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3篇
基础医学   17篇
临床医学   24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40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51.
早期削痂复合皮混合移植治疗颜面部深度烧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颜面部深度烧伤创面早期削痂复合皮混合移植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对19例颜面部深度烧伤患者在伤后1d内行削痂术,同时一期混合移植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和大张自体刃厚皮片。术后10~12d打开敷料.观察植皮效果,随访3月~24月。【结果】本组患者复合皮移植成活率90%,少部分移植的表皮出现水疱,经水胶体敷料覆盖3~5d后即可愈合。随访移植后面部皮肤外观丰满,弹性好,表情丰富,远期效果满意。【结论】面部深度烧伤创面早期削痂复合皮混合移植可以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52.
[目的]实时监测和回顾性分析烧伤病房感染细菌的菌种和药物敏感率,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应用VITEK-AMS系统对2002-2005年我院烧伤病区患者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年来检出428株菌,铜绿假单胞菌居首位,检出率为18%;金黄色葡萄球菌次之,检出率为17%;其后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杆菌、粪肠球菌、肺炎克雷白杆菌、奇异变形杆菌、不动杆菌及阴沟肠杆菌等.抗生素对铜绿假单胞菌敏感率超过50%者有13种.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仍具有极强的耐药性,万古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为100%敏感.我们还分别对4年中每年烧伤病区的病原菌和药物耐药率进行统计比较,分析其变化趋势.[结论]长期监测烧伤病区致病菌种及药物敏感性的变化以指导临床合理选择应用抗生素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53.
目的:观察Ⅰ,Ⅲ型前胶原核酶对裸鼠增生性瘢痕的作用效果。方法:实验于2004-02/06在中山大学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电子显微镜室及第一附属医院外科实验室进行。①建立裸鼠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80只)。②将裸鼠随机分为实验组Ⅰ型组20只,注射Ⅰ型前胶原核酶;Ⅲ型组20只,注射Ⅲ型前胶原核酶;Ⅰ型+Ⅲ型组20只,注射Ⅰ型及Ⅲ型前胶原核酶;各组又分为2.5μg/100μL及5.0μg/100μL两个剂量组,每个剂量组各10只裸鼠。对照组:生理盐水组10只,注射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10只。于建立模型的第4周开始,实验组与生理盐水组每天用微量注射器行瘢痕内多位点注射1次,共7d;第6周取材。③应用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偏振光法,结合图像分析技术,观察分析各组胶原含量及分布的改变。④电子显微镜观察各组实验前后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①各实验组瘢痕体积均缩小;Ⅰ型组、Ⅰ型+Ⅲ型组实验后与实验前比较体积明显缩小[Ⅰ型组2.5μg/100μL:(25.6±1.2),(28.3±2.1)mm3,5.0μg/100μL:(27.9±3.0),(30.4±1.7)mm3;Ⅰ型+Ⅲ型组2.5μg/100μL:(24.8±1.6),(29.5±3.3)mm3,5.0μg/100μL:(24.6±1.7),(27.8±1.8)mm3,t=1.981~2.025,P<0.05]。②Ⅰ型组、Ⅰ型+Ⅲ型组与对照组相比Ⅰ型胶原纤维分布明显减少。③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具有典型的增生性瘢痕的特点,各实验组瘢痕形态改变不明显。④实验组及对照组的超微结构改变无明显差异。结论:Ⅰ和Ⅲ型前胶原核酶均可有效地减少裸鼠增生性瘢痕中胶原的含量。  相似文献   
54.
目的:为了减少重烧伤儿童供皮区渗血、渗液,防止感染,促其愈合,使同一部位可短时间内反复多次取皮。方法:分别用α-氰基丙烯酸正辛酯喷雾式医用止血粘胶(PW胶)和常规抗生素湿纱敷盖,对28例56个供皮区进行临床观察并和光学湿微镜,电子显微镜对照研究。结果:PW胶有明显优于抗生素湿纱的止血、止渗、抗感染和促进供皮愈合的效果,还有减少疤痕增生的作用。结论:PW胶喷敷是一种处理重烧伤儿童供皮区的好方法。其作  相似文献   
55.
朱斌  朱家源  张涛  唐冰  李新强  陈东  张伟  李爽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8):85-87,F0003
目的:在细胞及动物体内证实前期已合成,并证实其活性的、针对Ⅰ型和Ⅲ型前胶原基因的核酶的有效性。 方法:实验于2004—01/08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烧伤科、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外科实验室、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创伤研究所、中山大学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选取80只SPF级4~6周龄裸鼠。体质量15-25g。随机分为注射Ⅰ型前胶原核酶A组、注射Ⅰ型前胶原核酶B组、注射Ⅲ型前胶原核酶C组、注射Ⅲ型前胶原核酶D组、注射Ⅲ型前胶原核酶E组、注射Ⅲ型前胶原核酶F组、对照组G组和空白对照组H组,每组10只。注射Ⅰ型及Ⅲ型前胶原核酶A—F组,7d。对照组G组注射生理盐水7d。应用苦味酸一天狼猩红染色偏振光法,观察分析各组胶原相对含量及分布的改变。同期选取增生性瘢痕来自烧伤愈后、瘢痕增生半年之患者手术切除标本。分为甲、乙、丙、丁、戊、己六种浓度组及空白对照组庚组。脂质体包裹核酶转染实验组培养细胞,测定培养上清羟脯氨酸含量、反转录多聚链反应法测量细胞内Ⅰ型和Ⅲ型胶原mRNA含量。 结果:①细胞上清羟脯氨酸含量:甲-已组明显低于庚组(2.33&;#177;0.04。2.32&;#177;0.04,2.42&;#177;0.04,2.41&;#177;0.05。2.20&;#177;0.03。2.12&;#177;0.04。2.85&;#177;0.07)μg/L。P〈0.01。②Ⅰ型胶原mRNA表达甲-已组明显低于庚组:(0.796&;#177;0.034。0.834&;#177;0.017。0.860&;#177;0.026,0.838&;#177;0.023。0.842&;#177;0.031。0.858&;#177;0.037.0.940&;#177;0.037)μg/L,P〈0.05。③Ⅲ型胶原蛋白mRNA表达:甲-已组明显低于庚组:(1.496&;#177;0.039,1.668&;#177;0.052。1.154&;#177;0.093。1.078&;#177;0.093。1.270&;#177;0.060,1.182&;#177;0.111,2.001&;#177;0.099)μg/L。④应用核酶前后瘢痕体积变化:A组、G组、H组实验前明显高于实验后[(28.31&;#177;2.10,25.60&;#177;1.20)(33.65&;#177;1.76。32.71&;#177;3.92)(29.53&;#177;2.50。28.80&;#177;2.71)mm^3]。 结论:所合成及扩增、转染的核酶可抑制人瘢痕成纤维细胞合成胶原,并能有效减少人增生性瘢痕裸鼠动物模型中瘢痕的胶原含量。  相似文献   
56.
目的:比较Ⅰ型与Ⅲ型前胶原核酶治疗裸鼠增生性瘢痕后成纤维细胞超微结构及胶原形态的改变。方法:(1)建立裸鼠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60只)。(2)将裸鼠随机分为:实验组(A组,20只,注射Ⅰ型前胶原核酶;B组,20只,注射Ⅲ型前胶原核酶;各组又分为2.5μg/100μL及5.0μg/100μL两个剂量组,每个剂量组各10只裸鼠,每天用微量注射器行瘢痕内多位点注射一次,共7d。)及对照组(C组,10只,注射生理盐水,共7d;D组,10只,空白对照组)。(3)应用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偏振光法,结合图像分析技术,观察分析各组胶原含量及分布的改变。(4)电子显微镜观察各组实验前后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A、B组实验后瘢痕体积缩小,A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胶原含量均减少(P<0.05);但以分布情况而言,Ⅰ型胶原减少较Ⅲ型胶原明显;两组超微结构改变无明显差异;C组和D组无明显变化。结论:Ⅰ、Ⅲ型前胶原核酶治疗裸鼠增生性瘢痕后,两者均使相应的胶原排列分布及含量减少,形态改变明显,但Ⅰ型减少较Ⅲ型明显;而两者超微结构改变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7.
目的:观察Ⅰ,Ⅲ型前胶原核酶对裸鼠增生性瘢痕的作用效果。 方法:实验于2004-02/06在中山大学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电子显微镜室及第一附属医院外科实验室进行。①建立裸鼠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80只)。②将裸鼠随机分为实验组Ⅰ型组20只,注射Ⅰ型前胶原核酶;Ⅲ型组20只.注射Ⅲ型前胶原核酶;Ⅰ型+Ⅲ型组20只,注射Ⅰ型及Ⅲ型前胶原核酶;各组又分为2.5μg/100μL及5.0μg/100μL两个剂量组,每个剂量组各10只裸鼠。对照组:生理盐水组10只,注射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10只。于建立模型的第4周开始,实验组与生理盐水组每天用微量注射器行瘢痕内多位点注射1次,共7d;第6周取材。③应用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偏振光法,结合图像分析技术,观察分析各组胶原含量及分布的改变。④电子显微镜观察各组实验前后超微结构的改变。 结果:①各实验组瘢痕体积均缩小;Ⅰ型组、Ⅰ型+Ⅲ型组实验后与实验前比较体积明显缩小[Ⅰ型组2.5μg/100μL(25.6&;#177;1.2),(28.3&;#177;2.1)mm^3,5.0μg/100μL:(27.9&;#177;3.0),(30.4&;#177;1.7)mm3;Ⅰ型+Ⅲ型组2.5μg/100μL;(24.8&;#177;1.6).(29.5&;#177;3.3)mm^3,5.0μg/100μL:(24.6&;#177;1.7),(27.8&;#177;1.8)mm^3,t=1.981-2.025,〈0.051。②Ⅰ型组、Ⅰ型+Ⅲ型组与对照组相比Ⅰ型胶原纤维分布明显减少。③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具有典型的增生性瘢痕的特点,各实验组瘢痕形态改变不明显。④实验组及对照组的超微结构改变无明显差异。 结论:Ⅰ和Ⅲ型前胶原核酶均可有效地减少裸鼠增生性瘢痕中胶原的含量。  相似文献   
58.
目的 胶原蛋白是构成细胞外基质的主要组分之一,它的过量沉积是创伤后增殖性瘢痕形成的原因之一,本实验的目的就是要克隆出疤痕中α1(Ⅰ)型及(Ⅲ)型前胶原基因片段并进行鉴定。方法 本研究根据α1(Ⅰ)型及(Ⅲ)型前胶原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分别设计3条引物,从瘢痕组织中经RT-PCR分别扩增Ⅰ及Ⅲ型前胶原基因的第2外显子(Exon2)区域的基因片段(ⅠF2,ⅢF2),克隆到T载体(pGEM-Tvector)  相似文献   
59.
人体增生性疤痕移植于裸鼠动物模型的建立及稳定性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将增生性疤痕组织块以不同的方法移植于裸鼠,建立一稳定的疤痕动物模型,为研究增生性疤痕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将3 mm ×3 mm 增生性疤痕组织块分别移植于裸鼠皮下和体表创面,定期进行大体观察,组织学观察及胶原定量测定。结果:增生性疤痕组织块移植于裸鼠皮下后,移植物可成活80~90 d,无排斥反应,并保留原增生性疤痕特性;移植物体积随着移植时间而逐渐增加。结论:增生性疤痕组织块移植于裸鼠皮下建立的增生性疤痕动物模型是一成功、稳定的动物模型,为疤痕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基础。应用该动物模型时,作者建议把移植后3~10 周的动物作为增生性疤痕的标准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60.
目的构建一套适用于烧伤患者面颈部创面和瘢痕的针对性精准评估系统。方法采用文献分析和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遵循条目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2020年6—8月, 以面颈部整形美学标准为基础, 患者烧伤后面颈部创面与瘢痕评估为中心, 初步形成烧伤患者面颈部创面与瘢痕地形图评估系统。于2020年9月对38名相关领域专家行预函询, 并根据专家意见修改问卷。2020年12月—2021年3月, 运用德尔菲法对符合入选标准的35名来自广州、深圳、上海、北京等地相关领域专家开展函询, 筛选并确立条目。计算函询问卷有效回收率, 判断专家积极程度;计算所有条目的权威系数均值, 判断专家权威程度;计算所有三级条目的重要性专家评分均值、变异系数均值和满分率均值, 判断专家意见集中程度;计算所有三级条目的重要性、敏感性和可操作性专家评分变异系数均值、肯德尔和谐系数, 判断专家意见协调程度。对函询中所有三级条目的重要性、敏感性和可操作性专家评分的肯德尔和谐系数行χ2检验。结果经德尔菲法函询的35名专家以男性居多, 年龄为(48±10)岁, 工作年限8~38年, 副高及以上职称者为主, 均为本科及以上学历, 烧伤科专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