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后继发癫痫患者的血浆因子一氧化氮和纤溶指标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以2001-01/2003-12广东省江门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继发癫痫发作患者36例为癫痫组,同期体检和献血者41例为对照组。采用硝酸酶还原法测定被试者的血浆一氧化氮浓度,酶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D-二聚体的水平,癫痫组患者在癫痫发作时采血检测。同时将癫痫患者的血浆一氧化氮和D-二聚体水平作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77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血浆一氮化氮浓度:癫痫组明显高于对照组[(102.73&;#177;30.51),(83.32&;#177;25.32)μmol/L,t=3.05,P〈0.01]。②血浆D-二聚体质量浓度:癫痫组明显高于对照组[(1.09&;#177;0.97),(0.61&;#177;0.59)mg/L,t=2.6588,P〈0.01]。,③癫痫组患者血浆一氮化氮和血浆D-二聚体之间没有直线相关性厂=0.037,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后继发癫痫患者存在高水平的血浆一氧化氮浓度和纤溶活性升高。一氧化氮和D-二聚体可能参与了急性脑梗死后继发癫痫的病理过程,但两者之间无直线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卢岑  陆典瑞  吴艳丽  朱浩佳  杨前进 《新医学》2005,36(12):724-724
患者男,22岁。因四肢乏力2日于2005-02-05入院。患者于入院前2日开始不明原因出现右手中指活动困难,随后逐渐出现四肢远端乏力,遂入江门市人民医院。体格检查:体温36.3℃,脉搏78次/分,呼吸20次/分,  相似文献   
13.
血管内皮细胞损害在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onWille-brandsfactor,vWF)可作为反映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指标[1]。本文对65例急性脑血管疾病的血浆vWF含量进行了测定,探讨其在急性脑血管疾病中的病理机制和临床意义。1 临床资料1.1 观察对象:正常对照组37例,其中男16例,女21例,年龄35~68岁,平均年龄53.9岁,均为同期健康体检者。急性脑血管疾病组65例,经临床表现,神经系统检查及头颅CT确诊。其中脑梗死36例,男21例,女15例,年龄45~89岁,平均67.3岁。脑出血29例,男15例,女14例,年龄48~82岁,平均63…  相似文献   
14.
急性丘脑卒中脑心综合征13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目的探讨丘脑卒中后脑心综合征(BHS)的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方法对1998-06-2004-03广东省江门市人民医院203例急性丘脑卒中,合并有BHS的1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BHS的发生率为64.0%,其中136例出血性丘脑卒中,BHS发生率为71.3%;67例梗死性丘脑卒中,BHS发生率为49.2%。出血性丘脑卒中发生BHs明显高于梗死性丘脑卒中(P<0.05)。BHS的94.6%发生在12h至3d内。BHS心电图主要表现为非低钾性U波、类心肌梗死或缺血、各类型心律失常。心肌酶谱异常率为47.3%。BHS病死率为45.5%,明显高于无发生BHS丘脑卒中患者(16%)(P<0.05)。并且BHS随着病情的好转而好转。结论急性丘脑卒中,BHS发生率较高,尤以出血性丘脑卒中BHS发生率高。BHS与丘脑卒中有明显相关性。合并BHS丘脑卒中患者病死率增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溶血磷脂类分子(LPA和AP)的变化,探讨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发展以及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68例脑梗死患者(包括进展型脑梗死患者32例,稳定型脑梗死患者36例)和2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在发病后3d内测定血浆LPA、AP水平,并与30例体检健康者作对照。结果脑梗死和TIA两组患者血浆LPA、A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进展型脑梗死患者组血浆LPA、AP水平较稳定型脑梗死组患者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LPA、AP参与了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过程,其增高程度与患者病情密切相关。溶血磷脂类分子可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预警因子,对脑血管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背景研究表明一氧化氮可能参与了脑卒中的病理过程,但其作用的研究结果具有争议性.目的观察脑卒中患者血浆一氧化氮含量的变化情况,探讨一氧化氮在脑卒中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设计病例-对照研究.单位一所市级医院的神经内科,血液科,检验科.对象选择确诊为脑卒中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脑梗死47例,脑出血42例,正常对照组41例,均为健康体检者和献血者.方法采用硝酸还原酶法分别测定研究对象入院时、发病后的第3,7,21天的一氧化氮含量,并与健康体检者进行对照.主要观察指标各组患者血浆一氧化氮含量.结果脑梗死组入院时、发病后的第3,7天的血浆一氧化氮含量比正常对照一氧化氮含量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第21天的血浆一氧化氮含量比入院时高(P<0.01),且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脑出血组入院时、发病后的第3,7,21天的一氧化氮含量分别为(60.70±21.56)μmol/L,(55.19±28.53)μmol/L,(58 51±28.53)μmol/L,(62.13±23.30)μmol/L,比正常对照组低(t=4.386 8,t=4.747 6,t=4.187 3,t=3.969 8,P<0.01),且连续4次检验的血浆一氧化氮含量没有明显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脑梗死组前3次的血浆一氧化氮含量与脑出血同期的血浆一氧化氮含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脑梗死组第21天的血浆一氧化氮含量比脑出血第21天的血浆一氧化氮含量高(t=3.3436,P<0.01).结论脑卒中患者存在低水平的血浆一氧化氮含量,脑出血患者的低水平血浆一氧化氮含量比脑梗死患者持续时间更长,一氧化氮可能参与了脑卒中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7.
纳洛酮对急性脑梗塞病灶密度影和周围水肿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纳洛酮在急性脑梗塞发生后,对不同时期梗塞病灶密度影(CT值)和周围水肿带面积的影响。方法 将72例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36例,对照组36例。两组患者均采用传统脑梗塞的治疗方法(抗凝、脱水、抗炎、酌情控制血压)。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使用纳洛酮4mg/d治疗。观察纳洛酮在脑梗塞发生后,对梗塞病灶CT值及周围水肿带面积影响的动态变化。结果 治疗组患者较对照组患者.梗塞病灶Cr值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第14天后,治疗组CT值显著性上升(P〈0.01)。治疗组梗塞病灶周围水肿带面积一直较对照组少(P〈0.叭),并且治疗组脑梗塞水肿占位面积呈动态减少(P〈0.01)。结论 纳洛酮对梗塞病灶内脑组织恢复是有帮助的。能减轻梗塞病灶周围脑水肿,从而促进脑神经功能的康复。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副作用出现。  相似文献   
18.
陈荣植  朱浩佳 《河北医学》2001,7(7):619-620
目的:探讨氢溴酸加兰他敏治疗老年性疾呆(Alzheimer′s disease)以下简称(AD)疗效。方法:18例(AD)患者给予氢溴酸加兰他敏肌注治疗,每日2次,疗程1个月。并对18例(AD)患者治疗前后以长谷川痴呆量表(Aasegawa′s Dementia Scale,HDS)得分作为疗效评定。结果;本组(AD)患者治疗后智能明显提高(HDS)得分与治疗前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氢溴酸加兰他敏治疗(AD)是安全的有效的,具有实用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背景:研究表明一氧化氮可能参与了脑卒中的病理过程,但其作用的研究结果具有争议性。目的:观察脑卒中患者血浆一氧化氮含量的变化情况,探讨一氧化氮在脑卒中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设计:病例一对照研究。单位:一所市级医院的神经内科,血液科,检验科。对象:选择确诊为脑卒中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脑梗死47例,脑出血42例,正常对照组41例,均为健康体检者和献血者。方法:采用硝酸还原酶法分别测定研究对象入院时、发病后的第3,7,21天的一氧化氮含量,并与健康体检者进行对照。主要观察指标:各组患者血浆一氧化氮含量。结果:脑梗死组入院时、发病后的第3,7天的血浆一氧化氮含量比正常对照一氧化氮含量低,差异有显著性(P&;lt;0.01);第21天的血浆一氧化氮含量比入院时高(P&;lt;0.01),且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脑出血组入院时、发病后的第3,7,21天的一氧化氮含量分别为(60.70&;#177;21.56)μmol/L,(55.19&;#177;28.53)μmol/L,(58.51&;#177;28.53)μmol/L,(62.13&;#177;23.30)μmol/L比正常对照组低(t=4.3868,t=4.7476,t=4.1873,t=3.9698,P&;lt;0.01),且连续4次检验的血浆一氧化氮含量没有明显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脑梗死组前3次的血浆一氧化氮含量与脑出血同期的血浆一氧化氮含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脑梗死组第21天的血浆一氧化氮含量比脑出血第21天的血浆一氧化氮含量高(t=3.3436,P&;lt;0.01)。结论:脑卒中患者存在低水平的血浆一氧化氮含量,脑出血患者的低水平血浆一氧化氮含量比脑梗死患者持续时间更长,一氧化氮可能参与了脑卒中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阿司匹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一氧化氮 (NO)及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 (GMP 14 0 )的影响。方法  2 0 0 2 - 0 5~ 2 0 0 3- 0 8广东江门市人民医院 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 4 0例治疗组和 38例对照组 ,采用硝酸酶还原法和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血浆NO及GMP 14 0的含量。治疗组患者经过阿司匹林治疗后 2周 ,再次测定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血浆NO及GMP 14 0的含量。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患者血浆NO及GMP 14 0水平较对照组治疗后明显下降 (P <0 0 1) ,治疗组治疗后的ESS分值高于对照组治疗后的ESS分值 (P <0 0 1)。结论 阿司匹林能通过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NO及GMP 14 0的水平 ,从而减轻缺血性脑损伤 ,起到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