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4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43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2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1.
目的探讨不同渗透压液体浸泡对火器伤合并失血性休克大鼠血液动力学的影响及其变化特点.方法Wistar大鼠30只,体重(280±25)g.随机分为淡水浸泡组、等渗盐水浸泡组和人工海水浸泡组.右侧大腿肌肉丰满处应用射钉枪造成贯通伤.左侧股动脉插管用于放血和观察股动脉平均动脉压(MAP).大鼠右侧颈总动脉插管至左心室,接能量转换器和RM-6200四道生理记录仪.左侧股动脉放血,10min内使平均动脉压(MAP)降至50mmHg,维持30min后放入不同渗透压的21℃液体中,记录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dp/dt/max、左室收缩压(LVSP)的变化.结果1.休克后大鼠股动脉MAP显著下降(与伤前比P<0.01),入水后5-30min显著升高(与休克时比P<0.01).入水后10minMAP达到峰值,随后缓慢下降.等渗盐水浸泡组MAP高于海水浸泡组和淡水浸泡组,海水浸泡组MAP略高于淡水浸泡组.2.休克后大鼠HR显著下降(与伤前比P<0.01),入水后略有增快,入水后10min达到峰值,随后缓慢下降.等渗盐水浸泡组HR显著高于海水浸泡组和淡水浸泡组(P<0.05),海水浸泡组HR高于淡水浸泡组.3.休克后大鼠±dp/dt/max显著下降(与伤前比P<0.01),入水早期显著升高(与休克时比P<0.01),入水后10minHR达到峰值,随后缓慢下降.等渗盐水浸泡组±dp/dt/max比海水浸泡组和淡水浸泡组下降显著缓慢.4.休克后大鼠LVSP显著下降(与伤前比P<0.01),入水即刻显著升高(与休克时比P<0.01).入水后10minLVSP达到峰值,随后缓慢下降.其中下降最为显著者为淡水浸泡组,其次为海水浸泡组.结论不同渗透压的液体浸泡可以影响火器伤合并失血性休克大鼠的血液动力学,等渗盐水浸泡对火器伤合并失血性休克大鼠血液动力学影响最小.海水浸泡组由于海水的高渗脱水及创面的渗出、吸收等改变机体的渗透压,从而恶化了血液动力学指标.淡水浸泡组血液动力学改变也十分严重,晚期下降迅速,与组织和血浆渗透压的改变密切相关.说明海水浸泡血液动力学下降与海水高渗、高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1996年8月30日下午3时30分,台山市台城镇通济河一河段出现大量死鱼。我站接报后,迅速组织人员赶赴现场进行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缺血再灌注大鼠肠上皮细胞mtDNA ATPase 6,8亚基基因的改变情况.方法将6只Wistar大鼠分成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分别提取mtDNA,采用PCR技术扩增后测序,检测突变点.结果 Wistar大鼠mtDNA ATPase 6,8亚基基因存在多态性,在缺血再灌注组存在a7797缺失和一定数量点突变:A7 779T,T8 515G,T8 520G,C8 535G.结论缺血再灌注后,肠上皮细胞mtDNA ATPase 6,8亚基基因存在损伤,由此可能导致所编码的氨基酸改变.  相似文献   
14.
15.
16.
黎媛  李伟文  蓝秀  吕祝庆 《浙江医学》2019,41(22):2356-2360
目的探讨伊曲康唑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模型大鼠骨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的影响及意义。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40只大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每组10只。对照组大鼠给予常规喂养;后3组大鼠按被动香烟烟雾吸入法构建COPD模型,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大鼠于被动吸烟12周后,分别口服10mg/kg和50mg/kg伊曲康唑,1次/d,共4周。分别检测并计算各组大鼠的第0.3s用力呼气量与用力肺活量的比值(FEV0.3/FVC)、肺顺应性和气道阻力及气道病理学评分;采用流式细胞术和免疫荧光技术分析外周血MDSC比例和肺组织中MDSC计数,Westernblot法和RT-PCR法测定肺组织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和精氨酸酶1(ARG1)蛋白及mRNA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外周血MDSC比例、肺组织MDSC细胞数、iNOS、TGF-β、ARG1表达水平均增高(均P<0.05);与模型组相比,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外周血MDSC比例、肺组织中MDSC计数及iNOS、TGF-β、ARG1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FEV0.3/FVC和顺应性降低,气道阻力和小气道病理评分均增高(均P<0.05);与模型组相比,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FEV0.3/FVC和顺应性明显增高,气道阻力和气道病理评分均明显降低(均P<0.05)。结论伊曲康唑能降低外周血MDSC比例及肺组织中MDSC计数,抑制MDSC分泌功能,有助于改善COPD大鼠的肺通气功能、降低气道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IGFBP-4对A549细胞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CD)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A549细胞,将细胞分为对照组、IGFBP-4组、IGFBP-4+NAC组和IGFBP4+si-p38组。经培养48 h后,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内ROS、钙网蛋白(CRT)含量,ELISA法检测培养基中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含量和细胞内SOD、MDA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p-p38和p38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IGFBP-4组细胞内ROS、CRT、HMGB1、MDA含量、p-p38和p38表达升高,细胞存活率、SOD2含量下降(P<0.05);与IGFBP-4组相比,IGFBP-4+NAC组和IGFBP-4+si-p38细胞内ROS、CRT、HMGB1和MDA含量下降,细胞存活率、SOD2含量增高(P<0.05)。结论:IGFBP-4通过激活p38 MAPK通路,诱发细胞内氧化应激促使A549细胞发生免疫原性细胞死亡。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失血性休克对大鼠肠上皮细胞线粒体DNA编码细胞色素氧化酶基因的损伤作用。方法采用失血性休克模型,提取肠上皮细胞线粒体DNA,对细胞色素氧化酶(COXI、COXII、COXm)基因进行PCR扩增,并对PCR产物进行直接测序。结果细胞色素氧化酶COX工、COXII基因序列产生散在性点突变,其中1只休克鼠细胞色素氧化酶COX工基因从5545~6838出现了35个散在性点突变;1只休克鼠COXII序列在7191~7542有5个点突变(t7191c、t7212c、a7386g、a7483g、c7542g);COXm未出现突变。结论失血性休克缺血缺氧可造成线粒体DNA编码的细胞色素氧化酶基因损伤。  相似文献   
19.
缺血缺氧与线粒体DNA损伤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线粒体DNA(mtDNA)编码细胞色素氧化酶Ⅰ、Ⅱ、Ⅲ(COX-Ⅰ、COX-Ⅱ、COX-Ⅲ)及ATP酶亚单位6、8(ATPase6.8)等蛋白质及多肽,控制着氧化磷酸化和ATP合成。缺血缺氧时氧化磷酸化障碍,ATP合成减少,COX-Ⅰ-mRNA、NADH辅酶Q氧化还原酶-mRNA(NDmRNA)转录水平升高,基因上调。缺血缺氧引起线粒体DNA突变率升高,mtDNA^4977、mtDNA^7436、mtDNA^10423缺失,ATPase6-8亚单位基因突变。葡萄糖糖酵解酶、热休克蛋白(HSP)、磷酶甘油还原酶B(PGM-B)及基因疗法可提高机体对缺氧的耐受性和适应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急性缺血缺氧大鼠线粒体ATPase6基因表达的变化,探讨急性缺血缺氧引起肠上皮细胞线粒体损害的分子机制.方法(1)动物模型通过失血性休克大鼠造成急性缺血缺氧模型.Wistar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与失血性休克组.按Wigger法放血至平均动脉压5.33kPa,维持低血压2h,造成急性缺血缺氧,分别于失血性休克后2h、3h、5h活杀动物.(2)肠线粒体ATPase6基因表达测定活杀动物后取回肠5cm,制备肠上皮细胞悬液,并将细胞数调至1×109/L,用异腈酸胍盐酸盐法提取细胞总RNA.紫外测定RNA纯度和含量,并进行RNA甲醛变性琼脂糖凝胶电泳以鉴定其完整性.RT-PCR法使用宝灵曼试剂盒.上游引物5'-AAACGAATAACCCTTGAGAATC-3',下游引物5'-TGGTGGGTCATTATGTGTTATC-3',特异扩增715bp大鼠线粒体ATPase6cDNA片段.(β-actin作对照).PCR反应体系为50μL,包括10μLcDNA,2μL上游引物,2μL下游引物,5μL10×Taq酶buffer,4μLdNTP,3.6μLMgCl2,22μLDEPC水.扩增条件95℃变性40s,55℃退火30s,72℃延伸36s,30个循环后,再在72℃下延伸9min.扩增产物行电泳照像分析.PCR产物为715bp.结果大鼠肠线粒体ATPase6mRNA在急性缺血缺氧后2h表达显著减少,并随休克加重而加重.讨论能量代谢降低是线粒体损伤的重要指标.线粒体重要功能是氧化磷酸化,即底物被呼吸酶氧化,并与之相偶联的磷酸化酶系统从而释放ATP,推动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ATPase6基因是编码ATP合成的F1F0-ATPase复合物的一部分,因此,研究ATPase6基因改变在能量代谢的改变中是十分重要.我们的研究发现失血性休克晚期,ATPase6基因表达减弱,与在失血性休克缺血缺氧时F1F0-ATPase早期升高,晚期降低,质子转运下降,ATP缺乏是一致的.我们在失血性休克肠上皮细胞线粒体DNAATPase6基因测序研究中发现缺血缺氧时存在硷基突变及编码氨基酸的改变,进而影响F1F0-ATPase蛋白的功能和ATP的合成.故失血性休克后,如何保护线粒体功能,尽早改善缺血缺氧是救治的关键.结论失血性休克后线粒体ATPase6基因表达在肠道损害中起一定作用,其产生与休克后急性缺血缺氧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