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27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6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41.
周仲瑛教授,家世业医,幼承庭训,医术精湛.其"瘀热论"思想对临床各科急难病症的辨治皆具指导意义.现就周老"瘀热致消"思想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42.
目的:了解江苏地区不同地区及年龄层人群健身气功习练情况及对健身气功的认知程度。方法:运用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在2007年6月至2008年6月期间,对江苏地区不同年龄层人群健身气功习练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在江苏地区健身气功锻炼的人员中,2/3为40~70岁的已婚汉族女性;练习的主要动机是强身健体、治疗疾病;绝大多数人选择早晨在公园或广场进行团体习练1~2小时左右,六字诀是健身气功四种功法中习练人群最多的,主要是因其简便易学、方便练习、收效快速。结论:研究结果反映目前我国健身气功推广年龄层、民族跨度较窄,习练者整体文化层次不高,难度较大的功法不易掌握和学习,较为简单的功法掌握不够准确、全面。推广方式较为单一,投入力度较小。健身气功的科学验证与治疗疾病作用科普宣传力度不足。  相似文献   
43.
王锦  包能  朱垚 《光明中医》2016,(19):2796-2798
鼻黏膜给药具有透过血脑屏障的特点,可用于脑部靶向给药,生物利用率高,适用于胃肠道难以吸收的水溶性大的药物,对于外感高热有很好的治疗效果。研究根据近年来相关文献资料,从历史沿革、中西医基础、已有研究进展和优缺点等方面,对鼻黏膜给药治疗外感高热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整理分析与展望,认为随着科技发展、人们对血脑屏障认识的加深以及药物制剂技术的改善,鼻黏膜给药将有可能替代静脉注射等传统给药方式,成为一个较为理想的全身给药途径。  相似文献   
44.
范媛  朱垚  朱佳 《吉林中医药》2013,(11):1173-1174
麻黄自古以来临床广泛应用,主要治疗外感咳喘、水肿、痹证、黄疸、遗尿等多种疾病.在肺系疾病治疗中,被誉为“肺经专药”“咳喘圣药”,尤为多用.朱佳教授临证30余年,精心佐使,运用麻黄得心应手,且疗效显著.现通过分析朱佳教授临床病案4则,初步探讨导师临证运用麻黄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45.
目的 以名中医治疗甲状腺结节的临床病案为研究对象,探索运用不完备信息系统下混合增量式约简发现诊疗规律,为传承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精准化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及其团队的临床甲状腺结节诊疗医案,构建混合增量式信息系统,以适应数据集不断变化的临床医案要求,研究混合增量式学习,提出对象增加时的增量式区分矩阵的属性约简算法,分析核心药物、治法、病机和证型。结果 核心病位以肝为主,多涉及脾、肾、痰、瘀、郁、火、虚为其主要病理因素。证型分分为气郁型、痰湿型、湿热型、血瘀型、及阳虚型。结论 在临床医案数据上运用增量式信息系统,构建基于增量式区分矩阵,可有效的提取核心方、核心药,探索“法-方-药”之间的联系,为传承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指导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6.
李祎辰  朱垚  陆明 《河南中医》2020,40(7):1008-1010
鬼穴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医家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后世医家的鬼门十三针大多是从孙思邈十三针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孙思邈十三鬼穴中,鬼市(承浆)、鬼藏(会阴)两穴位于任脉之上,鬼宫(人中)、鬼枕(风府)和鬼堂(上星)三穴位于督脉之上,任脉为"阴脉之海",督脉为"阳脉之海",而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节人身的阴阳平衡,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效果。其次,督脉三穴都位于头部,刺激此三穴对于调节全身阳气的流动起着较大的作用。鬼心(大陵)、鬼窟(劳宫)位于心包经,可镇心神、开心胸之痰结。鬼信(少商)、鬼垒(隐白)、鬼床(颊车)、鬼腿(曲池)是脾经、肺经及其表里之经上的穴位,可治疗癫症。鬼路(申脉)为足太阳膀胱经穴,主治痉挛痫眩、角弓反张等。十三鬼穴中的经外奇穴主要就是鬼封(海泉),刺激海泉穴可以安定心神,缓解癫症。鬼穴主要治疗的急症有昏迷、癫狂。医生在运用鬼门十三针治疗时,辅以心理辅导帮助治疗。现代对鬼门十三针的研究多为单个鬼穴的研究,对鬼穴的组穴研究较少,临床治疗时应多用组穴。  相似文献   
47.
宗霞  黄苗  朱垚 《光明中医》2012,27(5):847-848
补阳还五汤方中重用黄芪,但用实际临床用量应为多少克?多少克起用?最大剂量为多少克?有效的剂量比例应为多少?历代医家观点不一,现结合临床文献报道,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48.
从治学、临床、教学、医德等方面探讨国医大师周仲瑛先生的行医治学之路.  相似文献   
49.
续前文主要从审证求机论、知常达变论、药随证转论、风火同气论、出血热"三毒论"、病毒感染性高热"到气就可气营两清"论、厥脱理气活血论、疑难杂病十纲辨治论等方面对当代著名中医学家用仲瑛教授的学术思想进行了阐述.突出中医病机理论的创新,并强调与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为周仲瑛教授一生学术成就的结晶.  相似文献   
50.
中医学认为,津阻生痰,血滞生瘀,痰瘀本是两种不同的病理产物,治疗措施迥然不同。但临床实践所见,痰与瘀在许多疾病又常互结相兼为患,常须痰瘀同治方能奏效。特别是在某些疾病久治不效、缠绵难愈时,活血、化痰并用多可取得较好的疗效。所以,深入研究痰瘀之间的关系,掌握痰瘀同治的临床运用原则,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