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6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4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31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粪石性肠梗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粪石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及MSCT资料,结合多平面重建(MPR),观察其MSCT表现。结果 21例中,粪石位于空肠4例,空回肠交界处5例,回肠10例,结肠2例;粪石平均直径4.2cm,粪石边界光滑,类圆柱形7例,与肠管走形一致,类圆形14例;粪石密度不均,内部可见气泡及筛状结构,粪石外周可见环状稍高密度带与肠壁相隔,3例粪石外周部可见钙化,增强后粪石未见强化。粪石近端肠管扩张伴积气积液,远端肠腔萎陷,6例伴有肠管壁水肿,1例空肠粪石伴肠壁坏死,1例乙状结肠粪石伴发穿孔。MSCT对21例粪石性肠梗阻的定位诊断均正确,19例定性诊断正确。结论粪石性肠梗阻有典型的MSCT表现,MSCT对粪石性肠梗阻的定性、定位诊断及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探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下肢静脉性溃疡患者20例,其中采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经皮腔内激光闭合术(EVLT)(n=3)、大隐静脉高位结扎+EVLT(n=3)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EVLT+泡沫硬化剂注射三种治疗方式(n=14),分析比较上述三种手术方式疗效及术后创面愈合时间.结果 三种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血肿、疼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大隐静脉高位结扎+EVLT、大隐静脉高位结扎+SEPS以及大隐静脉高位结扎+EVLT+泡沫硬化剂注射三种手术后创面愈合时间分别为(24.6±6.2)d,(30.3±6.8)d和(19.6±2.3)d,结扎+EVLT+泡沫硬化剂注射术后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另外两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隐静脉高位结扎+EVLT+泡沫硬化剂注射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效果更为显著,术后愈合时间短.  相似文献   
14.
患,男,67岁,左眼畏光流泪7天伴左眼剧烈灼痛及恶心呕吐4天入院。院外诊断“虹膜炎”。散瞳、消炎无效。第5天用青霉索400万单位及甘露醇500mlVDI/d,病情不能控制。我院门诊以“左眼化脓性眼内炎、继发性青光眼”收入。既往史:3年前左眼视力眼前手动,诊断白内障未治。8年前,右眼行白内障除术。入院查视力OD0.5(矫),OS光定位不准,右眼除无晶体外无异常。  相似文献   
15.
1病例报告 患者,女,17岁,主因“黑便、头晕、乏力10 d余”,于2013-12-09入院。既往体健,否认消化道出血、胃溃疡等病史,否认妊娠史。查体:重度贫血貌,睑结膜苍白,全身皮肤黏膜、巩膜未见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未见肝掌、蜘蛛痣,心肺听诊未见明显异常,腹部平坦,未见腹壁静脉曲张,未见肠型及蠕动波,腹软,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未及包块,肝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无水肿。入院辅助检查,血常规结果示:白细胞7.11×109/L,中性粒细胞79.2%,红细胞数1.78×1012/L,血红蛋白54 g/L,血小板203×109/L。血生化结果示:谷丙转氨酶33 U/L,转肽酶10 U/L,谷草转氨酶26 U/L,碱性磷酸酶40 U/L,总胆红素12.4μmol/L,直接胆红素1.9μmol/L,钙1.75μmol/L,总蛋白55 g/L,白蛋白55.0 g/L,尿素6.96 mmol/L,三酰甘油2.36μmol/L,总胆固醇2.49μmol/L,高密度胆固醇0.45μmol/L,低密度胆固醇0.96μmol/L,磷酸肌酸激酶356 U/L,胆碱酯酶4081 U/L;凝血四项、肿瘤标记物结果未见异常。胸部X线片示:脊柱侧弯畸形,心肺膈未见异常。心电图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腹部彩超检查无异常。胃镜检查结果示:胃窦黏膜红白相间,以红为主,小弯侧可见一长约0.8 cm线性溃疡,底部白苔,周围黏膜充血,未见活动性出血,内镜诊断胃溃疡,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结肠镜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入院后考虑消化道出血,小肠出血。鉴别诊断:消化道血管畸形、消化道肿瘤、消化性溃疡、消化性憩室、腺瘤性息肉、炎性病变。入院后予输血、抑酸、保护胃黏膜、止血等对症支持治疗后未再出现黑便,建议胶囊内镜检查,患者及家属因费用较高而拒绝。治疗5d后贫血明显纠正,病情相对稳定,于12月16日患者?  相似文献   
16.
朱晓慧  余昌妹  杨晔琴  潘莹莹  黄蓉 《护理研究》2012,26(14):1264-1266
[目的]分析不同居住方式对失能空巢老年人社会支持的影响,为健全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络体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RSS)对温州市143位失能空巢老年人进行入户问卷调查。[结果]独居组、夫妻同住组、机构养老组3组失能老年人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主观、客观支持及对社会支持利用度评分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夫妻同住组得分最高,机构养老组得分最低。[结论]通过建立健全社会支持体系,整合社会资源,构建社会支持服务网络,强化家庭照顾功能和弘扬传统孝道文化精神,以提高失能空巢老年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大肠息肉679例临床特征及内镜、病理学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大肠息肉患者的年龄,息肉的发生部位、大小、病理类型以及息肉癌变的相关规律.方法 对电子肠镜检查中检出的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特点及病理资料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 在3 680例肠镜检查者中,发现大肠息肉679例,其中男468例,女211例,检出率18.45%; 好发年龄以30~69岁为主,占80.41%;炎性、增生性、腺瘤性、错构瘤性、幼年性息肉分别占33.87%、32.11%、31.37%、1.77%、0.59%;息肉部位分别为直肠34.18%、乙状结肠23.12% 、降结肠14.96%、横结肠12.13%、升结肠11.49%、盲肠4.11%.679例大肠息肉患者中有30例发生癌变,癌变率为4.42%.管状腺瘤、混合性腺瘤、绒毛状腺瘤癌变率分别为5.88%、4.21 %、23.08%.息肉直径≤1.0 cm,无癌变发生;1.1~1.9 cm息肉,癌变率4.24%;≥2.0 c m息肉,癌变率21.37%.结论 30~69岁大肠息肉发病率较高,年龄大于50 岁为危险因素,男性较女性更容易患大肠息肉;息肉好发部位为左半结肠;病理类型以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常见;左半结肠、直径≥2.0 cm息肉、绒毛状腺瘤容易癌变 ;发现大肠息肉应尽可能切除,并应建立良好的随访机制,内镜下切除大肠息肉可预防息肉癌变.  相似文献   
18.
"空巢老人"是指年龄在60岁以上,单独居住或与老伴一起生活,身边没有子女和他人照料的老年人,包括无子女及与子女分开居住的老人[1].身体健康的空巢老人可以通过各种社会交往,从外界环境中获得社会支持.随着年龄的增长,空巢老人慢性病患病率增高,躯体功能逐渐减退,影响其日常生活能力,导致自理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24例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病年龄(16.2±8.1)岁,首发症状以神经系统症状和消化系统症状为主,分别占62.5%和25.0%,以肢体震颤和肝损害多见。患者均出现血清铜和铜蓝蛋白含量减低、24h尿铜含量升高及角膜色素环阳性;66.7%患者D-青霉胺等治疗有效。结论:肝豆状核变性青少年多发,以神经和消化系统为主要表现;血清铜,铜蓝蛋白,尿铜及角膜色素环是其特征性改变。  相似文献   
20.
淋巴细胞性乳腺炎临床病理学及发病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一种特殊类型的乳腺疾病——淋巴细胞性乳腺炎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发病机制。方法分析了7例淋巴细胞性乳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常规HE染色观察该病的形态学特点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浸润于乳腺小叶内的淋巴细胞中CD20和CD45RO的表达,对其进行分类。并按体视学要求对浸润于乳腺小叶内的淋巴细胞进行定量分析。并检测了浸润细胞中CD68和葡萄糖调节蛋白94(grp94)/糖蛋白96(gp96)的表达。结果7例淋巴细胞性乳腺炎有4例是发生于有长期糖尿病病史的妇女,均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1例无糖尿病病史,2例病史不清。组织学上7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乳腺小叶炎、小叶周围炎及导管周围炎,即数量不等的淋巴细胞浸润于乳腺小叶内、小叶周边及导管周围;基质纤维结缔组织不同程度的增生,伴乳腺小叶萎缩及均匀一致的纤维化。免疫组织化学显示浸润于乳腺小叶内、小叶周边及导管周围的淋巴细胞主要是CD20阳性的B淋巴细胞,同时也有部分CD45RO阳性的T淋巴细胞。对浸润于乳腺小叶内的淋巴细胞进行形态学定量分析的结果表明,浸润的淋巴细胞主要是B淋巴细胞,且差异有显著性(P<0.01)。部分浸润于乳腺小叶和小叶周围的淋巴细胞表达葡萄糖调节蛋白94(grp94)/糖蛋白96(gp96),乳腺小叶导管和腺泡上皮细胞的胞浆也呈葡萄糖调节蛋白94(grp94)/糖蛋白96(gp96)阳性。浸润于乳腺内的部分细胞也表达CD68。结论淋巴细胞性乳腺炎是一种不常见的乳腺良性疾病,部分与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密切相关(糖尿病型腺病),其发病机制可能与T、B淋巴细胞介导的双重自身免疫反应有关。由于淋巴细胞性乳腺炎具有特征性的临床病理学改变应将其作为一种独力的乳腺疾病而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