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24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21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6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7 毫秒
11.
目的 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HIV感染长期不进展者特征及相关因素。方法 利用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数据库,对截至2016年底,现住址在广西,存活的,且未经抗病毒治疗,病程尚未进展为AIDS的HIV感染者进行分析。结果 按纳入标准,截至2016年底,HIV感染长期不进展者313例,占报告时间>10年的2.3%,占报告时间>10年且现存活的5.4%,占报告时间>10年且现存活的未经抗病毒治疗HIV感染者的26.6%;HIV感染长期不进展者中男性占87.2%(273例)、报告年龄≤ 40岁占94.9%(297例)、农民占32.3%(101例)、单身、离异或丧偶占55.6%(174例)、汉族占69.3%(217例)、经注射吸毒感染占68.1%(213例)、来源于监管场所者占52.1%(163例);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报告年龄≤ 40岁(与报告年龄>40岁相比,aOR=1.55,95% CI:1.31~3.12)、经注射吸毒感染(与经性传播相比,aOR=1.23,95% CI:1.10~1.74)是HIV感染长期不进展者的影响因素。结论 广西HIV感染长期不进展者存在一定比例,为进一步探究其规律,需开展大样本量宿主免疫学、遗传学及其病毒学等方面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广西外来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及艾滋病性病感染危险行为情况,为采取有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一对一的问卷调查在广西居住的外来的男男性接触人群,同时抽血作HIV抗体和梅毒血清学、丙肝病毒等检测.结果 调查对象平均年龄为30.06岁,未婚者占62%,民族以汉族为主,文化程度以高中以上为主,占69.2%,职业以商业服务为主,占35.2%.性取向同性恋占49.7%,双性恋占38.0%;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83.8%.梅毒RPR/FRUST初筛阳性率为7.8%,丙肝检测阳性率为0.0%.结论 广西外来的男男性行为人群存在艾滋病性病感染的高风险,应采取有针对性干预措施,从而遏制艾滋病在该人群的流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开展医疗机构就诊者HIV抗体检测,了解就诊者的HIV感染分布情况.方法 选择北京、广西和云南三省55家医疗机构,用连续抽样的方式对就诊的病人进行调查,采血进行HIV抗体检测.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并录入数据,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调查三省份医疗机构就诊者157 687例.检出阳性902例.北京、广西、云南三省阳性检出率分别为0.24%、0.97%和1.00%.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性别、年龄、科室类别可能为阳性检出率的影响因素.男性阳性检出率高于女性,20~29岁、30~39岁年龄组阳性检出率较高,公安送检、传染科等阳性检出率较高.结论 三省份医疗机构就诊者均有阳性检出,阳性检出率与各省流行水平相符.同时提示需加强医务人员生物安全和自身防护意识,避免艾滋病职业暴露和院内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探讨HIV感染者开始抗病毒治疗(ART)时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CD4)不同水平对治疗脱失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从艾滋病防治基本信息系统ART库选取2008-201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首次开始ART、年龄≥18岁的HIV感染者,分析其ART脱失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6年5月30日。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ART时基线CD4不同水平对ART脱失的影响。结果 共计58 502例HIV感染者进入队列,平均脱失比例为4.8/100人年。在控制了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感染途径、ART前WHO临床分期、初始治疗方案、目前治疗方案、治疗方案改变、ART开始年份等因素后,基线CD4为200~、351~、≥500个/μl组HIV感染者的脱失风险分别是<200个/μl组的1.110(95% CI:1.053~1.171,P<0.001)、1.391(95% CI:1.278~1.514,P<0.001)、1.695(95% CI:1.497~1.918,P<0.001)倍。HIV感染者因为依从性差而停药的比例为56.0%(1 601/2 861)。结论 随着HIV感染者接受ART时CD4水平提高,ART脱失风险明显增加。为减少ART脱失,应充分考虑开始ART时CD4水平,加强依从性宣传教育和治疗机构人员培训。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病人(HIV/AIDS病人)中,与AIDS相关死亡病例和非AIDS相关死亡病例的分布情况,以及接受AIDS抗病毒治疗病例死亡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采用AIDS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系统中的HIV/AIDS死亡病例信息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对2010年1月-2011年7月死亡的5 265例有效个案进行分析,临床诊断为AIDS相关疾病死亡2 647例(50.3%),意外伤害410例(7.8%),其他疾病或难以确定与AIDS相关疾病的死亡1 973例(37.5%),不详235例(4.5%)。4 382例(83.2%)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主要原因是,发现较晚(46.4%)和家庭经济困难(13.7%)。2004-2011年7月底,累计治疗AIDS病人21 761例,死亡1 718例。在有完整资料的1 694例死亡病例中,825例(48.7%)在治疗后3个月内死亡;1 065例(62.9%)治疗前最近1次检测CD4T淋巴细胞≤50个/μL。结论未能及时就医或诊断时间较晚,免疫功能低下,是HIV/AIDS病人死亡的主要影响因素。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监测检测和治疗体系,提高覆盖面和可及性,争取HIV/AIDS病人早发现、早诊断,及时开展抗病毒治疗,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艾滋病病毒(HIV)抗体阳性暗娼抗病毒治疗时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艾滋病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2—2014年在广西境内首次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HIV抗体阳性暗娼资料,描述其人口学特征,既往疾病史、治疗史、身体状况和体征、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分期、服药方案、CD4~+T淋巴细胞计数、病毒载量等分布情况,应用Excel 2010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26例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阳性暗娼,平均年龄39(38.8±10.1)岁,且40岁以上年龄组构成比例逐年增高(P=0.019),已婚或同居占64.6%,本省户籍占81.4%,从确证到治疗的中位数时间为25天[四分位距(IQR):12.0~76.5],治疗时病人CD4~+ T淋巴细胞中位数为280.0个/μL(IQR:187.5~395.0),病毒载量中位数为18 200.0拷贝/mL(IQR:5 164.0~61 536.0)。结论通过"医务人员陪同转介"治疗策略,广西大部分HIV抗体阳性暗娼得到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广西孕产妇艾滋病、梅毒及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现状,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及其感染艾滋病的危险因素,为孕产妇针对性干预策略的建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2011及2012年的4-8月确定为监测时间,监测期间就诊于广西35个孕产妇艾滋病监测哨点的所有孕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对孕产妇的人口学特征、艾滋病相关知识、吸毒及性行为等进行问卷调查,并采集3-5ml静脉血进行HIV、梅毒及HCV抗体检测,应用SPSS20.0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结果(1)共调查了28078名孕产妇,回收有效问卷26883份,调查问卷的有效应答率为95.74%。监测期间,采集血样28077份,HIV感染率为0.10%(29/28077)、梅毒感染率为0.81%(227/28077)、HCV感染率为0.23%(64/28077)。(2)孕产妇艾滋病知识的总体知晓率为88.43%,对艾滋病的非传播途径知晓率为77.31%。86.44%,对三大传播途径的知晓率为88.93%~97.14%。(3)单因素分析显示:文化程度、丈夫吸毒、有丈夫以外性伙伴、丈夫艾滋病/性病以及HCV阳性是感染HIV的危险因素;(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感染艾滋病的风险是其他文化程度者的4.40倍(P=0.01,95%CI=(1.37,14.12)),丈夫为艾滋病或性病患者的孕产妇感染艾滋病的风险是丈夫为非艾滋病非性病者的152.57倍(P=0.01,95%CI=(49.06,474.47))。结论广西孕产妇HIV和HCV感染率尚处于较低水平,梅毒感染率略高;需重点关注丈夫吸毒、丈夫为艾滋病患者、多男性伴、HCV阳性以及文化程度在小学及以下的孕产妇,加强随访和HIV检测是减少垂直传播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2010~2011年广西的TB/HIV双重感染防治工作效果,为制定和推广广西结核菌/艾滋病病毒(TB/HIV)防治工作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010~2011年广西的报表、专题调查、督导和工作考核等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0~2011年,广西全球基金项目地区的HIV抗体筛查接受率(86.90%)高于非项目地区(34.74%);2010年和2011年HIV/AIDS的结核病筛查接受率分别为36.89%和89.04%,结核病检出率分别为6.18%和5.31%;2010~2011年,综合治疗率49.70%,其中,儿童和非项目地区的综合治疗接受率较低;2009年和2010年报告的TB/HIV双重感染患者有转归结果1 076例,成功治疗病例占59.57%,死亡病例占13.20%,其中结核死亡仅占1.2%。结论广西的TB/HIV双重感染疫情还很严重,且呈逐年上升趋势。有必要建立长效稳固的结核艾滋双向转介和筛查工作机制,在积极推行"Opt-out"进路的同时,提供科学的和人性化的治疗管理服务和社会关怀,以降低其死亡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抗病毒治疗患者CD4+T淋巴细胞动态趋势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3年1月1日后首次开始抗病毒治疗的成年艾滋病患者,对基线、治疗后6个月和12个月时间段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结果进行回顾分析,采用一般线性模型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描述和分析患者CD4+T淋巴细胞动态趋势及影响因素。结果 4 082例患者基线、治疗后6个月和12个月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均值分别为(195.3±155.7)cells/mm3、(331.9±202.6) cells/mm3 和 (380.9±221.3) cells/mm3, 仅有时间效应时,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 161.124,P=0.000)。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随时间推移而提升,主要影响因素为性别、年龄、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治疗方案、漏服药物和停药。受性别、年龄、治疗方案、漏服药物、停药等因素影响,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随时间推移而呈线性提升趋势。受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停药等因素影响,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提升趋势符合二次方曲线方程。结论 广西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提升速度受多种因素影响。针对不同患者适时进行抗病毒治疗可以获得良好预后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