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94篇
临床医学   8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科学   72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笔者评价不同置钉方法的准确性及安全性。材料与方法  (1)标本制备 :5具新鲜颈椎尸体标本截取C2 ~C7节段 ,剔除肌肉 ,保留骨、关节及韧带组织和关节囊 ,术前每个颈椎标本均摄正、侧、斜位X线片 ,并行CT扫描。 (2 )手术方法 :①侧块螺钉Magerl法 :进钉点位于侧块后壁中点内上方 ,外倾 30°、平行上关节面钻孔 ,钻透对侧皮质 ,测深后再拧入 3.5mm皮质骨螺钉。②自行设计螺钉置入法 :进钉点位于侧块后壁外下缘 ,头倾40°、内倾 40°~ 5 0°钻孔 ,钻至侧块与椎弓根交界处 ,测深后拧入 3 .5mm皮质骨螺钉。③椎弓根螺钉置入法 :…  相似文献   
62.
为了观察座带型骨折的损伤类型,分析其损伤机制,我们建立了体外的座带型骨折模型,并比较了三种后路固定器械对该类骨折稳定性的恢复情况。1.材料和方法:8例新鲜青壮年脊柱标本(平均年龄26岁),经拍摄X线平片证实无任何脊柱疾患或退行性变。截取其T8~L5节...  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讨术前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平台辅助下脊柱截骨矫形手术治疗脊柱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17年7月本院收治的12例脊柱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例患者(VR组)应用VR平台进行规划:术前将三维CT图像导入VR平台、自动生成三维重建模型、截骨工具虚拟截骨、自动生成截骨后模型、挑选最合适的截骨方式;6例患者(传统组)为传统截骨矫形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围术期并发症及术后矫正率。[结果]1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硬脊膜撕裂等并发症。VR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均小于传统组,侧凸Cobb角矫正率及后凸Cobb角矫正率均大于传统组,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VR平台能模拟脊柱截骨后效果,在脊柱畸形截骨矫形手术的个体化治疗上具有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64.
目的 建立基于位移控制的C57/6J小鼠C5脊髓半侧挫伤模型,观察其脊髓组织学改变。 方法 C57BL/6小鼠在麻醉状态下行C5左侧椎板切除术,打击头(直径0.75 mm)对准C5左侧,由电磁伺服材料试验机驱动挫伤脊髓,设定打击位移0.9 mm,打击速度50 mm/s。损伤后1周脊髓标本取材,EC染色,作组织学定量分析。 结果 打击参数结果稳定性与重复性良好。打击位移、打击速度和打击力分别为(0.880±0.035)mm、(48.146±4.367)mm/s、(0.407±0.129)N,损伤中心的脊髓组织学表现为:伤侧脊髓有明显的出血及正常组织结构破坏,脊髓背侧束、脊髓后角和部分前角有破坏;健侧脊髓结构基本保持完整。计算损伤中心平面的残存灰质比例、残存白质比例及损伤面积比例分别为(19±7)%、(88±9)%及(28±4)%。 结论 本研究成功建立小鼠颈脊髓半侧挫伤模型,此模型具有重复性较好的力学参数,表现出典型的单侧颈脊髓损伤的组织学特征,可为脊髓损伤分子机制和治疗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5.
目的 模拟临床建立一种大鼠颈椎骨折错位的原发性脊髓损伤模型。 方法 依据大鼠颈椎解剖特点,自行研制的头侧椎夹固定C3和C4,连接固定于大鼠立体定位架上。尾侧椎夹固定C5和C6并连接到材料试验机,以定速向背侧错位后返回原位,产生C4~5骨折错位和脊髓损伤。按上述方法在8只雄性大鼠C4~5产生骨折错位1.90 mm,错位速度2 mm/s。损伤后立刻行心脏灌注固定,HE染色分析脊髓出血量。 结果 C4~5椎间盘均在C4下终板处断裂,椎间盘破坏的错位位移为(1.00±0.17)mm,最大力为(12.7±5.1)N。肉眼观察到脊髓均有出血,脊髓背侧有两条对称的淤血带,或者色泽较深的出血点;HE染色进一步显示脊髓C4和C5节段的出血主要集中在灰质,而白质有分散的出血点,且背侧较腹侧多,脊髓总出血量为(2.46×10-3±1.26×10-3)ml。 结论 该动物模型可以产生颈椎骨折错位和脊髓损伤,是一种新型的与临床相关的原发性脊髓损伤模型。  相似文献   
66.
目的:比较角棒与圆棒在Legacy、USSⅡ、RF单轴向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中的抗旋转性能。方法:将Legacy、USSⅡ、RF单轴向椎弓根螺钉分别与原装圆棒或自行设计的角棒组合,分为6个实验组:(1)Legacy螺钉和Legacy圆棒组(A组);(2)Legacy螺钉和角棒组(B组);(3)USSⅡ螺钉和USSⅡ圆棒组(C组);(4)USSⅡ螺钉和角棒组(D组);(5)RF螺钉与RF圆棒组(E组);(6)RF螺钉和角棒组(F组)。每组7套,其中1套行预试验。分别以固定的扭矩标准锁紧单枚椎弓根螺钉与圆棒或角棒,在MTS 858试验机上测量旋转滑动扭矩。结果:A、B组的旋转滑动扭矩分别为12.3±1.9Nm和16.9±2.1Nm;C、D组的旋转滑动扭矩分别为3.9±0.8Nm和4.6±0.7Nm;F、F组的旋转滑动扭矩分别为6.7±0.4Nm和17.6±0.7Nm。Legacy螺钉与RF螺钉配角棒组的旋转滑动扭矩高于配圆棒组(P<0.05),USSⅡ螺钉配两种棒的旋转滑动力矩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角棒能显著提高Legacy和RF椎弓根螺固定系统的抗旋转能力。  相似文献   
67.
背景:新型带电荷硫酸钙/β-磷酸三钙复合骨水泥在恢复椎体力学性能的同时,可进一步降低传统椎体成形骨水泥渗漏的风险,提高手术安全性。目的:观察新型带电荷硫酸钙/β-磷酸三钙复合骨水泥经单、双侧椎弓根椎体成形的渗漏和椎体生物力学变化。方法:选取8具老年男性尸体骨质疏松胸腰椎标本,建立椎体压缩性椎体骨折模型,将连续的2个椎体标本配成对子交叉分配到单、双侧组。单侧组行4mL新型带电荷硫酸钙/β-磷酸三钙复合骨水泥经单侧椎弓根椎体成形;双侧组行4mL新型带电荷硫酸钙/β-磷酸三钙复合骨水泥经双侧椎弓根椎体成形,每侧2mL。结果与结论:单侧组骨水泥混合渗漏高于双侧组(P<0.05)。两组椎体成形治疗后最大载荷与刚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表明行新型带电荷硫酸钙/β-磷酸三钙复合骨水泥椎体成形最好择双侧穿刺,减少每侧注入骨水泥移植材料的剂量有利于降低渗漏风险;经单、双侧注入填充椎体的生物力学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8.
目的 比较3种柔性和动态固定在8个不同方位上承受轴向压缩载荷时的椎间盘高度,并与完整节段和传统的椎弓根螺钉固定比较,以评价柔性和动态的椎弓根螺钉固定的抗压缩性能。 方法 采用新鲜成年家猪L2~5腰椎标本8例。切除后部结构后,L3~4分别行3种柔性和动态固定,以及常规的椎弓根螺钉固定。在8个压缩点分别对标本施加400N的前屈压缩、后伸压缩、左/右侧弯压缩、左/右侧前压缩、左/右侧后压缩载荷。通过Optotrak测量脊柱三维运动,计算L3~4椎间盘前缘高度变化。测试状态包括:完整状态,损伤状态下5.5 mm钛棒固定、3.0 mm钛棒固定、滑动棒固定、球窝连接固定。 结果 在前屈、侧弯、侧前压缩方向上,完整状态与各固定组间的抗压缩能力未显示出统计学差异(P>0.05);在后伸压缩方向上,3.0 mm棒固定组的压缩高度与完整状态、5.5mm固定组间显示出统计学差异(P<0.05),而其余组间的压缩高度无显著性差异;在侧后压缩上,损伤状态下各器械固定组均与完整状态有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3.0 mm固定组与球窝连接组之间的压缩高度值也存在显著性差异。 结论 柔性及动态固定后脊柱的抗压缩性能都得到提高。滑动棒固定整体上取得了与传统坚强固定相当的抗压缩性能。球窝连接固定在侧前或前屈压缩时抗压缩性能较差,但在后伸和侧后压缩上较好。细棒固定在后伸及侧后压缩方向上抗压缩性能相对不足。  相似文献   
69.
目的 评价不同的前后路固定器械对脊柱稳定性的恢复情况。方法 用7例新鲜成人胸腰椎标本,测试T_(12)-L_1及L_1-L_2的三维运动,然后在CZZ-Ⅱ型人体撞击试验机上制作损伤模型。分别安装Steffee钢板、Kaneda和框式Harrington棒,并测试安装固定器后的三维运动情况。结果 三种器械均可以恢复标本屈伸及侧弯运动;但在轴向旋转方面,各器械均只有减少作用。结论 Steffee钢板可提供良好的稳定效果。在技术方法允许的情况下,利用Kaneda也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0.
胸腰椎前路K形钢板内固定系统的研制及临床初步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研制胸腰椎前路K形钢板内固定系统,并观察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医用钛合金材料(TC4)研制该系统,包括K形钢板、螺栓和螺钉,并具有防螺钉松动技术。在临床上应用23例,其中胸、腰椎骨折13例(其中爆裂性骨折8例,陈旧性骨折5例),胸腰椎结核9例,腰椎螺纹融合器术后1例。结果 所有23例患者均获得1-10个月的随防,平均4.5个月。在骨折13例中,伤椎高度均完全恢复,神经功能改善平均为2.1级。脊柱结核9例中,神经功能明显改善,局部无复发。腰4/5TFC术后失败1例行K形钢板内固定术后3个月,植骨已完全融合,并再次手术取出,见钢板周围组织无金属电蚀反应,组织学检查局部瘢痕组织内未见异物巨细胞。本组共18例获得≥4个月的随访,患者均在随访3-4个月内见植骨胃面已胃性融合。植入物不影响CT、MRI检查。随访期内未发现钢板、螺钉松动及断裂现象。结论 研制的胸腰椎前路K形钢板内固定系统设计合理,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能,操作简便,适合于胸腰椎前路减压术后的脊柱稳定性重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