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神经病学   18篇
综合类   7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黄酮类化合物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类多酚化合物,有极其丰富的药理活性。最新研究表明,天然以及人工合成的黄酮表现出显著的抗肿瘤活性;并且一些黄酮组合应用时会引起抗肿瘤效果改变;另外一些天然黄酮及查耳酮衍生物都表现出逆转多药耐药的活性。这些研究为临床肿瘤治疗提供新的思路,黄酮类化合物也可以作为一种潜在的肿瘤治疗辅助药物。综述近年来天然以及合成的flavopiridol、佩兰素等黄酮类化合物抗肿瘤作用机制、多药耐药逆转活性以及构效关系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37岁。因发作性大喊大叫、昏睡伴记忆减退10月余于2006年5月29日收住我院。患者发作形式表现为:①发作性大喊大叫、烦躁不安,每次持续12~24h,自行缓解;②发作性双眼向上凝视、意识丧失,无抽搐、二便失禁,持续数min,能自行缓解;③常于清晨昏睡,需家人反复唤醒。每次发作无明显饥饿感、肢冷出汗、无力、心悸等;发作后均不能记忆。近月余发作频繁,伴记忆减退。人院查体(-)。  相似文献   
13.
自从1971年EngVall等以及Van Weemen等分别报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以来,短短十几年中它已广泛用于多种疾病的诊断。由于该项技术采用的试剂简单,方法稳定,敏感性和重复性好,已成为国内外一般医院、科研单位实验室目前普遍应用的检测手段之一。但是,在确定酶标记抗体最适使用浓度时一般均推荐棋盘(方阵)滴定法。这种方法既费时又费材料,影响因素也多。本文介绍一种简单易行的计算方法,可以节省许多时间和材料。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双相情感障碍混合发作与躁狂发作患者神经内分泌功能. 方法:以放射免疫方法测定23例双相情感障碍混合发作患者(混合组)、54例躁狂发作患者(躁狂组)和38名正常人(对照组)血浆皮质醇(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及促甲状腺激素(TSH)的浓度. 结果:混合组血浆Cor及ACTH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01);而躁狂组与对照组血浆Cor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ACTH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混合组血浆Cor浓度明显高于躁狂组(P<0.05),但ACTH浓度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混合组T3浓度显著较高,T4浓度显著较低(P<0.05),而TSH浓度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躁狂组T3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TSH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混合组T3、T4浓度均显著低于躁狂组(P<0.05或P<0.01),TSH浓度明显高于躁狂组(P<0.05). 结论:双相情感障碍混合发作及躁狂发作均存在神经内分泌功能的改变,但二者的改变并不相同.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多巴胺D3 受体 (DRD3)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初发期患者精神症状严重度和抗精神病药疗效是否相关。方法 对 10 9例精神分裂症初发期患者分别进行利培酮治疗 [4 3例 ,3~ 5mg/d ,平均 ( 4 0± 0 5 )mg/d]和氯丙嗪治疗 [6 6例 ,15 0~ 6 0 0mg/d ,平均 ( 339± 87)mg/d],疗程 10周。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其中 10 8例患者 (男 5 2例 ,女 5 6例 )DRD3基因ser9gly多态性。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 (PANSS)评定患者治疗前和治疗第 10周末的精神症状 ,并分析基因型及其他临床指标与PANSS分值和减分率的关系。结果 DRD3ser9gly基因型在各患者组分布频率均符合Hardy Weinberg定律 (P >0 0 5 ) ;基因型在治疗显效和未显著进步组分布频率的差异有显著性 ( χ2 =6 4 4 ,ν=2 ,P <0 0 5 ) ;各基因型亚组临床指标的差异均无显著性 (均P >0 0 5 ) ;基因型与患者治疗前PANSS总分及治疗第 10周末PANSS总减分率、阳性症状减分率的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 <0 0 5 )。结论 DRD3基因ser9gly功能多态性可能是精神分裂症初发期患者精神症状严重程度和抗精神病药疗效 (尤其对阳性症状疗效 )的遗传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五羟色胺2C受体(5HTR2C)基因启动子区功能多态性与首次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严重程度及抗精神病药物(APS)急性期治疗疗效相关性。方法 采用PCR-RFLP方法分析109例首次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男53例,女56例)5HTR2C基因启动区-759C/T单核酸置换多态性;临床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患者治疗前后精神症状,分析单体型(男性)或暴因型(女性)和其他临床指标与治疗前PANSS分值和治疗后PANSS减分率的相关性。结果5HTR2C基因-759C/T基因型在女性患者组的分布频率符合H-W定律(P>0.05);-759T单体型(男性)或携带-759T的基因型(女性)在治疗显效组和治疗未显著进步组分布频率无显著性差异;单体型或基因型亚组的临床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759C/T对首次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PANSS分值无显著影响,但对治疗10周后PANSS总减分率和阴性症状减分率有显著影响。结论 5HTR2C基因启动子区-759C/T单核酸置换多态性在APS急性期治疗疗效中,可能主要影响对阴性症状的控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空腹血清瘦素、胰岛素水平和胰岛素抵抗及其之间的关系。方法218例病程>5年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接受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测定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空腹瘦素(leptin)和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根据血糖水平及糖尿病临床症状,分为糖尿病组(DM组)、血糖调节异常组(AGT组,包括IFG和IGT)和血糖正常组(NGT组,其中BMI<26归为NGTa组;BMI≥26归为NGTb组)。结果DM组空腹瘦素[(30.05±10.76)ng/ml]、胰岛素[(13.35±4.99)μIu/ml]水平高于NGTa组[分别为(24.35±10.74)ng/ml、(10.86±3.30)μIu/ml;P<0.05和P<0.01];整体患者leptin与FINS呈显著正相关(r=0.210,P=0.005),进一步分组做相关分析,NGTa组、NGTb组leptin与FINS均呈显著正相关(r=0.277,P=0.014;r=0.457,P=0.017)。整体患者leptin与HOMA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呈显著正相关(r=0.231,P=0.002),分组后NGTa组leptin与HOMA-IR呈正相关(r=0.228,P=0.045)。结论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APS)可引起血leptin、FINS水平升高,当两者处于失平衡状态时,就会导致血糖调节异常及糖尿病,推测APS引起的瘦素水平增高可能参与了胰岛素抵抗,而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女性快感缺失型抑郁症患者的语音特征, 及其对快感缺失症状的识别作用。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1年10月在南京脑科医院住院的女性抑郁症患者102例, 其中62例快感缺失型抑郁症患者(快感缺失组), 40例非快感缺失型抑郁症患者(非快感缺失组)。同期招募女性健康对照50例。所有被试均进行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item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AMD-17)、斯奈斯汉密尔顿愉快体验量表(Snaith-Hamilton pleasure scale, SHAPS)和时间性愉快体验量表(the temporal experience of pleasure scale, TEPS)评估, 并进行语音采集。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统计方法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Logistic回归与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与非快感缺失组相比, 快感缺失组患者梅尔倒谱系数、共振峰、声强和能量特征共有15个语音特征存在显著改变(均P<0.05);其中梅尔倒谱系数特征识别女性快感缺失型抑郁症的准确率最高, 敏感度47.5%, 特异度...  相似文献   
20.
黄酮类化合物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类多酚化合物,有极其丰富的药理活性。最新研究表明,天然以及人工合成的黄酮表现出显著的抗肿瘤活性;并且一些黄酮组合应用时会引起抗肿瘤效果改变;另外一些天然黄酮及查耳酮衍生物都表现出逆转多药耐药的活性。这些研究为临床肿瘤治疗提供新的思路,黄酮类化合物也可以作为一种潜在的肿瘤治疗辅助药物。综述近年来天然以及合成的flavopiridol、佩兰素等黄酮类化合物抗肿瘤作用机制、多药耐药逆转活性以及构效关系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