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94篇
临床医学   8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科学   72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目的:通过测量颈椎前路融合内固定或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关节突间压力的变化,探讨两种手术对颈椎手术节段后部结构的力学影响。方法:6具成年男性新鲜尸体颈椎标本(C2~C7)作为测试对象,分为完整颈椎组、人工椎间盘置换组及前路融合内固定组。在完整颈椎测试后,所有标本先后行C4/5节段Prestige-LP人工椎间盘置换和前路C4/5节段植骨融合固定术后进行测试。将预制的压敏片置于C4/5左侧关节突关节内,标本先给予75N跟随载荷,再持续加载纯力偶进行三维运动测试。屈伸和侧屈最大运动载荷为2.0N·m、旋转最大运动载荷为4.0N·m,测量加载后的运动范围和零运动载荷、最大运动载荷时的关节突间压力。结果:与零运动载荷时相比,在运动加载后完整颈椎组和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组在后伸、左侧屈和右旋时均表现出左侧关节突间压力明显增大(P0.05);但前屈、右侧屈和左旋时左侧关节突间压力变化没有差异;颈椎前路融合内固定组各运动加载后关节突间压力与零运动载荷下压力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三个测试组间比较,完整颈椎组和人工椎间盘置换组在各运动载荷下的关节突间压力最为接近;颈椎前路融合内固定组虽然在后伸、左侧屈和右旋时关节突间压力都有减小,但与其他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椎人工椎间盘成形术后关节突间压力与正常颈椎相比没有明显改变,可以有效地维持关节突间正常生理压力。  相似文献   
32.
目的 建立大鼠颈椎骨折错位致脊髓继发性损伤模型。 方法 20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n=11)和对照组(n=6),3只处死取颈椎测量C4/5水平椎管和椎体矢状径。实验组利用颈椎骨折错位脊髓损伤装置在C4/5之间快速(200 mm/s)错位1.65 mm,造成颈椎骨折错位和颈脊髓损伤,采用自制器械固定颈椎。对照组除未行错位外与实验组相同。术后进行行为学(前肢运动和梳理试验)评价8周,和病理学检查。 结果 实验组行为学评分各个观察时间点均较对照组低。脊髓HE染色切片见实验组脊髓萎缩,灰质破坏,空洞,对照组未见明显异常。实验组损伤中心残留面积(2.79±0.98)mm2,明显小于对照组(6.36±0.08)mm2(P=0.034)。 结论 成功建立了大鼠颈椎骨折错位脊髓继发性损伤模型,大鼠C4/5骨折错位1.65 mm导致明显的脊髓组织损伤和运动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33.
胫骨骨折不同手术固定器材的生物力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目的:确定不同固定器材在胫骨骨折固定中的优缺点。方法:将30具胫骨标本制成中段横行无缺损骨折模型,行单侧外固定支架(UADF)、Crosse-Kempf钉、TCP三种器材固定后,测试各项生物力学性能。结果:抗压刚度GK钉最强,弯曲刚度TCP最强,UADF此二项刚度差,抗扭刚度三者无差异。结论:UADF生物力学性能差,TCP易产生应力遮挡,GK钉固定坚强,术后能早期下地,弹笥模量适中,应力遮挡小,较符合生物力学固定原则。  相似文献   
34.
改进型EdWards器械固定不稳定胸腰椎骨折的生物力学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改进型Edwards器械modifiedEdwardsinstrumentationMEI固定不稳定胸腰椎骨折即刻和承受周期性载荷后的稳定性,并与CCD器械相比较。方法在12具新鲜成人胸腰椎标本T9~L5的L1椎体上制备楔形骨折模型,分为两组,分别采用MEI和CCD内固定器恢复脊柱的稳定性。对固定后的脊柱施加0.5Hz的疲劳载荷共1500次,然后评价正常、损伤、固定和周期性加载后胸腰椎节段进行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旋转等运动时的稳定性,经脊柱三维运动测量系统测出脊柱节段的运动范围。结果1L1椎体压缩骨折后,胸腰椎在6个运动方向上均出现不稳。2MEI固定后,T12~L2节段前屈、后伸和侧弯运动的范围均小于对照组,但轴向旋转运动范围大于对照组;周期性加载后胸腰椎节段在所有方向上的运动范围均有所增加,以右侧弯最为明显P<0.01。3CCD固定后,T12~L2节段在6个方向上的运动范围均显著减小;与对照组相比,周期性加载后胸腰椎节段的运动范围也显著减小均P<0.05,但右侧弯除外。4CCD固定后,T12~L2节段左旋、疲劳后侧弯及旋转运动范围明显小于MEI固定组P<0.01或P<0.05。结论MEI固定可为脊柱前屈、后伸和侧弯运动提供即刻稳定性,但不能恢复旋转运动的稳定性;在周期性加载后,胸腰椎节段侧弯运动的稳定性丧失。而经CCD固定后,侧弯和旋转运  相似文献   
35.
一种新型颈前路钢板的三维稳定性生物力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利用颈前路蝶型钢板(CSBP)进行固定的颈椎标本进行三维稳定性分析,进而对颈前路蝶型钢板(CSBP)作出生物力学评价。方法:14具颈椎标本随机分为A、B两组,测量两组正常颈椎在2.0Nm载荷下的运动范围(ROM);将两组颈椎制作成三柱不稳定模型,分别以CSBP和Orion钢板固定。测量两组颈椎的ROM。结果:CSBP和Orion钢板均能显著降低颈椎各方向上的ROM(P<0.05),在前屈、后伸方向最大。应用CSBP钢板,前屈、后伸ROM较正常颈椎分别降低66%、60%;应用Orion钢板分别降低72%、71%;两种钢板在重建颈椎稳定程度上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CSBP的生物力学稳定作用较好。  相似文献   
36.
37.
为脊柱推拿手法提供定量化研究的新装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脊柱推拿手法提供定量化研究的新装置李义凯朱青安钟世镇第一军医大学临床解剖学研究所(510515广州)颈腰痛是常见病和多发病,但因其病因复杂、发病机理尚不明了,故治疗方法繁多,疗效不一。自新医正骨疗法出现后,该疗法现已广泛应用于颈腰痛的治疗,并取得较...  相似文献   
38.
中,下颈椎纵向撞击性损伤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人体中、下颈椎承受纵向撞击力作用时的损伤机制、损伤阈值,为颈椎撞击性损伤的防护、诊治提供生物力学依据。应用成人男性新鲜尸体标本在CZZ-Ⅱ人体撞击试验机上行撞击实验。对C2~C4标本进行30J和50J能量的撞击,对C5~T1标本进行50和100J能量的撞击,由计算机数据采集系统得到撞击力峰值、冲量、撞击速度和撞击力作用时间等参数,以放射学诊断和解剖学观察为损伤判断依据。C2~C4在轴向撞击力作用下的损伤阈值为4112~4890N或30.2~34.2N·s,C5~T1在轴向撞击力作用下的损伤阈值为4824~6362N或33.6~43.0N·s。结果表明,轴向压缩载荷引起的颈椎损伤类型与其撞击能量的大小有关,较高撞击能量会产生颈椎的整体结构破坏,较低的撞击能量仅损伤颈椎的前、中柱结构。  相似文献   
39.
目的:为探讨胸腰段脊柱在损伤前后的动力学响应特性,利用振动分析对前屈型压缩后节段腰椎的损伤情况进行了即刻评价。方法:在7例成人胸12至腰1节段脊柱标本上,先测试正常标本的频幅响应曲线,压缩致破坏后再测试损伤标本的频幅响应特性并加以比较。结果:频幅响应曲线显示,损伤后在上/下方向的主频率显著前移(p<0.05),前/后和左/右方向上仅存在前移趋势。将腰椎标本简化为单自由度系统,主频的前移即意味着材料刚度的下降。结论:本实验证实振动在腰椎压缩性损伤的即刻评价中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40.
控制挫伤深度建立大鼠颈脊髓半侧挫伤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大鼠颈脊髓半侧挫伤模型,评价不同程度脊髓损伤大鼠的行为学和组织学改变。方法 :选取32只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体重为280~320g。按挫伤深度分为1.2mm组(n=12)和2mm组(n=12),并设立假手术组(n=8)对照。麻醉状态下后路手术暴露大鼠C5左侧脊髓,特制椎夹固定颈椎并连于大鼠立体定位架后置于脊髓打击器平台上,然后应用直径为1.5mm的圆柱形打击头在500mm/s的速度下分别以1.2mm和2mm打击深度背侧垂直挫伤大鼠C5脊髓左半侧,监测最大打击力和挫伤能量。每只大鼠损伤后进行前肢运动功能评分,圆柱攀爬试验和梳理试验。伤后8周取材,在脊髓横断面组织学切片上测量损伤中心处脊髓损伤面积,以及灰、白质残存面积。结果:中度损伤组最大打击力和挫伤能量分别为0.99±0.14N和(1.08±0.01)×10-5J,重度损伤组为1.53±0.22N和(8.56±0.02)×10-5J,两组间打击力和损伤能量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对照组大鼠均未见明显神经功能障碍,前肢运动功能评分为16.29±0.49。损伤组大鼠均出现单侧神经功能障碍,损伤同侧前肢运动功能评分中度损伤组为1.40±0.52,重度损伤组为0.83±0.25,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伤后8周前肢运动功能评分中度损伤组为12.40±1.15,重度损伤组为8.41±0.83,对照组为17.00±0.00,梳理试验评分中度损伤组为3.80±0.60,重度损伤组为2.51±0.54,对照组为5.00±0.00,损伤同侧前肢使用比例中度损伤组为(32.31±5.70)%,重度损伤组为(4.92±1.21)%,对照组为(49.42±1.20)%,各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镜下观察损伤组大鼠脊髓组织都出现了明显的半侧空洞和结构破坏,而对侧脊髓结构基本完整。在损伤中心处,中度损伤组脊髓背侧束、背外侧束和脊髓后角有破坏,重度损伤组脊髓仅残留部分的腹外侧束,对照组脊髓组织结构完整。灰质和白质残存面积在中度损伤组分别为1.45±0.11mm~2和4.13±0.29mm~2,重度损伤组分别为1.10±0.05mm~2和3.84±0.19mm~2,组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了不同程度的大鼠颈脊髓半侧挫伤模型,不同挫伤深度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单侧前肢运动功能障碍和脊髓组织破坏,为颈脊髓半侧损伤模型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