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4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15篇
眼科学   27篇
药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 毫秒
31.
巩膜扣带术后黄斑区视网膜下液吸收过程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刘勇  王一  李世迎 《眼科》2006,15(4):250-252
目的观察巩膜扣带术成功的患者黄斑区视网膜下液吸收过程,分析该过程与视功能的相关性。设计前瞻性病例观察系列。研究对象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波及黄斑区行巩膜扣带术成功的34例35眼。方法对行巩膜外扣带手术并一次获得成功的患者进行术后3天、15天,2个月、6个月的随访。主要进行眼底检查、黄斑区OCT扫描和散瞳验光。主要指标OCT图像和最佳矫正视力。结果术后3天、15天、2个月和6个月OCT检查视网膜下液完全吸收分别为3眼(8.57%)、5眼(14.29%)、9眼(25.71%)和23眼(65.71%)。在随访期间所有眼残留视网膜下液均逐渐减少。残留视网膜下液者在持续吸收过程中,平均视力变化程度为(0.124±0.013);视网膜下液完全吸收者平均视力变化程度为0.019±0.006(t=35.26,P=0.000)。结论巩膜扣带术后视网膜平伏的患者黄斑区仍残留微量的视网膜下液,该液体缓慢的吸收可能是术后半年内患者视力仍逐步回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2.
李世迎 《医学信息》2000,13(3):126-127
在天然免疫中 ,IL- 12和 NOS2发挥关键性作用 ,但二者的关系尚不清楚。为了探明 IL- 12和 NOS2在天然免疫中发挥作用的机制及二者间关系 ,作者以大利什曼原虫 (L .m ajor)注入 NOS2 / 和 NOS2 - /-两组小鼠皮下 ,感染后不同时间取脾有窝淋巴结 (PL N)制备细胞悬液 ,从中分别提取得到 NK细胞 KY- 1和 T细胞。应用 EL 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 IFN- 。NK细胞活性的检测是特异细胞毒试验 ,即以 5 1 Cr标记的 YAC- 1细胞作为靶细胞 ,4h后检测 5 1 Cr释放活性。用免疫沉淀反应和免疫印迹法测定 NK细胞或 T细胞中酪氨酸磷酸…  相似文献   
33.
目的 通过移植分化完成而发育不完全的新生猪全层视网膜组织,探讨此种供体改善光变性猪视功能的可能性.方法 选1~6 d新生小猪为供体,用准分子激光微切削脉络膜制备神经上皮-RPE联合移植片,并通过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将联合移植片移植进光变性猪视网膜下腔.在视网膜移植术后1周、1~5个月,通过检眼镜、眼底彩照、荧光造影,观察移植物的存活状况及宿主视网膜有无排斥反应迹象;用mfERG检测并比较不同时相间N1、P1波振幅和潜伏期,综合评价移植术后视网膜功能的变化.结果 对8只光变性猪15眼实施视网膜移植手术,移植物植入视网膜下腔11眼,手术成功率为84.6%.移植术后1~2个月可见与宿主视网膜有清楚界限的移植床及其内灰黑色移植物, FFA检查可见移植物有荧光渗漏.光变性猪视网膜移植术后1~5个月, mfERG检测N1波、P1波幅值和潜伏期并在不同时相点间比较,发现N1波、P1波幅值随存活时间延长而增高,反应活跃区在第2、3环;而各环N1波、P1波潜伏期较手术前均明显缩短,存活后期更显著.结论 功能检测结合活体形态的同步观察,综合评价视网膜移植术后光变性猪视网膜功能改善的效果,从而证实了分化成熟的新生猪视网膜移植确实改善了光变性猪的视网膜功能.  相似文献   
34.
从眼视光专业留学生知识架构特点和眼科特殊检查特殊性入手,结合视光学留学生临床眼科特殊检查实习带教的要求,制定有针对性的带教计划,实施分类带教,在常规带教的前提下采用引导式三部曲带教和引导留学生识别特殊检查中影像和功能检查结果中的共性和差异性分析,着重培养留学生眼科临床诊断思维能力,获得较好的实习效果。  相似文献   
35.
1病例介绍 病人,男,62岁,以右眼玻璃体切割术后硅油眼于2012年3月20日到我院眼科门诊复查,复查时按常规检查前给予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美多丽)散瞳,5min点1次,连续点3次,行第2次点眼后1min,病人感头晕、大汗淋漓、心慌、气促伴呕吐黄色内容物多次。查体:体温36℃,脉搏75/min,血压151/79mmHg(1mmHg=0.133kPa),呼吸24/min,意识清楚,  相似文献   
36.
目的 研究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的电生理及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我院确诊为NAION的17例患者28眼,分析其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视野(VF)等临床检查特征.结果 28眼均行PVEP检查,其中21眼P100波幅值在1°或15′空间频率均出现不同程度降低.P100波峰时在1 °空间频率5眼中度延迟(> 15 ms),其余23眼未见明显延迟或者轻度延迟;15′空间频率时6眼中度延迟(>15 ms),其余22眼峰时未见明显延迟或者轻度延迟(< 15 ms).15患者23眼行FFA检查,其中6患者(40%)患者臂-视网膜循环时间(ART)大于15 s.7眼后期出现高荧光,其余后期呈低荧光.28眼均行视野检查,其中10眼正常,7眼视敏度降低或暗点(4眼集中在生理盲点附近),7眼呈现与生理盲点相连的缺损,4眼残存部分视野.对比分析PVEP和FFA,发现FFA后期高荧光的患眼P100波峰时呈中度以上延迟,后期低荧光患眼的峰时未见明显延迟或轻度延迟.对比分析PVEP和视野,发现14眼VF和PVEP均异常,7眼视野正常时PVEP异常,4眼PVEP正常时而VF异常.结论 NAION的PVEP的P100波峰时大多为正常或轻度延迟,当视乳头水肿、FFA后期视盘高荧光时P100波峰时明显延迟.FFA的ART延长不是NAION的敏感指标.PVEP对于视野正常的患眼有辅助诊断的价值.  相似文献   
37.
目的应用准分子激光微切削脉络膜获得视网膜神经上皮及色素上皮联合移植片。方法将PN1-6广西巴马猪眼球冰浴下祛除巩膜、前节和玻璃体,环钻制成视网膜神经上皮-色素上皮-脉络膜复合体。将复合体脉络膜面向上平铺于直径7mm圆形明胶片上,置于无菌培养皿中。采用准分子激光鹰视酷眼系统,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erin situkeratomileusis,LASIK)和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术(phototherapeutic keratectomy,PTK)模式发射,切削区域直径为6·5mm。LASIK模式矫正范围-2·64~-4·44D;PTK模式切削深度45~75μm。将切削后的标本浸泡于4%多聚甲醛中固定2~3d,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结果使用LASIK模式矫正-4·44D相当于PTK模式切削深度67μm,可见被切削的脉络膜边缘到达RPE基底膜;而使用LASIK模式矫正-3·00D或PTK模式切削45μm时,都仅能祛除脉络膜主体。在判断切削终点上,PTK模式较LASIK模式容易。结论准分子激光切削脉络膜可获得较好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和色素上皮联合移植片,避免了用酶消化对视网膜神经上皮的破坏。LASIK和PTK模式都可以到达所需切削的脉络膜深度,但PTK模式更适合这种取材方法。切削深度的变化应当考虑固定方法、组织的含水量及个体间脉络膜厚度的变化等因素。  相似文献   
38.
真核细胞的方向感觉是由G蛋白偶联的信号通路所介导的。趋化细胞面向趋化剂的一侧聚集有肌动蛋白等细胞骨架成分,过去认为它们的重分布是由于G蛋白或化学趋化剂受体的重分布。最近通过GFP技术的实验证明,在D.Discoideum及哺乳动物白细胞中,趋化剂受体和G蛋白亚单位都是均匀分布在细胞周边的,而这些受体和G蛋白亚单位的活性是局部发生于细胞面向趋化剂的一侧的。有趋化剂的诱导下,面向趋化剂的一侧的胞膜内表面上短暂地出现了一些结合位点,这些结合位点与一些含有pH(pleckstrin homolo-gy)结构域的蛋白相结合。在D.Discoideum中,腺苷酸  相似文献   
39.
目的 研究小型猪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fERG)的记录方法及特点.方法 应用罗兰电生理系统中的RETI scan软件对5只小型猪正常眼行mfERG检查,记录波形成分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对P1波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见第1~6环反应密度逐渐下降,波幅值逐渐升高;N1波幅值和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1波上半野反应密度和波幅值较下半野高,峰潜时值较短;N1波上半野波幅值较下半野高,峰潜时值较长.结论 应用mfERG对实验动物进行检查,可以客观评估动物视网膜后极部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40.
目的 通过持续光照建立大型动物的慢性视网膜变性模型,用于视网膜移植实验研究.方法 利用可见光持续照射12只2月龄猪达3个月以上,慢性诱导微型猪视网膜变性.采用多焦视网膜电图检测正常猪及光性视网膜变性猪N1和P1波振幅和潜伏期,比较各观察值的变化;用光镜、电镜观察其视网膜外核层厚度变化及细胞器超微结构状况,从形态和功能两方面对光损伤模型进行鉴定.结果 同正常猪比较,光性视网膜变性猪N1、P1波振幅在1~6环内均明显降低,而在视网膜内传导时间明显延长;苏木精-伊红染色光镜下见感光细胞内外节变短,外核层细胞核减少至4~6排,外核层厚度减少了20.98%;电镜下可见后极部感光细胞线粒体肿胀明显、嵴断裂、数量减少.结论 微型猪光性视网膜变性模型经功能和形态两方面鉴定光损伤部位是在光感受器,建立用于视网膜移植实验的大型动物模型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