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7篇
基础医学   4篇
外科学   29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4篇
  2019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21.
目的 通过检测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孕期染毒所致尿道下裂雄性大鼠仔鼠睾酮(T)、雄激素受体(AR)及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8(FGF8)的表达,研究DBP干预雄激素依赖性FGF8通路致尿道下裂发生的相关机制.方法 20只孕鼠随机分为两组,孕14~18 d,分别予大豆油及DBP 750 mg·kg-1 ·d-1灌胃.仔鼠出生第一天,统计仔鼠出生数、尿道下裂发生率.第七天时,称量雄性仔鼠体重,拍摄尿道下裂图片,分别取两组中尿道下裂仔鼠及正常仔鼠血清和生殖结节(GT),用放射免疫法检测仔鼠血清睾酮含量;用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及WesternBlot检测AR与FGF8表达水平.结果 染毒组及对照组产仔数分别为9.10±0.99和12.60±1.26,仔鼠体重(g)分别为9.53±0.12和11.93±0.15,DBP的生殖毒性作用导致染毒组孕鼠产仔数及仔鼠体重明显减少(P<0.05),雄性仔鼠尿道下裂发生率为37.2%.染毒组仔鼠血清睾酮浓度(41.85±8.38) ng/L、生殖结节中AR0.404±0.040及FGF 80.036±0.004的表达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睾酮浓度( 107.40±24.28) ng/L、AR表达1.669±0.124及FGF8表达0.168±0.004(P<0.05).结论 DBP对孕鼠有明显的生殖毒性,DBP通过干预雄激素依赖性FGF8信号通路,导致尿道下裂的发生.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来源的微囊泡(MVs)促进大鼠腹膜间皮细胞(rPMC)增殖及促进组织工程化腹膜样组织血管化的作用。方法采用胶原酶消化法获得hUVECs,无血清培养法刺激释放MVs,并对MVs行电镜检测。rPMC与hUVECs来源的MVs体外共培养,对细胞及上清液分别行CCK、ELISA和RT-PCR检测。将rPMC种植在小肠粘膜下层(SIS)表面,分别与加入MVs的培养基和单独培养基预培养1周后,植入裸鼠皮下;2周后取出移植物行HE染色,镜下观察。结果透射电镜下可以看到有完整的膜结构的hUVECs分泌的MVs。加入MVs组与对照组相比,能明显促进rPMC增殖(P<0.05),同时在上清液中加入MVs组VEGF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分别对两组rPMC行VEGF的RT-PCR检测,加入MVs组比对照组表达明显增高。对取出的移植物行HE染色,加入MVs组和对照组相比,可见新生的微血管密度明显增高(P<0.05)。结论 hUVECs来源的MVs能够明显促进rPMC的增殖,诱导rPMC产生VEGF高表达,刺激组织工程化腹膜样组织血管化,为以腹膜间皮细胞作为尿道组织工程种子细胞和大范围尿道缺损修复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3.
目的 研究睾丸扭转复位及减压治疗对睾丸的影响,为睾丸扭转的预后判断、治疗方法的选择等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 将3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5组,制成睾丸扭转复位及复位+减压治疗的模型.分别设立空白对照组及实验A~D组,睾丸扭转/复位组(A组)、睾丸扭转/复位+减压治疗组(B组)喂养至术后1 d处死;睾丸扭转/复化组(C组)、睾丸扭转/复位+减压治疗组(D组)喂养至术后1个月处死.应用化学检测和组织学分析方法,观察睾丸大体标本的变化、睾丸组织内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及睾丸组织Johnsen's评分.结果 五组睾丸MDA分别为3.18±0.22(空白对照组)、9.54±2.05(A组)、7.92±1.38(B组)、6.67±0.61(C组)、4.30±1.81(D组),实验组术侧睾丸的MDA含量显著高于自身对侧(P<0.05).D组MDA含量比C组明显下降(P<0.05).单纯复位组的术后睾丸标本比自身对侧和减压治疗组有明显萎缩;五组Johnsen's评分分别为10±0、7.2±0.18、8.2±0.19、2.2±0.19、9.2±0.18.D组比C组明显提高(P<0.05).结论 睾丸扭转复位+减压治疗能明显减少扭转侧睾丸生殖细胞凋亡,减轻脂质过氧化程度,可能有利于睾丸组织结构与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4.
逆行输尿管镜手术常见并发症及防治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逆行输尿管镜手术的常见并发症及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3年1月~2009年8月有随访资料的逆行输尿管镜手术1707例(1734侧)。其中男1 047例,女660例;年龄16~86岁,平均(50.31±13.62)岁;治疗1 632例,诊断75例。随访3~45个月(平均26个月)。结果术中并发症3.75%(64例):输尿管损伤(穿孔、黏膜下假道、黏膜长段撕脱、断裂、管口裂伤)2.11%(36例),肾脏破裂2例,膀胱破裂1例、大出血1例,尿道损伤1例,结石移位1.35%(23例)。近期(术后1月内)并发症6.21%(106例):严重血尿(鲜血样,〉3 d)1.05%(18例);发热(T〉38.5℃)2.52%(43例);肾周积液0.53%(9例);肾绞痛0.76%(13例);双J管位置不正1.11%(19例),移位0.23%(4例)。远期并发症0.94%(16例):输尿管狭窄0.76%(13例);双J管拔管困难0.18%(3例)。手术开展早期(2003年1月~2004年12月)并发症发生率(19.73%)显著高于中期(2005年1月~2006年12月)和后期(2007年1月~2009年8月),分别为9.83%和6.24%,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开展中期和后期阶段差异并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输尿管镜手术并发症与对适应证的掌握、操作熟练程度、术中灌注压等相关,因此,对初学者进行充分的培训是必需的。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保留勃起和射精功能的改良全膀胱切除术在膀胱良、恶性病变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组18例男性患者,年龄18~38岁,平均30.5岁。结核性挛缩膀胱4例,腺性膀胱炎5例,晚期神经原性膀胱5例,复发的多发性非肌层侵犯膀胱移行细胞癌4例,均需行全膀胱切除术,但患者强烈希望保留勃起和生育功能。行改良单纯性全膀胱切除术,保留输精管、精囊、前列腺和双侧神经血管束,以回肠新膀胱(13例)或回结肠新膀胱(5例)替代。结果平均手术时间350min,术中平均出血量420ml,7例患者输血。1例发生尿漏,无其他围手术期并发症。拔除导尿管后均能自行排尿,每次尿量300~500ml,剩余尿量25~65ml。2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需间歇自家导尿。白天无尿失禁,3例患者晚上有遗尿。平均随访46个月(18~68个月)。17例(94.4%)患者术后阴茎勃起功能恢复良好,均有遗精(未婚者)或顺行射精。尿路造影上尿路功能和新膀胱形态良好,1例轻度肾积水。肿瘤患者无复发。结论对选择性膀胱良、恶性病变患者行保留勃起和射精功能的改良全膀胱切除和原位膀胱术,安全有效,效果满意。尿动力学检查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选择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改进前列腺癌根治术的手术技巧,促进患者术后控尿功能的恢复。方法:对T1~T2期前列腺癌患者36例行保护控尿功能的解剖性耻骨后前列腺癌根治术。结果:手术平均时间3h20min.术中平均出血量420ml,输血19例。术后病理检查肿瘤局限于包膜内者34例,切缘阳性1例.盆腔淋巴结微转移1例。随访11~58个月.平均26个月,均生存。术后拔除导尿管1周内立即控尿23例(63.9%).3个月时控尿30例(83.3%),6个月时控尿33例(91.7%).12个月时全部恢复控尿(100%)。结论:解剖性耻骨后前列腺癌根治术中注意肿瘤切除原则.保护控尿神经、肌肉和筋膜.可缩短术后控尿功能的恢复时间,提高控尿率。  相似文献   
27.
耻骨后前列腺癌根治术的技术改进(附3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改进耻骨后前列腺癌根治术的手术技术 ,减少并发症。 方法 临床诊断为T1和T2 期前列腺癌患者 32例 ,平均年龄 6 8岁。改进耻骨后前列腺癌根治技术 ,包括广泛盆腔淋巴结清扫、保护神经血管束、缝扎背深静脉、多保留尿道后壁组织、膀胱尿道吻合时的膀胱颈部套叠等。 结果 手术时间平均 3.5h ,术中平均出血量 4 5 0ml,输血 1 7例。术后病理报告 :肿瘤局限于包膜内者30例 ,切缘阳性 1例 ,盆腔淋巴结转移 1例。随访 8~ 4 8个月 ,平均 2 2个月 ,均存活。PSA <1ng/ml者2 8例 ,1~ 3ng/ml者 4例。术后 3~ 6个月患者均恢复完全控尿。术后恢复勃起功能者 1 0 / 1 8(5 6 % )例。 结论 耻骨后前列腺癌根治术可有效切除肿瘤、保护控尿功能、保留性功能 ,是局限性前列腺癌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8.
输尿管结石是泌尿外科的常见疾病,近二十年来,泌尿外科的理论和治疗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处理输尿管结石的方法变得多样化,逐渐从开放手术转向腔内微创治疗。如何选择正确合理的微创治疗方式成了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本综述重点阐述各种微创治疗方法的适应症和并发症,力求使读者对输尿管结石的各种微创治疗方法有更系统更全面的认识。尿路结石是泌尿系统的常见疾病,在世界范围内有区域分布特征,在英国发病率为0.7%,在美国每年发病率约0.07%-0.21%,且高加索人和亚洲人为高发人群。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测定在有下尿路症状的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比较520例有症状和196例无症状的BPH患者的总PSA(tPSA),游离PSA(fPSA)和fPSA/tPSA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的tPSA值分别为(5.13±2.49)、(1.73±1.26)μg/L,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fPSA分别为(1.57±0.80)、(0.54±0.38)μg/L,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fPSA/tPSA分别为0.31±0.09和0.30±0.11,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有下尿路症状BPH患者的tPSA、fPSA明显高于无症状,但fPSA/tPSA比值在BPH患者中稳定。  相似文献   
30.
前列腺增生并膀胱结石三种腔内碎石方法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BPH并膀胱结石患者经尿道腔内碎石的高效方法。方法:对BPH并膀胱结石患者280例,行经尿道腔内碎石治疗,术中均先行碎石,采用大力碎石钳碎石150例(Ⅰ组),气压弹道碎石55例(Ⅱ组),钬激光碎石75例(Ⅲ组);如碎石成功再行前列腺电汽化术切除前列腺(TVP)。结果:Ⅰ组、Ⅱ组、Ⅲ组碎石成功率分别为57.3%、67.3%、98.7%;术中发生膀胱损伤、穿孔率20.0%、1.8%、0%,因膀胱穿孔改为开放手术率2.7%、0%、0%,结石无法粉碎改为开放手术率40%、32.7%、1.3%,术后6月尿道狭窄发生率18%、5.5%、2.7%。改为开放手术患者均行耻骨上膀胱切开取石及前列腺摘除术,余碎石失败患者均行TVP并耻骨上膀胱切开取石。Ⅲ组与Ⅰ组、Ⅱ组碎石成功率、结石无法粉碎改开放手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与Ⅱ组、Ⅲ组术中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尿道狭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尿道钬激光碎石治疗BPH并膀胱结石是一种安全、高效的方法,可以作为首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