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52篇
基础医学   69篇
临床医学   74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84篇
综合类   39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0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针刀治疗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中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是康复科门诊的常见病,病情多不严重,但却给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大困难。非手术疗法,如推拿、制动、敷药、封闭或针灸等疗法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只有少数病例需要手术松解[1]。据文献报道,在非手术疗法中,以侵入性的针刀和封闭治疗效果最佳[2—3]。但在分析相关文献中的针刀操作过程时发现,很多作者介绍的  相似文献   
62.
背景:虽然颈椎定点旋转复位手法效果显著,但其机制一直缺乏深入的研究.临床上对所要实施的推拿力和旋转节段无法做到精确控制,有时会造成手法的医源性损伤.目的:从颈椎定点旋转手法旋转中心点的角度分析旋转手法的作用途径.方法:在64排螺旋CT工作平台扫描标本,层距1 mm.在PHILIPS MEDICAL SYSTEMS图像处理功能模块中提取图片中轮廓线数据,进行上颈椎三维结构重建和图像显示.取枢椎棘突顶点(A点)、齿突垂直轴心(B点)以及两者之间连线的中点(C点)为旋转轴心(模拟中的旋转中心点),分别以各点为原点建立球坐标系.观察枢椎棘突顶点与下颌尖旋转前后的连线夹角,以及齿突垂直轴心与下颌尖旋转前后的连线夹角.结果与结论:做定点手法旋转时其中心并非是施术者利手作用的枢椎棘突顶点,而是枢椎齿突垂直轴心;实际轴心旋转角>术者观察角.提示应建立颈椎定轴旋转的新概念,并掌握颈椎定轴旋转手法的原则,以指导临床正确应用脊柱旋转类手法.  相似文献   
63.
李义凯 《中医正骨》2012,24(10):3-4
疼痛是软组织损伤后的主要临床表现,药物、针灸、推拿和拔罐疗法是非手术治疗软组织痛的主要方法。近年来,各种软组织痛的新疗法相继涌现,但由于缺乏相关基础理论和实验研究的支持,一些疗法的适用范围及应用价值还存在质疑,因此规范各类疗法的临床应用是软组织痛治疗的当务之急。临床医生应牢固掌握软组织痛的相关解剖学知识,熟练掌握软组织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严格把握各种治疗方法的适应证,熟知其作用机制和不良反应。同时,进一步加强对疼痛特别是慢性疼痛致痛机制的研究,是软组织痛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64.
目的:评价30年来国内中西医结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电子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万方学术期刊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等作为资料来源,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1年12月。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31个随机对照试验,包括2629例患者。中西医结合总有效率要优于传统的改善病情抗风湿药,对Bath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指数、Bath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th强直性脊柱炎综合指数的改善有潜在优势。结论:仍需高质量的临床试验研究进一步验证中西医结合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65.
骶管注射疗法的药物配伍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模拟临床用量,研究骶管注射疗法常用药物配伍的稳定性.方法 将骶管注射疗法常用药物配伍按照基本药物组、西药组、中药组和中西医药物组等依次分为13个小组,在室温下分别配制各组药液后,各自在0min、30min、1.0h、2.0h、4.0h时观察其外观、pH值、微粒及紫外吸收度的变化.结果 13个不同临床配伍组别在4h内,其注射液的外观、pH值、紫外吸收度均无显著性改变;但在4h内,除基本药物组、西药组和中药组的简单配伍组等共5组的不溶性微粒符合200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外,其余8组配伍后不溶性微粒均不符合,尤其是中西医药物组的不同配伍均出现肉跟町见的黄白色沉淀物.结论 骶管注射疗法的药物配伍越简单越稳定,不论是西药还是中药制剂随着配伍药物成分的增加其稳定性降低.中两医药物更是不宜一起配伍使用;应该严格遵循最低有效浓度和低剂量给药的原则.  相似文献   
66.
手法治疗颈椎病特别是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确切,但学术界尚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使得手法治疗颈椎病的一些基本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正视手法应用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对于手法治疗颈椎病,乃至对于整个推拿学科的顺利、健康发展非常必要。本文从手法应用的客观依据、手法操作的安全性、手法的作用机制和疗效评价几个方面对手法治疗颈椎病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67.
目的:观察骶管注射疗法对无坐骨神经痛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疗效。方法:2010年12月至2011年6月,对就诊的65例经CT或MRI检查证实为腰椎间盘突出或膨出所致的急性腰痛且无下肢放射痛的患者随机分为骶管注射组(试验组)和腰椎斜扳组(对照组),试验组35例,男30例,女5例,年龄3356岁,平均(43.90±1.14)岁;对照组30例,男27例,女3例,年龄3457岁,平均(44.00±1.19)岁。两组的发病时间为1 h~3 d。分别行骶管注射或腰椎斜扳手法治疗。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30 min两组的VAS评分。结果:所有患者经治疗后急性腰痛症状明显缓解,骶管注射组和腰椎斜扳组的VAS评分分别从(6.63±0.97)和(6.67±0.96)分减至(3.06±1.51)和(3.93±1.20)分,两种治疗方法均能改善患者VAS评分,但骶管注射组治疗要优于腰椎斜板组(P 0.05)。结论:骶管注射和腰椎斜扳疗法对无坐骨神经痛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腰痛的患者具有快速缓解的作用,且前者的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68.
目的:评估后路固定非融合术治疗胸腰段及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研究其对矢状位力线改变及运动节段保留的影响。方法:25例40岁以下胸腰段和腰椎骨折患者,以两种不同手术治疗方式分为2组:第一组(非融合组)12例,行后路椎弓根内固定非融合治疗;第二组(融合组)13例,行后路椎弓根内固定融合治疗。所有25例患者均在骨折内固定术后约第12个月拆除内固定,最后随访患者6个月余,然后通过术前、术后、内固定拆除前、内固定拆除后及最后随访的影像学评估两组患者固定节段矢状位序列、骨折椎体的高度及非融合组患者前屈后伸活动范围、左右侧屈的范围,另外临床方面,患者主观感受也被评估。结果:在最后的随访中,两组患者骨折椎体的高度能很好的保持,但融合组骨折椎体高度丢失明显好于非融合组,有统计学意义(P=0.047)。非融合组和融合组手术矫正的角度分别为13.5°和16.5°,两者在矫正角度上无统计学差异(P=0.195)。18个月内非融合组和融合组后凸丢失分别为6.9°和5.9°,两组在后凸丢失无统计学差异(P=0.392)。最后随访时平均节段运动矢状面上为14.2,冠状面上为13.1,大多数患者对其外观和功能结果满意。结论:非融合的固定方式治疗胸腰椎骨折可以获得满意的矢状位排列并可以保留固定节段的运动,此研究表面这种非融合的固定方式是一种有效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方法,但更适用于年轻的患者。  相似文献   
69.
骶管注药术后患者体位对其临床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骶管注药术后患者侧卧位对其疗效的影响。方法 69例下腰痛合并下肢放射痛患者交替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都接受骶管注药治疗,治疗组:34例,骶管注药后采用侧卧位;对照组:35例,骶管注药后采用仰卧位。所有患者注射前、注射后6周接受VPS和ODI评分。结果两组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治疗组的VPS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0007),但两组的ODI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结论骶管注药后患者向患侧侧卧位更能缓解疼痛,应用于骶管注药术中可帮助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0.
颈椎定点旋转手法“点”的三维空间解剖位置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从颈椎定点旋转手法旋转中心点的角度探讨旋转手法的作用机制.方法 取枢椎棘突偏歪尸体标本,通过计算机重建三维模型,模拟颈椎定点旋转手法,对图形结果 进行分析.结果 做定点手法旋转时其中心并非是施术者利手作用的枢椎棘突顶点,而是枢椎齿突垂直轴心;实际轴心旋转角大于术者观察角.结论 应建立颈椎定轴旋转的新概念,并掌握颈椎定轴旋转手法的原则,以指导临床正确应用脊柱旋转类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