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4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4篇
  1篇
中国医学   13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目的:研究新资源食品苦荞芽和苦荞苗中黄酮类化合物儿茶素、表儿茶素、芦丁和槲皮素的含量差异及相关基因表达情况,揭示苦荞麦种子发芽过程中黄酮类次生代谢产物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动态变化趋势,为苦荞芽苗菜的品质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质谱(UPLC-ESI-QQQ-MS)对苦荞芽和苦荞苗中儿茶素、表儿茶素、芦丁和槲皮素进行含量检测,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技术检测苦荞芽和苗中有关黄酮类化合物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通过多反应MRM模式检测发现苦荞芽和苦荞苗中儿茶素、表儿茶素、芦丁、槲皮素的相对含量及合成路径中相关基因FtPAL,FtC4H,Ft4CL,FtCHS,FtCHI,FtF3H,FtF3'H,FtFLS,FtDFR,FtLAR,FtANS,FtANR的表达量均存在差异,苦荞芽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和相关基因表达量均高于苦荞苗。结论:苦荞芽中黄酮类次生代谢物的更多积累可能和苦荞麦种子萌发初始阶段抵御外界环境有关。从应用角度来看,苦荞芽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含量高于苦荞苗,具有更高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22.
为了提高脑卒中患者的肢体功能及生活自69岁86例,70一79岁30例,80岁以上3例。理能力,1987年我们拟定了一个中医分型和综再次中风者12例。病程2周一2月143例,2~6个合治疗方案,对脑卒中进行康复治疗。3年共月18例,6个月~1年25例,1~4年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家庭随访指导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注射的效果。方法 78例经治疗出院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两组,对其中一组进行护理干预,随后采用电话、上门家访面谈形式了解患者情况,并填写调查表进行效果评价。结果干预组对胰岛素治疗相关知识和胰岛素笔使用知识知晓掌握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餐后血糖控制情况干预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家庭随访指导可以明显降低家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低血糖症状的发生率从而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还可培养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和家属(或照顾者)的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24.
目的研究紫外光对苦荞Fagopyrumtataricum幼苗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采用中波紫外光紫外线B(Ultraviolet Radiation B,UVB)处理苦荞幼苗,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紫外光处理前后苦荞中芦丁等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变化,同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苦荞中黄酮类化合物合成途径中关键酶基因的表达量。结果紫外光处理后苦荞中芦丁、儿茶素和表儿茶素3种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均显著增加,其中芦丁含量是黑暗处理对照组的1.5倍。同时通过qRT-PCR检测发现苦荞中黄酮类化合物合成途径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 lyase,PAL)、肉桂酸-4-羟化酶(cinnamate-4-hydroxylase,C4H)、黄烷酮-3-羟化酶(flavanone-3-hydroxylase,F3H)、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dihydroflavonol-4-reductase,DFR)等11个关键酶基因的表达量均有不同程度升高。结论UVB通过正调控多个黄酮合成关键酶基因的表达促进苦荞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积累,为阐明UVB对苦荞中黄酮类化合物的调控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5.
目的:浅析附子减毒方式与药效的关系。方法:通过查阅资料,分析附子的炮制、配伍、煎煮、限量减毒方式与药效的关系。结果:发现附子炮制减毒方式不同,药效有异,但存在炮制过度现象;合理配伍可减毒增效;久煎能降低附子的毒性,但有实验表明合煎比先煎附子获得的减毒效果更显著;降低剂量可以保证附子的使用安全,但量效之间需要平衡。结论:附子减毒的目的是保证其在临床应用上的安全性,但应注意存效和增效。  相似文献   
26.
目的 探讨凝血酶原 (FⅡ )G2 0 2 10A基因多态性与脑卒中的关系。方法 收集脑卒中患者 30 0例 (脑卒中组 )和性别、年龄相匹配的未患脑卒中的健康人或医院内其他与脑血管无关的患者 30 0例 (对照组 )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段多态性 (PCR RFLP)方法进行 2 0 2 10G→A变异的分析。结果 FⅡ 2 0 2 10G→A变异 ,脑卒中组2 0 2 10A纯合子为 2例 ,2 0 2 10GA杂合子为 13例 ,对照组无 2 0 2 10A纯合子 ,2 0 2 10GA杂合子为 6例。脑卒中组FⅡ2 0 2 10G→A突变率为 5 % ,对照组突变率为 2 % ,结果显示两组G2 0 2 10A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0 3)。OR =3,95 %CI:1.0 6~ 4 .94。脑梗死组 2 0 2 10A纯合子为 2例 ,2 0 2 10GA杂合子 11例 ,脑出血组 2 0 2 10GA杂合子为 2例 ,无2 0 2 10A纯合子。脑梗死组FⅡ基因 2 0 2 10G→A突变率为 6 .5 % ,脑出血组突变率为 2 % ,脑梗死组 2 0 2 10A。基因频率为 3.75 % ,脑出血 2 0 2 10A基因频率为 1%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2 0 2 10G→A突变脑梗死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脑出血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FⅡ 2 0 2 10位G→A的突变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关 ,与脑出血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27.
目的 研究千伏级CBCT图像CT值校正方法,提高其用于剂量计算的准确性。方法 以扇形束计划CT作为先验信息,将CBCT与计划CT图像进行刚性配准,通过将CBCT与计划CT图像相减得到CBCT散射背景估计,对散射背景进行低通滤波处理,最后将原始CBCT图像减去滤波后的散射背景得到校正的CBCT图像。对Catphan600模体和4例盆腔恶性肿瘤患者的CBCT图像进行校正,配对t检验校正前后CBCT与计划CT的差异,评估校正后的CBCT图像质量并分析用于剂量计算的准确性。 结果 经CT值校正后CBCT图像伪影明显减少,空气、脂肪、肌肉、股骨头的平均值校正前与计划CT分别相差232、89、29、66 HU,而校正后平均值差别缩小至5 HU内(P=0.39、0.66、0.59、1.00)。校正后CBCT图像用于剂量计算误差在2%内。 结论 校正后的CBCT图像CT值与计划CT的CT值相似,用于剂量计算可得到准确的结果。  相似文献   
28.
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由于发病机制复杂,死亡率高,已成为医学领域内的一大难题。研究表明,传统中医药可以起到抗ALI作用,但其在体内的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明确。本文对截至目前研究所得的ALI致病机制、传统中医药对ALI的治疗经验以及中西医的对比进行综述,为治疗ALI提供理论基础和临床思路,同时期望推进全新中药成分的提取研究,开发出疗效更好的方案,从而推动传统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为中医药现代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9.
目的 考察蜘蛛香中环烯醚萜类化合物Jatamanvaltrate P对乳腺癌细胞T47D的增殖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MTT法检测Jatamanvaltrate P对乳腺癌细胞T47D和BT-20增殖的影响;DAPI染色和流式细胞术检测Jatamanvaltrate P对T47D细胞凋亡和周期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与细胞周期、凋亡相关蛋白的变化。结果 Jatamanvaltrate P能明显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并且呈时间-剂量依赖性;Jatamanvaltrate P能明显将T47D细胞阻滞于G2/M期,下调周期相关蛋白cdc-2和Cyclin B1,上调p-cdc-2;Jatamanvaltrate P能诱导T47D细胞产生凋亡小体,显著性增加T47D细胞凋亡比例,呈现剂量依赖性;Jatamanvaltrate P处理后的蛋白PARP和Caspase 3/8/9出现了活化形式。结论 Jatamanvaltrate P通过阻滞细胞周期、诱导细胞凋亡来抑制乳腺癌细胞T47D的增殖,有望成为一种潜在的治疗乳腺癌的药物。  相似文献   
30.
目的 探究不同多模型迭代重建算法(ASi R-V)与卷积核重建算法参数对基于深度学习的CT自动分割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20例行盆腔放疗的病人,采用不同的重建参数建立CT影像数据集,利用深度学习神经网络对3个软组织器官(膀胱、肠袋、小肠)和5个骨性器官(左、右股骨头,左、右股骨,骨盆)进行自动分割,并以滤波反投影CT的分割结果为参考,比较不同重建CT上自动分割结果的DSC系数和Hausdorff距离。结果 器官的自动分割受ASi R-V参数影响较大,受卷积核参数影响较小,且在软组织中更加明显。结论 基于深度学习的自动分割稳定性会受到CT图像重建算法参数选择的影响,在实际应用中需在图像质量与分割质量中寻求平衡,或者改进分割网络来提高自动分割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