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6篇
神经病学   18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3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6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7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31.
颅后窝硬膜外血肿48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颅后窝硬膜外血肿(traumatic posterior fossa epidural hematoma,TPFEH)是一类并不多见的硬膜外血肿,约占闭合性颅脑损伤的0.13%。由于此类血肿早期缺乏特有的临床征象,早期诊断有一定困难。病情常可急剧恶化,危及生命。为了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及治疗的存活率,笔者对48例TPFEH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32.
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TCCF)的治疗首选血管内治疗术。随着近十几年来的不断发展,该技术已逐步完善并取得较满意的疗效。我院收治5例TCCF并根据其流量、瘘口情况选择球囊或/和螺旋圈行血管内治疗,经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3.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其受体和肿瘤源性粘附因子(TAF)在胶质瘤中的表达特点,以及它们与肿瘤内微血管密度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和形态计量方法检测92例胶质瘤微血管密度(MVD)、VEGF、bFGF、TGF-β1及其受体和TAF的表达.结果 92例胶质瘤中,VEGF/KDR阳性68例(73.9%),bFGF/FGFr阳性62例(67.4%),TGF-β1/TGF-β(RI)阳性58例(63.0%),TAF阳性53例(57.6%).血管生成因子与其受体表达具有一致性,并与MVD值显著相关.结论 VEGF、bFGF、TGF-β1和TAF是胶质瘤中血管生成的重要因子,并通过促进血管生成影响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34.
颅内病灶和中央沟及侧裂区CT头表定位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邹胜伟  邓永兵  朱政鸣  胡曦  周玮  黄涛 《重庆医学》2005,34(11):1648-1649
目的研制一种能同时进行颅内病灶和大脑中央沟及侧裂区CT头皮表面定位的装置。方法选用旧5F造影导管若干、布料、弹力带等材料,根据翼点、中央沟、侧裂沟的头皮表面定位原理,进行设计制作。结果我们对20例颅内大小病灶进行了术前定位,定位准确,对浅层颅内病灶定位误差仅2.5~3.5mm,对大脑中央沟及侧裂区的定位有一定误差,因为准确的左右颧弓中点和翼点就难以确定。结论头表定位帽能准确定位病灶,估计病灶与大脑中央沟及侧裂区的关系,初步确定大脑皮层的主要功能分区,实现了合理设计手术切口、更好地保护脑功能区、尽量减少手术损伤的目的。特别适合高血压脑出血、脑脓肿穿刺引流的急诊手术定位。  相似文献   
35.
SPECT诊断重型颅脑外伤术后早期脑缺血性改变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袁鹏  方波  刘科  朱政鸣 《重庆医学》2005,34(11):1612-1613
目的探讨头部SPECT在重型颅脑外伤术后早期脑缺血性改变的诊断意义。方法应用头部SPECT和CT分别对60例重型颅脑外伤(GCS评分3~6分,术前均发生脑疝)术后24h、72h常规检查,比较两组病人的结果。结果24hSPECT诊断早期脑缺血性改变阳性率为90%;24hCT诊断率为42%,72h CT诊断率为92%。结果显示术后24h SPECT和CT诊断阳性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头部SPECT诊断重型颅脑外伤术后早期脑缺血性改变较头颅CT早期诊断有明显优越性,特别是24h内尤为显著,对早期治疗因缺血造成的继发性脑损害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6.
方波  袁鹏  朱政鸣  刘科  邹胜伟  黄警锐 《重庆医学》2005,34(11):1605-1607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微创血肿清除治疗的方法及效果。方法采用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清除血肿,治疗高血压脑出血528例。血肿位于壳核360例(外侧型96例,内侧型264例),脑叶出血80例,丘脑出血88例。术前病情分级Ⅰ级56例,Ⅱ级104例,Ⅲ级152例,Ⅳ级176例,Ⅴ级40例。结果ADL1级48例,2级80例,3级156例,4级96例,5级32例,死亡116例(22%)。结论高血压脑出血微创血肿清除治疗具适应证广,安全、有效、快捷、经济、特别适宜急诊急救。  相似文献   
37.
胡曦  陈建江  朱政鸣 《重庆医学》2005,34(11):1627-1628
目的通过了解重型颅脑损伤严重程度,预后与血渗透压的关系,进一步提高对重型颅脑损伤的诊断、治疗水平。方法对83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进行血钠、血糖、血渗透压对比分析,通过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重型颅脑损伤中GCS3~5病例比GCS6~8病例高血钠、高血糖、高渗状态发生概率更高,同时,死亡率增加。结论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病情越严重,高渗状态出现机率越高,并且,一旦并发高钠、高渗、高血糖,患者死亡率明显增高,同时血钠、血糖、血渗透压对颅脑外伤预后判断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38.
重型颅脑伤术后合并多脏器功能失常综合征(MOD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玮  徐小川  朱政鸣 《重庆医学》2005,34(11):1625-1626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合并多脏器功能失常综合征(MODS)的规律性,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合并MODS的抢救成功率。方法分析125例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合并MODS患者的原因及临床特点。结果(1)颅脑损伤程度愈轻、预后愈好;(2)预防、早期诊断治疗以及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NICU)内治疗可以改善预后;(3)MODS累及器官数目与预后关系不密切。结论降低重型颅脑伤合并MODS的发生率、提高重型颅脑伤合并MODS抢救成功率的关键在两个方面:(1)积极控制颅脑伤情(原发病);(2)必须加强MODS预防及早期诊断治疗。  相似文献   
39.
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早期介入栓塞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早期对破裂颅内动脉瘤行栓塞治疗的经验并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4例经早期(发病后3d内)血管内栓塞治疗的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为首发症状的颅内动脉瘤。结果10例动脉瘤栓塞闭塞率100%,3例闭塞>90%,1例在栓塞中动脉瘤再次破裂死亡。1例栓塞术后第3天因严重的脑血管痉挛及肺部感染死亡。CTA(CT血管成像)与DSA(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的符合率几乎达100%。结论由于栓塞治疗的微创特点,使早期栓塞治疗破裂动脉瘤相对于手术夹闭更安全和简便。CTA对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前的诊断性“筛选”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0.
陈建江  胡曦  朱政鸣 《重庆医学》2005,34(11):1644-1645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视觉障碍的分型和处理对策。方法对1993年3月~1999年12月间颅脑损伤后合并视觉功能障碍的82例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1)意识障碍影响视力下降/失明、复视、视野缺损诊断的建立;(2)X线平片对视神经损伤的诊断作用有限,CT阳性率可达观60%以上;(3)29例经手术治疗,有效率83.3%,其余52例均采用药物为主的治疗方法,痊愈率达90%以上。结论(1)视觉功能的障碍发生与颅脑伤的轻重程度不完全一致,意识障碍严重时,易忽略视神经损伤诊断,额颞部和前颅凹陷性骨折常并发视神经损伤;(2)视神经管内段损伤导致视觉障碍多需要手术治疗;(3)复视常见,但多数预后较好;视野缺损在重症颅脑损伤后继发性枕叶损害最多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