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63篇
神经病学   39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19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311例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造影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患者颅内、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特征、狭窄程度与年龄的关系,为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04年1月~2005年10月期间在南京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缺血性卒中患者311例,全部行全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检查,其中男223例,女88例,年龄18~82岁。按照年龄分为青年组(<45岁)、中年组(45~59岁)和老年组(≥60岁)。根据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研究法计算狭窄率。分析血管狭窄分布特点、狭窄程度与年龄的关系。结果①311例缺血性卒中患者中,218例(70.1%)发生颅内、颅外动脉狭窄。随年龄增长动脉狭窄发生率呈递增趋势,两性之间狭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不同年龄组之间颅内、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明显不同(P<0.01),青年组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比例较高(69.0%),中年组及老年组颅内、颅外动脉狭窄并存的比例较高(分别为36.2%和38.2%);③不同年龄组颅外动脉狭窄数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颅内动脉狭窄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④各年龄组之间狭窄程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国内缺血性卒中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范围不断增加,病变程度增加不明显,血管狭窄程度分布规律与管腔直径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42.
目的评价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对急性大脑中动脉(MCA)区域脑梗死MCA病变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南京大学医学院临床学院神经内科2002年5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结合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CSP)分型进行相关性研究,154例入组患者被分为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和腔隙性梗死(LACI)。结果TACI组出现MCA主干闭塞的比例高于LACI组(P<0·01),LACI组MCA正常的发生率高于TACI组(P<0·01)。结论在MCA区域脑梗死的患者中,TACI组可预测MCA主干闭塞,LACI可预测MCA正常。  相似文献   
43.
盐酸安非他酮缓释片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盐酸安非他酮(bupropion)缓释片是氨基酮类化合物,通过抑制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再摄取来发挥其抗抑郁作用,具有日用药量少、服药后血中峰浓度低等特点。为了进一步了解盐酸安非他酮缓释片疗效及安全性,将其与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氟西汀)进行了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44.
患者,女,50岁.头昏2天,乏力、四肢麻木1天来院就诊.患者在关闭窗户喷打"飞毛腿"灭蚊剂(拟除虫菊酯类杀虫药)20分钟后出现头昏、口干、恶心、视物模糊,当即打开窗户,并到户外呼吸新鲜空气后稍好转.于第2天上午感全身乏力、四肢麻木,来医院就诊.查体:神志清楚,言语流利.脑神经正常.心肺腹(-).四肢肌张力、肌力正常,共济运动良好.四肢末端痛觉减退,呈手套、袜套样改变.两侧腱反射减退,病理反射(-).  相似文献   
45.
目的 研究不同时程的亚低温对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的神经细胞凋亡及Bcl-2、Bax的影响。方法 利用MCAO模型,缺血3小时后再灌注。缺血后即刻分别进行不同时程(0.5、1、3小时)的亚低温治疗,再灌注后24小时取脑切片作TUNEL染色及Bcl-2、Bax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1)亚低温1、3小时组的凋亡细胞、Bax细胞数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P<0.01)。(2)亚低温3小时组的Bcl-2细胞阳性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加(P<0.05)。(3)凋亡细胞阳性率与Bcl-2/Bax比值呈负相关关系(r=-0.9759,P<0.01)。结论 缺血性脑损伤的病理过程与细胞凋亡有关,Bcl-2/Bax比值能决定细胞凋亡的发生。亚低温能增强Bcl-2并降低Bax基因的表达,有抑制细胞凋亡的作用,是保护缺血神经元的重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6.
目的 探讨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MR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高信号血管征( hyperintense vessel,HV)对于其预后的评估作用.方法 从南京卒中注册系统中提取2009年5月至2011年2月间表现为大脑中动脉区首次急性梗死的患者共74例,其中男性48例(64.9%);平均(60.7±15.3)岁,NIHSS评分12(1 ~25)分[采用中位数(范围)表示].所有患者均已行头颅MRI检查(包括DWI、FLAIR),并且经MRA或DSA提示大脑中动脉近端闭塞(MI段或M2段).根据FLAIR序列HV出现的部位和范围,将患者分为无HV组、近端HV组和远端HV组;比较各组间基线资料及神经功能评分,并以90d改良Rankin评分(mRS)为预后指标,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74例中无HV组25例(33.8%),近端HV组7例(9.5%),远端HV组42例(56.8%).远端HV组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11(1~22)分]、入院10 d NIHSS评分[14(4 ~25)分]、梗死体积[大面积梗死5例(6.8%)]及90 d mRS评分[3~6分者12例(16.2%)]明显低于无远端HV组[即近端HV组合并无HV组,分别为15(6 ~25)分,Z=-3.544;7(0~22)分,Z=-4.461;20例(27.0%),x2=20.916;27例(36.5%),x2=22.689;均P<0.01];从早期神经功能恢复及短期预后改善程度上看,远端HV组均明显优于无远端HV组.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OR=1.111,95% CI 1.036 ~1.191,P=0.003)、梗死体积(OR=3.679,95% CI1.350~10.025,P=0.011)、远端HV(OR =0.131,95% CI0.027 ~0.638,P=0.012)与90 d mRS评分显著相关.结论 远端HV是急性脑梗死预后的重要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47.
目的 探讨有机磷酸酯类化合物对大鼠神经元的急性损伤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18只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分别是染毒组(12只)和对照组(6只).染毒组选择沙林作为有机磷酸酯类化合物代表.大鼠肌肉注射沙林,1 min后腹腔注射氯解磷定和阿托品,出现典型中毒症状者入组.对照组在相应时间点给予注射生理盐水.24h后取脑组织行HE染色、神经元核抗原(NeuN)免疫组化酶染色分析,观察大鼠脑组织梨状皮质、海马CA1区、纹状体区神经元的变化. 结果 HE染色发现中毒大鼠梨状皮质、纹状体区可见较多变性、坏死的神经细胞.并且NeuN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急性大剂量有机磷酸酯类化合物暴露情况下.可以引起大鼠神经元的大量坏死,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神经功能缺损.这种作用可能与细胞毒性作用、氧化应激等非胆碱能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48.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ICAM-1的表达与白细胞浸润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中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的表达与白细胞浸润的关系,并探讨亚低温的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阻断(MCAO)模型,经免疫组化及HE染色,测定ICAM-1表达阳性微血管数及白细胞计数。结果 (1)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缺血坏死周边区的微血管内皮细胞表达ICAM-1及白细胞浸润增多,并于24h达到高峰,二者之间呈正相关(P<0.01);(2)缺血早期进行亚低温治疗能明显减轻缺血再灌注后ICAM-1的表达及减少白细胞浸润(P<0.01)。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后ICAM-1可介导白细胞和内皮细胞的粘附;亚低温干预治疗可减轻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的损害。  相似文献   
49.
目的 研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程脑组织中的细胞间粘附分子 1 (ICAM 1 )表达规律 ,及其与白细胞浸润的关系 ,并探讨亚低温的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 (MCA)线拴闭塞 /再通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 再灌注模型 ,常温组分别于脑缺血 3小时再灌注 2小时、8小时、2 4小时、48小时、72小时后断头取脑 ;假手术组及亚低温组于脑缺血 3小时再灌注 2 4小时断头取脑 ,行ICAM 1免疫组化及组织HE染色 ,测定ICAM 1表达阳性微血管数及白细胞计数。结果 ⑴脑缺血再灌注后 2小时 ,脑缺血的坏死周边区的微血管内皮细胞表达ICAM 1出现增高趋势 ,并于 2 4小时达到高峰 ,各组之间及各组与假手术组间均有显著差异 (均P <0 0 5) ;⑵脑缺血再灌注 8小时出现白细胞浸润 ,且浸润高峰也在 2 4小时 (P <0 0 1 ) ;⑶ICAM 1的表达与白细胞浸润呈正相关 (r =0 .82 7,P <0 0 1 ) ;⑷缺血早期进行亚低温治疗能明显减轻缺血再灌注后ICAM 1的表达及减少白细胞浸润 (P <0 0 1 )。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后ICAM 1可介导白细胞和内皮细胞的粘附 ,加速白细胞的浸润 ,提示ICAM 1是造成脑缺血损伤的重要因素之一 ;亚低温的干预治疗能明显减轻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病理形态学的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作频率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从南京卒中注册数据库中选择符合研究方案的TIA患者172例,按照发作频率分为单发性TIA和多发性TIA(发作次数≥2),多发性TIA按照每次发作症状是否相同分为刻板性TIA和变异性TIA,对不同发作频率TIA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单发性TIA和多发性TIA比较,房颤、肢体无力多见于单发性TIA(P<0.05),颅内外大动脉病变多见于多发性TIA(P<0.05);刻板性TIA和变异性TIA比较,颅内外大动脉病变多见于刻板性TIA(P<0.05)。结论颅内外大动脉病变常见于多发性TIA和刻板性TIA,房颤、肢休无力多见于单发性TIA。对TIA患者应根据发作频率和症状不同进行相应的病因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