌12 h sPLA2表达达高峰.Rg1、Rb1组sPLA2蛋白表达明显减少,Rg1、Rb1可抑制sPLA2的蛋白表达.讨论和结论: Rg1、Rb1对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大脑皮层、海马细胞的凋亡和脑损害, 其机理在于:(1)抑制c-fos、c-jun的蛋白表达,阻断刺激信息的传递;(2)抑制PLA 2基因的表达;(3)抑制TNFα水平,阻止TNFα诱导脑神经细胞凋亡及阻止TNFα参与众多的细胞因子形成的网络系统;(4)抑制sPLA2活性及蛋白表达,sPLA2直接或通过脂类介质参与脑细胞凋亡与坏死过程,是神经元损伤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3.
几种线粒体DNA提取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将提取线粒体DNA的碱变性法、Triton法、改进高盐沉淀法加以比较,以得到最方便快速提取线粒体DNA的方法.方法采用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取回肠上皮细胞样本18份,每份含3×10?6细胞,每6份分别用碱变性法、Triton法、改进高盐沉淀法提取线粒体DNA,紫外分光光度法定量.再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和线粒体ATPase6亚基基因PCR扩增产物鉴定所提取的线粒体DNA.结果3种方法提取线粒体DNA量差别明显改进高盐沉淀法量最多,为(1.26±0.23)μg;碱变性法次之,为(0.52±0.18)μg;Triton法为(0.31±0.16)μg.A260/A280均大于1.7.说明改进高盐沉淀法提取线粒体DNA具有操作简单,产量多的优点.将改进高盐沉淀法提取线粒体DNA用于PCR扩增,测定出了线粒体DNAATPase8亚基基因序列,说明该法所提取mtDNA可用于mtDNA测序.讨论和结论线粒体在细胞凋亡,衰老及程序化死亡中发挥重要作用.已在多种疾病中发现mtDNA突变.对线粒体疾病的分子遗传机理的研究可以进一步阐明这些疾病的病因,并为治疗提供理论指导.胡义德、Tamura和Palva等用碱变性法提取了人血白细胞、心肌等组织中mtDNA;戴纪刚等建立的Triton法先除去细胞核,再分离提取胞浆中mtDNA.而高盐沉淀法通过SDS(十二烷基硫酸钠)破坏细胞膜、核膜,使蛋白质变性,从而游离出核酸,EDTA抑制细胞中DNA酶的活性,蛋白酶K进一步将蛋白质降解成小肽,加入饱和乙酸钠后,绝大部分线性大分子量DNA和蛋白质在SDS作用下变性形成沉淀,环状mtDNA仍为自然状态,通过高速离心,即可得到mtDNA.3种方法各有优缺点碱变性法操作时间较短,要求条件比较严格,不易重复;Triton法通过核质分离提取mtDNA操作时间短,但产量低,易降解.而高盐沉淀法操作简单,易重复,产量多,可依需用量扩大反应体系,使mtDNA质量得以容易控制.  相似文献   
64.
失血性休克肠上皮细胞线粒体DNA ATPase 6,8亚基基因的改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失血性休克大鼠肠上皮细胞mtDNA ATPase6,8亚基基因的改变。方法 将6只Wistar大鼠分成单纯手术组、休克组。分别提取mtDNA,采用PCR技术扩增后测序,检测突变点。结果 Wistar大鼠mtDNA ATPase6,8亚基基因存在多态性,休克组存在A 7797缺失和一定数量点突变:A7863G,G7950T,C8294G,T8505G。结论 失血性休克5h,肠上皮细胞mtDNA ATPase 6,8亚基基因会发生突变,由此可导致所编码的氨基酸的改变,有可能是酶活性改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65.
1资料和方法1.1对象:20例心内电生理检直患者.其中18例有适应症者进行了射频消蚀术。男8例,女10例。年龄22~70岁(平均45±12)。18例患者均无器质性心脏病。1.2电生理检查方法:按统一的方法进行。1.3射频仪:成都锦江电子仪器厂产品。1.4消蚀电极导管:美国WERBERSTER公司生产大头电极导管。1.5左侧分路消蚀方法:本组中左侧务路6例,其中显性1例.隐匿性5例。显性劳路在窦性心律下标测定位;隐匿性旁路在右心定起搏下,根据V-A里高标测定位。1.6右侧房室旁路消蚀:本组2例右侧游离壁旁路,消蚀成功。1.7房室结汉通道消…  相似文献   
66.
线粒体DNA表达与损伤修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等动物线粒体 DNA(m t DNA)分为编码区和非编码区。编码区共 37个基因 ;非编码区控制 m t DNA的复制和转录。m t DNA比核 DNA突变率高。m t DNA以 D-环形式进行复制 ,转录兼有细菌、噬菌体和真核基因转录的很多典型特征。线粒体蛋白质合成系统和细胞质系统对专一的抑制剂的敏感性不一样。 mt DNA中碱基切除修复 (BER)最为普遍 ,并辅以其他方式修复多种损伤。线粒体缺乏核苷切除修复机制  相似文献   
67.
近来的实验和临床观察提示胎儿对损伤的反应与成人绝然不同,胎儿皮肤伤口修复迅速,且无疤痕形成。胎儿组织无疤痕修复的机理尚不清楚,可能与胎儿细胞或伤口环境,或两者共同有关。胎儿动脉氧分压低,只有20mmHg,损伤后炎性反应极轻微,以及无菌的羊水富含生长因子等可能都不是主要因素。在整个妊娠期,胎儿组织氧分压持续处于低水平,但大鼠或羊胎儿在妊娠后期的皮肤伤口修复与成人相似,也有疤痕形成。此外,Sinpson和Ross已证  相似文献   
68.
用DNA扩增法诊断血红蛋白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一种快速、灵敏的基因诊断技术——聚合酶链反应体外扩增DNA,及其在α-和β-地中海贫血产前诊断和HbS基因检测的应用。聚合酶链反应的样本可以直接用溶解的羊水细胞或绒毛标本,也可以用从干血纸片抽提的DNA。扩增DNA的分析毋需放射性DNA探针和Southern杂交,产前基因诊断可在5小时内完成。  相似文献   
69.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 1(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γcoactivator 1,PGC 1)是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 PPAR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 ted receptorγ,PPARγ)的转录共激活因子。PGC 1 在能量代谢和适应生热作用中有重要的调节作用。PGC 1的过度表达能明显地促进线粒体的生物合成。PGC 1调节几种核受体和其他转录因子的活性。在应答传递能量需求的信号中,PGC 1能使转录和剪接协调调节。有关 PGC 1 作用的分子机制及其生理作用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大进展。  相似文献   
70.
庆大霉素为临床广用的抗菌素,发生过敏性休克较罕见。国内文献报道新疆、湖南各1例,辽宁2例。最近,我们遇到1例因肌肉注射庆大霉素发生严重过敏性休克致死,并具有病理解剖的资料。特报道以供参考。病例报告病者李××,男,42岁,教师。因咽喉疼痛3小时,无发热、咳嗽、声嘶等症状,步行来院五官科急诊。检查:神志清楚、对答好,无声嘶,无呼吸困难,咽充血(++),左侧咽后壁稍肿胀,诊断为急性咽炎。下午9时许在门诊肌肉注射庆大霉素8万单位,注射后即步行约15分钟回家,到家后便感胸闷、呼吸困难、未服其他药物,即由家人用自行车推送回院五官科病房急诊。当时病者已有明显发绀、呼吸困难,但未见三凹征,不能讲话,烦躁,脉搏摸不到。10时30分即予以吸氧,数分钟后,出现呼吸停止,即行人工呼吸及气管切开,当气管切开时,自气管套喷出的气流和分泌物很少,加用简易人工呼吸器持续维持人工呼吸,感到要加较大压力才能维持气体交换,检查气管套并无阻塞,呼吸恢复约3分钟后(10时55分),又发生呼吸、心跳停止,瞳孔散大,即行人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