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29篇
临床医学   7篇
神经病学   22篇
综合类   42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目的评价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对抑郁症患者执行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2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MECT合并非典型药物治疗)60例和对照组(单纯非典型药物治疗)60例,同时取60例健康人作为正常组,分别在入组前、治疗3周及6周后对研究组和对照组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威斯康星卡片分类任务(WCST)测验及生活质量调查(SF-36)。对正常组进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任务(WCST)测定。将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3,6周后的威斯康星卡片分类任务(WCST)测验结果及健康状况调查问卷结果与治疗前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第3周和第6周的生活质量分别进行比较。结果治疗6周后两组HAMD总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CST中的总应答数、完成分类数、正确数、持续错误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3周后研究组在HAMD、WCST方面比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周后研究组生活质量各因子的分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2.23,3.04,4.23,2.56,3.34,2.92,3.65,5.45;P〈0.05),治疗6周后研究组生理职能(RP),身体疼痛(BP),一般健康状况(GH),社会功能(SF),精神健康(MH)因子的分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2.97,4.37,3.91,5.21,2.93;P〈0.05)。结论合并MECT治疗能快速改善抑郁患者的症状和执行功能,可以更快、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2.
目的:检测首发精神分裂症及其亚型患者的多巴胺转运体(DATl)的基因多态性及事件相关电位(ERP)P300成分,探讨不同基因型患者的ERPP300可能存在的差异。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和VNTR多态性分析技术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DATl多态性进行检测,比较各组间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认知功能的差异。结果:①DATl基因中存在5种等位基因,分另IJ为360bp、400bp、440bp、480bp、520bp,以480bp为最常见;②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健康对照组在DATl的等位基因、基因型的分布上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③阳性症状组和阴性症状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在DATl基因多态性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DATl基因多态性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异;DATl不同基因型与症状无关联性;DATl不同基因型与反映认知功能的P300无明显关联性。  相似文献   
23.
目的:构建医学生儿童期虐待、人格、不安全感与分离特质的关系模型。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某医学院262名医学生,使用解离特质量表(DTS)、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 PRCA)、不安全感心理自评量表(SRFIS)、简式大五人格问卷(NEO-FFI-R)等工具进行测评,用Amos7.0作路径分析。结果①儿童期虐待与不安全感、分离特质、神经质呈正相关(r=0.248~0.361, P<0.01),与外向性、友善性、谨慎性呈负相关(r=-0.168~-0.250, P<0.01);不安全感与分离特质、神经质呈正相关(r=0.479~0.522, P<0.01),与外向性、友善性、谨慎性呈负相关(r=-0.234~-0.324,P<0.01);分离特质与神经质呈正相关(r=0.597, P<0.01),与外向性、开放性、友善性、谨慎性呈负相关(r=-0.133~-0.453, P<0.05)。②路径分析结果显示,儿童期虐待对不安全感有直接正向影响(B=0.339, P<0.01),对大五人格有直接负向影响(B=-0.226, P<0.01),对分离特质无直接影响(B=-0.014,P>0.05);大五人格对不安全感、分离特质有直接负向影响( B=-0.609~-0.363, P<0.01);不安全感对分离特质有直接正向影响( B=0.448,P<0.01);大五人格和不安全感作为中介变量调节儿童期虐待对分离特质的影响。模型的拟合指数为χ^2/df=1.151<3.000, P=0.080>0.05,RMSEA=0.024<0.050,GFI=0.935,AGFI=0.909,NFI=0.923,RFI=0.902,IFI=0.989,TLI=0.986,CFI=0.989,模型拟合良好。结论大五人格和不安全感作为中介变量调节着儿童期虐待对医学生分离特质的影响作用,儿童期虐待对分离特质无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24.
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目的编制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并对它进行初步的信度、效度分析。方法对179例小学生进行了PRCA测试,分析PRCA的内部一致性,重测信度,内容效度及校标效度,并分析小学生的受虐待情况。结果PRCA的虐待总分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7,躯体虐待因子为0.85,情感虐待因子为0.73,性虐待因子为0.99,忽视因子为0.89。PRCA的重测信度为0.68,躯体虐待因子为0.46,情感虐待因子为0.56,性虐待因子为0.70,忽视因子为0.54。各因子之间相关系数为0.24~0.52,各因子与总分相关系数为0.53~0.77,与抑郁自评量表相关系数为0.35~0.77。受虐待组学生症自评量表总均分及各因子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总均分:(1.84±0.61)分vs(1.59±0.57)分,t=2.84,P<0.01]。与女生相比,男生的受虐待程度较重,一年内受虐待次数较多[总分:(12.87±16.46)分vs(8.49±12.31)分,t=2.00,P<0.05;频度:(1.72±1.71)分vs(1.16±1.16)分,t=2.53,P<0.05]。绝大部分虐待行为始发于10岁之前。结论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可作为对儿童进行受虐待情况调查的自评工具。  相似文献   
25.
目的:应用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和事件相关电位(ERP)检测,探讨药物治疗联合心理社会干预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精神症状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10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药物治疗联合心理社会干预,48例)和对照组(单纯药物治疗,52例)。分别在两组人组时及治疗3个月时进行PANSS评分和听觉ERP检测。结果:经3个月治疗,与对照组相比,于预组PANSS评定阴性量表分、反应缺乏因子和抑郁因子评分下降(P〈0.05),ERPP3波潜伏期缩短和波幅升高(分别为P〈0.01,P〈0.05)。结论:心理社会干预对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及认知功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6.
抑郁症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抑郁症发病的相关性。方法将94例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组,选取98例身心健康正常人为对照组,应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检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结果研究组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16.72±3.94)μmol/L,(10.99±3.51)μmol/L,P<0.05,研究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41.5%,14.3%)(χ2=14.89,P<0.05)。结论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可能是抑郁症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对抑郁症严重程度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医学生儿童期虐待、自尊、自我效能感与焦虑抑郁症状的关系。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对某医学院262名医学生进行调查,使用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自尊量表(SES)、一般自我效能感(GSES)、贝克抑郁自评问卷、焦虑自评量表等问卷进行现场测试,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软件Amos7.0作路径分析。结果:儿童期虐待对焦虑、抑郁有直接正向影响(Sβ=0.342,0.389;P<0.01),对自尊、自我效能感有直接负向影响(Sβ=-0.130,-0.148;P<0.05);自尊对焦虑、抑郁有直接负向影响(Sβ=-0.061,-0.217;P<0.05),自我效能感对焦虑、抑郁有直接负向影响(Sβ=-0.133,-0.087;P<0.05)。结论:自尊、自我效能感作为中介变量调节儿童期虐待对医学生焦虑、抑郁症状的影响。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护理门诊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院外遵医行为的影响.方法:对168例出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各84例.研究组出院后进行精神分裂症护理门诊干预,1年后对两组患者的疾病了解、坚持服药、定期复查、适量运动、合理饮食、情绪调节等遵医行为进行问卷测评.结果:护理门诊干预后,研究组患者对疾病了解、坚持服药、定期复查、适量运动、合理饮食、情绪调节项目的遵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极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护理门诊干预能有效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院外遵医行为.  相似文献   
29.
目的分析高年级小学生人格的外向性特质及其与受虐待经历的关系。方法采用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中国青少年人格量表(QZPS-Q)和一般情况问卷,对172名小学五、六年级学生进行测评。结果1女生的合群因子分数高于男生(39.4±4.9vs36.6±6.7,F=7.883,P0.01);性别和年级在活跃因子上存在交互作用(F=4.403,P0.05);受虐待者与未受虐待者的外向性特质分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2诙谐因子与性虐待呈正相关(r=0.240,P0.01),而外向性特质的其它因子与虐待呈负相关(r=-0.151~-0.216,P0.05);3情感虐待和躯体虐待对外向性特质具有负向预测作用,性虐待对诙谐因子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女性对合群因子具有正向预测作用(P0.05)。结论小学生人格的外向性特质存在性别差异,外向性特质的形成可能受受虐待经历的影响。  相似文献   
30.
目的 研究受虐待小学生攻击性人格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受虐待经历的关系.方法 采用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Buss和Perry攻击性人格量表,对172名小学五、六年级学生进行测评,分别评估他们的攻击性人格维度和受虐待情况.结果 与无虐待组相比,受虐待组小学生的攻击性人格各维度分和攻击性总分明显增高:攻击性总分[(32.60±8.01)分vs(19.28±4.97)分,t=11.51,P<0.01],并且男生的攻击性高于女生:攻击性总分[(26.51±9.74)分vs(21.30±7.09)分,t=3.95,P<0.01].躯体虐待、情感虐待、忽视和虐待总分与攻击性人格量表各因子分和总分呈正相关(r=0.287~0.797,P<0.01),性虐待仅与躯体攻击、指向自我的攻击和攻击性总分呈正相关(r=0.159~0.181,P<0.05).情感虐待能够正向预测躯体攻击、语言攻击、敌意、指向自我的攻击和总攻击性(Beta值=0.274~0.439,t=3.502~7.007,P<0.01),躯体虐待能够正向预测攻击性人格的所有维度和总攻击性(Beta值=0.172~0.358,t=2.196~5.718,P<0.05或P<0.01),忽视能够正向预测愤怒和指向自我的攻击性(Beta值=0.203~0.235,t=2.770~3.207,P<0.01),而性虐待对攻击性人格没有预测作用.结论 儿童虐待可对小学生的人格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使其形成高攻击性人格,躯体虐待、情感虐待和忽视对攻击性人格具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