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52篇
基础医学   69篇
临床医学   74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84篇
综合类   39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0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研究前交叉韧带及其胫骨棘止点处的形态特征及其抗拉伸性能,为前交叉韧带胫骨棘撕脱骨折的临床治疗提供解剖和生物力学依据。方法:取正常成人新鲜的膝关节标本16例,游离出前交叉韧带,对其胫骨棘止点处的厚度、宽度及其在胫骨棘止点处的分布特点等进行观察。新鲜的标本通过MTS-858材料试验机测试前交叉韧带附着端的抗拉伸性能。结果:前交叉韧带呈水平位附着于胫骨棘及其周围的骨面,其断面近似于三角形,底朝前,尖向后方。部分纤维附着于外侧半月板的前、后角及内侧半月板前方的骨面。附着端横径为(11.3±1.4)mm、前后长径为(17.6±2.6)mm、周径为(49.2±6.1)mm、前缘距胫骨平台前缘为(11.5±2.6)mm、后缘距后交叉韧带胫骨附着区的前缘为(14.1±1.7)mm、计算附着面积为(96.6±8.3)mm2。前交叉韧带的最大载荷为(2546±89)N,最大变形量为(4.3±0.5)mm。结论:前交叉韧带的纤维分布及其胫骨棘止点处的形态特征以及生物力学特性与临床上撕脱骨折的治疗有很大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02.
颈椎棘突的形态学特征及在颈部推拿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颈椎棘突分叉的规律性及其对颈部推拿的指导意义。方法:64具(套)汉族男性干燥颈椎骨骼标本上对颈椎棘突的分叉情况进行大体解剖学观测。结果:C2棘突分叉的出现率最高(94.4%),而在C7几乎所有标本的棘突都没有分叉(96.9%);颈椎中段(C3-C6)棘突的分叉分别为82.8%,81.3%、78.1%和60%,各节段之间的分叉率差异显著(P<0.05)。结论:C2和C7可分别作为颈部推拿的定位标志,在应用手法之前必须要分清是由先天颈椎棘突分叉所致棘突偏丕还是由颈椎偏移所引起的棘突偏歪。  相似文献   
103.
目的:研究腰椎定点旋转手法作用时咔哒声响与拇指最大推扳力的量效关系,为推拿手法的量化提供定量化依据。方法:应用压力传感器检测系统,检测并记录旋转手法作用时出现咔哒声响时术者拇指推扳腰椎棘突的最大推扳力。结果:以出现咔哒声响作为腰椎旋转手法成功的标志,此刻术者左右手拇指的最大平均推扳力分别为5.1±1.3kg和6.6±1.5kg。结论:利手对拇指的推扳力有显著的影响(P<0.001),咔哒声响的发生与拇指推扳力的大小无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04.
目的:研究坐位旋转手法时腰椎各结构变形和位移的特点。方法:使用腰椎CT片,以Mimics软件系统逐层重建,建立L4-5三维有限元模型。根据手法原理,将坐位腰椎旋转手法进行分解,把各项力学参数代入三维有限元模型进行计算分析。即时显示手法作用时腰椎各结构变形和位移的变化。结果:(1)正常腰椎间盘的前侧出现压缩变形,并向前膨出移位;左侧后部出现拉伸变形,并向前、向内侧回缩移位,髓核内的变形和位移变化相对较小,腰椎最大位移位于L4的棘突;(2)退变腰椎间盘变形和位移右侧大于左侧、前缘大于后缘,右后角有压缩变形,向后突出,髓核有后突的趋势,腰椎最大位移出现在L4的上关节突,左侧椎间孔增大。结论:(1)旋转手法使用不当可能会加重椎间盘突出症的病情;(2)向突出椎间盘的对侧旋转较为合理;(3)同样推拿力时退变腰椎的变形和位移较大,因此对退变腰椎的手法要轻柔。  相似文献   
105.
骨骼生物学电位的产生并不需要应力的作用.研究证实,这些非应力作用下的骨电位与站立稳定状态下电位相似.科研人员为了解这些电位,对此进行了实验研究.内容包括骨细胞的生存能力、去经、动脉结扎、局限性骨损伤、骨折和骨生长发育等对骨生物电位信号和振幅的影响.这些研究的结果显示,生物电位具有如下特征:(1)依赖于骨细胞的生存;(2)不受去掉神经和动脉结扎的影响;(3)局部骨损伤可降低其生物电位的振幅;(4)在骨折部位可出现明显的负电荷;(5)在骨的生长部位有较高的负电荷;(6)动物死亡后其骨生物电位的振幅降低.这些电位的来源尚不完全清楚,以上介绍的实验结果明确地提示我们需要对有生命力的细胞群进行研究,以此观察骨的生物电现象.另一方面,对所需的血流与神经电位在实验数据上的不一致而有争议.存在于骨的多孔间隙内的液体成份和骨髓腔或骨膜外的液体成份之间的离子浓度差异可导致一种源于Nerst方程的电化学电位.由于骨外膜和骨内膜表面细胞基膜的存在,使得离子的通透性受到限制.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比较电针与温针灸治疗早中期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 KO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要求的62例早中期KOA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和温针灸组,每组31例。电针组采用电针联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温针灸组采用温针灸联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2组患者均每周治疗3次,共治疗4周。记录并比较治疗前和治疗结束时2组患者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 HAMD)评分、Lysholm膝关节评分及膝关节损伤和骨关节炎结果评分(knee injury and osteoarthritis outcome score, KOOS)。结果:电针组退出2例,温针灸组退出1例。治疗结束时,2组患者膝关节疼痛VAS评分、HAMD评分均低于治疗前[膝关节疼痛VAS评分:(6.33±1.32)分,(1.33±1.02)分,t=46.637,P=0.000;(6.21±1.29)分,(2.03±1.09)分,t=47.990,P=0.000;HAMD评分:(33...  相似文献   
107.
随着大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我国痛风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据中国疾病控制中心报告,全国高尿酸血症患者已超过8 000万,是15年前的15 ~ 30倍. 痛风是一种代谢性疾病,该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有肥胖、饮酒、高血压、高血脂症、进食高嘌呤食物等.各个年龄段均可能罹患本病,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痛风患者经常会在夜晚出现突然...  相似文献   
108.
在研发防治骨质疏松药物动物实验中生物力学方法的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骨质疏松是绝经后妇女常见的慢性疾病,该文就在研发防治骨质疏松药物动物实验中所进行的生物力学实验方法和实验过程进行了回顾性概括,并对当前几种实验方法的科学性、有效性进行了评价,认为需要对生物力学实验的过程实行标准化,常用的实验方法仍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09.
胸锁乳突肌乳突部形态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胸锁乳突肌乳突部扳机点疼痛的体表定位及诊治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选取新鲜成人尸体头颈部标本15例,防腐成人尸体头颈部标本1例,对胸锁乳突肌乳突部的解剖结构及神经血管毗邻关系进行测量,包括乳突尖部肌肉、筋膜结构的宽度、厚度及乳突尖至耳垂、颈动脉鞘等之间的垂直距离。结果乳突水平肌肉前缘厚度(9.63±0.05)mm、肌肉中部厚度(10.36±0.07)mm、肌肉后缘厚度3.74±0.01mm,乳突止点部肌肉前缘至耳垂距离(17.42±2.53)mm、肌肉后缘至耳垂距离(62.74±12.53)mm,皮肤点至颈动脉鞘的(3.74±0.01)平均深度为(35.52±6.31)mm。结论从胸锁乳突肌乳突部的解剖特征来看,乳突后部行扳机点注射或针刺较为安全,乳突下及乳突前行扳机点注射时垂直进针、深度不宜超过20.00mm。  相似文献   
110.
目的:研究滚法推拿时的作用压力及图像的显示特征。方法:在Novel动态压力分布测量系统的压力垫上连续滚法操作2分钟,将收集的数据用此系统自带软件处理和分析。结果:Novel系统可实时显示滚法作用时的压力和图形特征,其最大压力、总接触面积、最大压强和平均压强分别是45.796N、215.69cm2、12.50N/cm2和3.2N/cm2。结论:(1)Novel系统可很好显示滚法操作的特征,是研究滚法较理想的工具;(2)为滚法的直观显示和标准化及量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