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94篇
临床医学   8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科学   72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探讨氨等离子体改性、酰胺键接枝甘氨酸-精氰酸-甘氨酸-天冬氨酸-丝氨酸(GRGDS)短肽的活性修饰方法对消旋聚乳酸(PDLLA)组织工程骨体外成骨能力的影响.[方法]制备圆片状直径8 mm、厚1 mm的PDLLA三维多孔支架,分为三组:表面氨基化PDLLA(aminated PDLLA,A/PDLLA,A组),接枝肽A/PDLLA(peptides conjugated A/PDLLA,PA/PDLLA,PA组),以未经处理的PDLLA(P组)作为对照组.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检测符组材料上骨髓间允质干细胞(BMSCs)、骨钙素(OCN)、Ⅰ型胶原(Col-Ⅰ)、碱性磷酸酶(ALP)、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和骨桥蚩白(OPN)mRNA的表达变化并进行ALP活性测定和钙黄绿素矿化荧光染色.[结果]qPCR结果示:第3 d,PA组各基因表达倍数均较P组高;除OCN外的各基因表达也均较A组高.第7 d,A组OCN(13.13±1.28)、Col-Ⅰ(23.71±6.51)和OPN(27.4±7.17)mRNA表达倍数为最高,PA组次之.第14 d,多数基因表达上调,A组和PA组表达倍数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A组OCN(49.21±7.03)、ALP(24.26±3.41)和BMP-2(11.82±2.38)mRNA的表达较A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P活性检测结果示:A组和PA组ALP活性持续升高,P组活性第21 d较第14 d时略有下降.第7 d,A组和PA组之间ALP活性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高于P组(P<0.01);第14 d和第21 d,三组间ALP活性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ALP活性PA组>A组>P组.钙黄绿素矿化荧光染色观察示,骨支架上钙盐沉积与ALP的活性变化趋势相平行.[结论]氨等离子体改性能够促进聚乳酸组织工程骨支架上BMSCs早期向成骨细胞分化,改性后接枝GRGDS肽的新型活性修饰PDLLA具有更好的促BMSCs体外成骨能力.  相似文献   
22.
极外侧椎体融合术(extrem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 XLIF)可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椎体滑脱、椎管狭窄等腰椎疾病。此术式从侧方腹膜后建立手术通道,与其他手术方式相比,术中出血少,创伤小,康复时间短,并发症少,既可避免前方大血管损伤的风险,也可减少后方肌肉、关节突等组织的破坏,因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但此术式在临床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是否优于其他入路尚无定论。从生物力学角度总结XLIF重建腰椎稳定的效果,并比较XLIF与相关经典术式在生物力学上的特点。  相似文献   
23.
部分腕骨融合术或切除术对腕关节运动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研究临床常用的部分腕骨融合术或切除术对腕关节运动的影响程度。方法 将12侧新鲜上肢处理后,固定于特制的测试架上,在腕背部打入2根或多根克氏针,作舟头骨、舟大小多角骨、舟月骨、月三解骨、桡月骨、four corner、头月骨融合术、舟骨切除+four corner、舟骨切除+头月融合术。观测腕关节正常运动活动范围,及作上述不同部分腕骨融合术后腕关节屈曲、伸腕、尺偏、桡偏度数。结果 桡舟月骨融合  相似文献   
24.
旋转对实验性颈椎间盘突出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采用几种常用的旋转手法观察对实验性颈椎间盘突出的影响。方法将制成颈椎间盘突出模型的尸体标本固定在生物材料实验机(MaterialTestSystem)上,在不同牵引重量和旋转角度作用的同时,观察突出髓核的变化情况。结果在各种实验状态下旋转颈椎标本时,突出的髓核均无明显地增大。结论适度的旋转手法对无明显退变的患者是比较安全的。  相似文献   
25.
同种异体骨圈椎体融合术稳定颈椎的生物力学评价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 评价同种异体皮质骨圈(AFC)重建颈椎稳定性的即刻效果及自身强度。方法在8 具新鲜成人颈椎标本上,模拟临床术式,对C4,5 、C5,6 行椎间盘切除术,分别将髂骨、AFC 置于椎间隙,对节段进行压缩、植入物拔出测试(C4,5) 和脊柱三维运动稳定性评价(C5,6)。结果 (1)AFC组的运动范围与正常组和髂骨组相比,除后伸运动范围略有增大外,其余方向的运动范围均减小。(2) 在压缩载荷为(502 ±114)N 时,AFC组的椎骨有挤压破坏,而AFC结构正常;在300 N 的拔力作用下,骨圈与椎体间无松动。而在髂骨组中,当压力为(135 ±42)N 时,植骨块被破坏;在60 N 的拔力作用下,植骨块与椎体间产生松动移位。结论 AFC 具有足够的支撑、抗滑、维持或增加椎间隙高度的功能,符合生物力学及临床要求。  相似文献   
26.
记忆合金固定器节段内固定治疗腰椎峡部裂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对自行研制的腰椎峡部裂单节段固定器械———节段记忆合金固定器(IMAF) 进行生物力学评价。方法:根据30 具成人干燥脊柱标本椎体测量结果,以镍钛合金为材料,设计IMAF;然后采用8 具成人新鲜腰椎标本为实验材料,通过脊柱三维运动实验机,比较Buck 氏螺钉固定法、横突棘突钢丝捆绑法、钩螺钉固定法及IMAF 对峡部裂腰椎的固定作用。结果:4 种方法均能显著地恢复脊柱的稳定性,且四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别。结论:IMAF 是一种简便易行、固定可靠的新型节段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27.
目的研究肘关节外侧软组织对维持肘关节后外侧旋转稳定的作用。方法通过解剖肘关节观察外侧软组织的形态结构特点;通过生物力学实验研究其序列切断时肘关节旋转度的变化。结果肘关节伸肌起始于防骨gF#的肌健膜上,肌胞膜部分随肌肉走行成为肌间隔,部分止于尺骨鹰嘴外侧骨面;烧侧副韧带止于尺骨冠突的部分为侥侧尺副韧带,其与烧骨环状韧带在尺骨上的止点有2种类型:I型,榜顺IJ韧带的部分纤维汇入烧骨环状韧带的尺骨止点,另一部分纤维单独止于稍远的尺骨上;11型,按顺觑带与愧骨环状韧带形成一宽的纤维止于尺骨上。肘关节侥侧副韧带…  相似文献   
28.
伸膝装置断裂缺损较为少见,常易漏诊,而成为陈旧性,给以后的治疗带来困难.随着工农业及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膝部创伤所致的伸膝装置断裂缺损发病率逐渐提高.为提高伸膝装置断裂缺损的修复疗效,自1988年以来,我们在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带血管蒂缝匠肌瓣转位,修复伸膝装置断裂缺损,重建伸膝功能11例[1].经随访2.5~6年,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9.
松质骨骨折不同位置螺钉固定效果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分析松质骨骨折不同位置的固定效果。方法:成人防腐固定的股骨、胫骨标本各15侧,测股骨髁部、胫骨踝部密度。摹拟股骨外侧髁和胫骨内踝骨折,于骨折面中心O点、O点正上方A点下方B点旋入金属拉力螺钉,应用生物力学方法,测试螺钉最大轴向拔出力。结果:股骨髁部骨密度平均为0.30g/cm^2;踝部骨密度为0.47g/cm^2。股骨外侧踝骨折面A、O、B点螺钉的最大轴向拔出力分别为404.9N、233.8  相似文献   
30.
目的:通过测量颈椎前路融合内固定或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关节突间压力的变化,探讨两种手术对颈椎手术节段后部结构的力学影响。方法:6具成年男性新鲜尸体颈椎标本(C2~C7)作为测试对象,分为完整颈椎组、人工椎间盘置换组及前路融合内固定组。在完整颈椎测试后,所有标本先后行C4/5节段Prestige-LP人工椎间盘置换和前路C4/5节段植骨融合固定术后进行测试。将预制的压敏片置于C4/5左侧关节突关节内,标本先给予75N跟随载荷,再持续加载纯力偶进行三维运动测试。屈伸和侧屈最大运动载荷为2.0N·m、旋转最大运动载荷为4.0N·m,测量加载后的运动范围和零运动载荷、最大运动载荷时的关节突间压力。结果:与零运动载荷时相比,在运动加载后完整颈椎组和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组在后伸、左侧屈和右旋时均表现出左侧关节突间压力明显增大(P0.05);但前屈、右侧屈和左旋时左侧关节突间压力变化没有差异;颈椎前路融合内固定组各运动加载后关节突间压力与零运动载荷下压力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三个测试组间比较,完整颈椎组和人工椎间盘置换组在各运动载荷下的关节突间压力最为接近;颈椎前路融合内固定组虽然在后伸、左侧屈和右旋时关节突间压力都有减小,但与其他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椎人工椎间盘成形术后关节突间压力与正常颈椎相比没有明显改变,可以有效地维持关节突间正常生理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