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5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75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28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01.
肝动脉内持续灌注治疗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瘤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5-氟尿嘧啶(5-Fu)/甲酰四氢叶酸钙(CF)经肝动脉持续性灌注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临床疗效。方法:62例无外科手术指征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其原发病灶均已作根除术,依据肝动脉内化疗方式不同分为2组:A组32例,采取经皮肝动脉内植入药盒,术后经药盒每个月连续5d持续灌注5-Fu/CF及地塞米松;B组30例,采取每个月1次肝动脉插管大剂量灌注5-Fu/CF。结果:A,B组有效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分别为50.0%和23.3%(P<0.05)。A组1年,2年生率分别为65.6%,39.3%,B组分别为36.7%,11.5%(P<0.05)。A组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65.6%,39.3%,B组分别为36.7%,11.5%(P<0.05)。A组生存质量明显改善,肝,胆,胃十二指肠毒性均较B组低。结论:经药盒肝动脉持续性灌注5-Fu/CF并配合地塞米松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可明显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02.
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狭窄的多层CT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动脉狭窄(hepatic artery stenosis,HAS)约占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的6.2%,临床上以不同程度的转氨酶和胆红素升高为主,轻者症状隐匿,重者可致肝实质梗死、胆道坏死,甚至移植肝衰竭。早期及时纠正肝动脉狭窄有助于术后肝功能恢复、减少胆道并发症、延长生存期。目前,临床诊断主要依赖彩色超声检查,受检查技术及条件的限制,存在较多的漏诊和误诊。多层螺旋CT能够实现高质量的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在此基础上应用CT血管成像(CTA),能为腹部血管病变提供重要且直观的影像学信息,对早期诊断移植术后肝动脉狭窄具有重要价值,目前国内相关文献报道较少。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狭窄导致缺血型胆管损伤的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6月至2008年6月,11例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狭窄导致胆管损伤,接受肝动脉支架成形联合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和(或)经皮经肝胆管引流(PTCD)处理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1例患者成功植入12枚冠脉支架,5例单独采用胆道ERCP引流,3例采用PTCD,3例ERCP疗效欠佳后改用PTCD.随访4个月至4年,6例死于感染,其中5例1年内死亡,3例再次接受移植,2例生存至今.结论 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狭窄导致缺血型胆管损伤总体疗效欠佳.肝动脉支架联合胆道长期引流可延长移植物存活期,为再次肝移植提供机会.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探讨经颈静脉途径血管内溶栓联合足背静脉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可行性与疗效.方法 1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治疗组)采用经颈静脉穿刺后,置管造影并植入滤器,留置导管持续血管内溶栓同时联合足背静脉溶栓;而同期有16例患者(对照组)仅行足背静脉溶栓.结果 治疗组溶栓时间为(6.6±2.3)d,对照组为(8.2 ±1.4)d;所用尿激酶总量治疗组为(552±224)万u,对照组为(700±166)万u.联合溶栓能显著减少溶栓时间与尿激酶用量(P<0.05).治疗组溶栓前后大、小腿周径分别减小(4.6 ±2.1)cm、(4.0±2.1)cm,对照组分别为(3.2±1.7)cm、(2.7±1.5)cm,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完全溶通率为66.7%.对照组完全溶通率为31.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4例患者在血栓完全溶通后从原穿刺处将滤器取出.结论 经颈静脉途径导管内溶栓联合足背静脉溶柃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安全、效果好,完全溶通后可从原穿刺处回收滤器.  相似文献   
105.
经皮不同径路肝动脉内植入药盒导管系统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探讨肝动脉内植入药盒导管系统的最佳径路。材料与方法216例中晚期肝癌,118例采取经皮左锁骨下动脉径路肝动脉内植入PCS,另外98例采取经皮股动脉径路植入PCS。结果LSA组与FA组植入成功率分别为91.5%和88.7%。结论常规采取FA径路肝动脉内植入PCS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探讨肝癌肝外动脉供血规律、插管技术及介入治疗。方法 总结76例肝癌肝外动脉供血特征.76例肝癌动脉栓塞术前常规腹腔动脉,肝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对位于膈顶部肿瘤还作膈动脉造影,发现肝外供血支进一步超选插管,并同时进行肝动脉、肝外动外动脉双动脉内化疗栓塞术。结果 76例肝人血支,由肝动脉闭塞引起侧支供血达21例,其余55例为肝脏本身固有的寄生性供血。肝外供敌国民肝块部位、大小密切相关。Go  相似文献   
107.
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的生命质量评价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目的 评价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的生命质量变化 ,并与手术治疗相比较。方法按照完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 ,将子宫肌瘤患者分为子宫动脉栓塞组和手术治疗组 ,术前和术后 6个月进行生命质量问卷调查 ,分析治疗前后 2组患者生命质量的变化。结果  2 79例症状性子宫肌瘤患者符合标准进入本研究 ,其中栓塞组 1 39例 ,手术组 1 4 0例。 2 1 8例患者 (栓塞组 1 1 8例 ,手术组1 0 0例 )完成术后 6个月的生命质量问卷。栓塞组术后的生命质量各因子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 ,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0 1 ) ,而手术组术后除性生活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外 ,其他因子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0 1 ) ;治疗前后生命质量评分差值两组患者相比较 ,术后性生活、一般健康状况、精力、情感职能和精神健康和健康变化等因子评分差值两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0 1 ) ,栓塞组高于手术组。结论 子宫动脉栓塞比手术治疗更能提高子宫肌瘤患者的术后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08.
CT导向下射频消融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回顾性评价CT导向下射频消融(RFA)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 原发性肝癌患者46例,单个肿瘤直径≤5 cm,总数不超过3个,其中19例患者直接行CT导向下经皮经肝穿刺肝内瘤灶射频消融(RFA组),27例在RFA治疗前1~3周先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 RFA组).结果 TACE RFA组的肿瘤完全毁损率21/27例(77.8%)明显高于单纯RFA组11/19例(57.9%)(P<0.01).TACE RFA组局部复发率为22.2%(6/27),明显低于RFA组的42.1%(8/19)(P<0.01).TACE RFA组和RFA组血清AFP转阴率分别为73.9%和43.8%(P<0.01).术后常见并发症包括发热、疼痛和不同程度肝功能损害,经护肝和对症治疗后多可缓解和恢复.3例患者术后出现肝包膜下出血,经卧床和止血治疗后停止.结论 RFA术前联合TACE治疗可明显提高肿瘤的完全坏死率,获得更为确切的临床疗效,减少术后肿瘤的复发;CT导向下经皮穿刺射频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9.
 【目的】 探讨超顺磁氧化铁纳米颗粒(SPIO)标记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影响以及体外磁共振(MRI)成像的可行性,为移植干细胞活体MRI成像提供实验基础&#65377; 【方法】 采用梯度密度离心法和贴壁法获取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采用25 μg/mL SPIO联合0.75 μg/mL多聚赖氨酸(PLL)标记BMSC,比较标记和未标记MSC细胞活力&#65380;增值&#65380;细胞周期&#65380;凋亡和成骨&#65380;成脂多向分化能力;应用1.5T MR对不同数量级细胞分别进行T1WI&#65380; T2WI和T2*WI序列扫描&#65377; 【结果】 普鲁士兰染色显示SPIO(25 μg Fe/mL, 48 h)对细胞的标记率接近100%,细胞活力&#65380;增殖&#65380;周期和凋亡检测,均显示SPIO标记细胞与未标记细胞间无统计学差异(P > 0.05);成骨&#65380;成脂诱导显示,BMSC和标记BMSC均具备成骨&#65380;成脂分化能力;对不同数量级的SPIO标记BMSC行MR扫描,T1WI&#65380; T2WI和T2*WI能检测到的最小数量级细胞分别为2 × 104, 1 × 104, 0.5 × 104, 呈低信号&#65377; 【结论】 25 μg/mL SPIO联合0.75 μg/mL PLL能有效标记BMSC,不影响BMSC的活力&#65380;增值&#65380;细胞周期&#65380;凋亡和多向分化能力,1.5T MR示踪标记细胞可行,与T1WI和T2WI序列相比,T2*WI最敏感&#65377;  相似文献   
110.
[目的]研究全骨髓接种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的方法,及获取的MSCs的生物学特性.[方法]用全骨髓接种和贴壁培养法获取、纯化、扩增Sprague Dawley(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倒置相差显微镜动态观察培养细胞的生长、形态、排列变化.取第3代MSCs,用台盼蓝拒染法检测细胞的活力,Hoechst 33258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并绘制生长曲线图,用成骨和成脂诱导分化实验检测MSCs的多向分化能力.[结果]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贴壁生长特性,通过换液、传代的方法可去除悬浮细胞和纯化细胞,传代细胞生长快于原代细胞.MSCs呈长梭形或多角形,胞体上有不规则突起.排列成漩涡状或鱼群状.全骨髓接种培养法获取的MSCs高表达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型(CD29、CD44),造血细胞标记(CD45、CD11b)表达率低,细胞活力好、凋亡率低,具有较强的增殖能力及成骨、成脂分化能力.[结论]全骨髓接种加贴壁法培养MSCs方法简便易行,能获取较高纯度的生长增殖状态良好,且具备多向分化能力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