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29篇
临床医学   7篇
神经病学   22篇
综合类   42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探讨心理社会干预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药物治疗联合心理社会干预组48例)和对照组(单纯药物治疗组52例)。分别在两组入组时及治疗3个月后进行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评定量表(PAN SS)和听觉事件相关电位的评定。结果 3个月后,实验组PAN SS评定阴性量表分、反应缺乏因子和抑郁因子评分均下降(分别为t=2.01,2.10,2.04;P均<0.05),事件相关电位靶刺激P 3潜伏期缩短和波幅升高(分别为t=3.04,P<0.01;t=2.04,P<0.05)。结论心理社会干预对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及认知功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2.
目的研究医学生不安全感心理特点及其与受虐待经历的关系。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对某医学院262名医学生进行调查,使用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不安全感心理自评量表(SRFIS)、简式大五人格问卷(NEO-FFI-R)、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自尊量表(SES)、一般自我效能感(GSES)、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简表(WHOQOL-BREF)、人口社会经济学资料调查问卷等进行现场测试。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医学生的不安全感分数在性别、有无虐待、身体健康和家庭关系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t=2.373~5.641,P<0.05;F=4.580~9.542,P<0.05),且与儿童期虐待、神经质、生活事件呈正相关(r=0.133~0.479,P<0.05),与生命质量、社会支持、外向性、友善性、谨慎性、自尊和一般自我效能感呈负相关(r=-0.121~-0.386,P<0.05)。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在控制其他因素的影响后,儿童期虐待、神经质分别对医学生的不安全感具有正向预测作用(Beta值=0.106~0.394,P<0.05),自尊、一般自我效能感、家庭关系、谨慎性特质、环境领域生命质量和社会支持分别对医学生的不安全感具有负向预测作用(Beta值=-0.114~-0.236,P<0.05)。结论儿童期受虐待经历对医学生不安全感心理具有不良影响,人格、自尊、自我效能感、家庭关系、社会支持和生命质量也是影响其不安全感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3.
心血管神经症是以心血管疾病的有关症状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属功能性神经症的一种类型。大多发生在中、青年,20~50岁较多见;女性多于男性,尤其多见于更年期妇女。临床上无器质性心脏病的证据,症状严重患者可明显地影响生活和工作[1]。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2009-2011年门诊及住院患者30例,  相似文献   
44.
综合干预对受虐待小学生行为问题和社会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措施对小学生受虐待现象及其行为问题的影响作用。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徐州市某区小学179名小学生进行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和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的调查。把179名小学生按班级随机分为干预组(88人)与对照组(91人)。对干预组进行2个月的综合干预,干预方法包括教师干预、家长干预、学生干预和媒体宣传。干预结束半年后,对两组小学生重测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和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小学生的受虐待率和行为问题减少较明显(33.8%对20.5%,χ^25.13,P〈0.05;17.6%对8.2%,χ^24.56,P〈0.05)。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发现,综合干预对社会能力得分改变值没有明显影响(P〉0.05)。回归分析表明,影响活动情况和社交情况得分改变值的因素有性别和干预前社会能力(Beta值=-0.127,P〈0.05;Beta值=0.629~0.752,P〈0.001)。结论综合干预能减少小学生受虐待现象和行为问题的发生,可以促进小学生行为能力的发展,但短期内难以改善儿童社会能力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45.
精神药物的副反应及其处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编辑 :精神药物副反应多种多样 ,有些个案还是过去未曾报道过的 ,本刊相当时间以来 ,每期均有刊出 ,本期又对 1 4篇来稿进行综合 ,是由 1 6个单位 2 7位作者所撰写。1 恶性综合征席巧真、刘小翠、王心蕊 :药源性恶性综合征( DMS)发生率似已降低 ,但难以完全避免。我院1 994年 1 0月~ 2 0 0 0年 9月间发生 1 2例。其中男 5例 ,女 7例 ;年龄 2 3~ 53岁 ,平均 ( 36± 6)岁。除1例有心肌缺血 ,左肾结石及轻度萎缩外 ,余 1 1例无严重躯体疾患。DMS典型发作 1 0例 ,不典型发作2例 (早期 )。误诊为痴呆有 2例在住院过程中有 2次发作 ,余均发…  相似文献   
46.
目的比较喹硫平和奋乃静治疗痴呆患者的精神行为症状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对63例痴呆伴精神行为症状的患者随机分为喹硫平组(A组)和奋乃静组(B组),在治疗前及治疗6周末采用神经精神调查表(NPI)及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副反应。结果喹硫平组的6周末NPI分比治疗前明显降低,且显著低于奋乃静组;喹硫平组锥体外系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奋乃静组。结论喹硫平治疗痴呆者的精神行为症状疗效好,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47.
目的 探讨抑郁症患者的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启动子区(5-HTTLPR)基因多态性分布特征和认知功能的损害特点.方法 运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PCR-RFLP)测定60例抑郁症患者(研究组)和60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的5-HTTLPR基因多态性.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事件相关电位P300对所有被试者进行抑郁和认知功能评定.结果 两组5-HTTLPR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S基因型患者HAMD分值明显高于LS型及LL型(P =0.003,P=0.004).研究组WCST测评完成分类数低于对照组,持续性错误数、不能维持完整分类数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P300潜伏期延长、P300波幅降低(P<0.05).研究组P300潜伏期与错误应答数呈正相关(r=0.817,P=0.034).结论 5-HTTLPR基因多态性与抑郁症的发病无相关性,但与抑郁症的严重程度相关;抑郁症患者存在认知功能障碍,其中执行功能和注意功能的降低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48.
本研究试图通过MMPI 测试来研究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人格特征,为保障这个人群的心理健康提供干预线索.对象与方法一、对象在徐州市某聋哑学校随机抽取高二学生共37名,进行MMPI测试,收回有效问卷35份,其中男生23人,平均年龄(18.27±1.32),女生13人,平均年龄(18.38±1.33)岁.以1989年全国测试中学生常模为对照组.  相似文献   
49.
目的 研究受虐待小学生的行为问题及其与各种儿童虐待形式的关系.方法 对179例小学生进行了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和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测试.结果 受虐待组小学生CBCL各因子分和总分高于无虐待:CBCL总分[男生(45.02±43.46)分vs(14.41±14.37)分,t=4.79,P<0.01;女生(37.16±28.34)分vs(17.73±14.58)分,t=4.39,P<0.01],女生中11~12岁年龄组的社交退缩因子分高于9~10岁组[(3.80±2.91)分vs(2.47±2.94)分,t=2.19,P<0.05].除性虐待外,PRCA各因子分和总分与CBCL各因子分和总分呈正相关(r=0.213~0.513,P<0.05或P<0.01).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和忽视对男生行为问题具有正向预测作用(Beta值=0.213~0.510,t=2.060~5.032,P<0.05或P<0.01);忽视和情感虐待对女生行为问题具有正向预测作用(Beta值=0.199~0.332,t=2.012~3.441,P<0.05或P<0.01).结论 儿童虐待可对小学生行为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躯体虐待、情感虐待、忽视和性虐待可显著预测个体的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50.
目的 编制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并对它进行初步的信度、效度分析.方法 对179例小学生进行了PRCA测试,分析PRCA的内部一致性,重测信度,内容效度及校标效度,并分析小学生的受虐待情况.结果 PRCA的虐待总分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7,躯体虐待因子为0.85,情感虐待因子为0.73,性虐待因子为0.99,忽视因子为0.89.PRCA的重测信度为0.68,躯体虐待因子为0.46,情感虐待因子为0.56,性虐待因子为0.70,忽视因子为0.54.各因子之间相关系数为0.24~0.52,各因子与总分相关系数为0.53~0.77,与抑郁自评量表相关系数为0.35~0.77.受虐待组学生症自评量表总均分及各因子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总均分:(1.84±0.61)分vs(1.59±0.57)分,t=2.84,P<0.01].与女生相比,男生的受虐待程度较重,一年内受虐待次数较多[总分:(12.87±16.46)分vs(8.49±12.31)分,t=2.00,P<0.05;频度:(1.72±1.71)分vs(1.16±1.16)分,t=2.53,P<0.05].绝大部分虐待行为始发于10岁之前.结论 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可作为对儿童进行受虐待情况调查的自评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