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背景:在前期研究中,我们已成功用SPIO标记成人神经干细胞(NSCs),移植到开放性脑外伤患者脑内,并用MRI观察到其在脑内的迁徙和分布,实现了无创性观察移植NSCs在体内的分布。但是这一方法无法评估移植NSCs是否参与大脑功能活动。在本实验中,我们利用锰增强磁共振(ME-MRI)技术在体观察移植NSCs在动物脑损伤区的功能活动。
方法:40只脑损伤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每组10只大鼠。第1组大鼠脑损伤后不行NSCs移植,然后行ME-MRI扫描。静脉输注MnCl2.4H2O,甘露醇开放一侧血脑屏障,电刺激其对侧前肢,采用3D-SPGR序列ME-MRI扫描。第2组大鼠脑损伤一周后行SPIO标记NSCs立体定向移植,两周后行ME-MRI扫描,方法同前。第3组大鼠脑损伤一周后行SPIO标记NSCs立体定向移植,两周后行ME-MRI扫描,方法同前,但在电刺激阶段静脉注射钙通道阻滞剂地尔硫卓。第4组脑损伤大鼠局部注射PBS,然后行ME-MRI扫描,方法同前。
结果:第2组脑损伤大鼠ME-MRI扫描后发现相应的皮层有高信号,表明局部存在神经细胞电活动,并为ME-MRI所反映。第3组脑损伤大鼠加入地尔硫卓后其相应位置的高信号消失,表明这一电活动是钙通道依赖性的。而第1组和第4组脑损伤大鼠脑损伤区无高信号出现。
结论:我们利用ME-MRI可初步检测到移植NSCs在大脑局部的电活动,为今后进一步研究NSCs在宿主脑内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2.
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暂时性脑缺血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暂时性脑缺血的价值。方法:从孕14 d SD胎鼠海马组织中分离培养出神经干细胞,将BrdU标记的神经干细胞经立体定向移植到SD大鼠暂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模型(tMCAO)纹状体缺血半暗区。移植后2~12周以神经损害严重程度评分(NSS)评价各组动物神经功能状况。移植后12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移植后神经干细胞的分化、迁徙和整合情况。结果:分离和纯化出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呈nestin阳性,并具有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潜能。移植后的神经干细胞在宿主脑内迁徙,部分分化并表达神经元特异性标记Neurofilament。移植后8周起,神经干细胞移植组大鼠NSS评分明显低于其他2组。结论:神经干细胞移植能改善缺血后大鼠的神经功能状况。 相似文献
33.
将大鼠胚胎神经前体细胞移植到暂时性大脑中动脉梗塞(tMCAO)模型大鼠的缺血半暗区,观察神经前体细胞在缺血区的迁徙、分化情况。评价神经前体细胞移植对缓解缺血后神经功能损害的作用。1 材料与方法 从孕14d SD大鼠胚胎海马组织中分离和纯化神经前体细胞。建立大鼠tMCAO模型并随机分成①对照组、②PBS移植组、 相似文献
34.
转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神经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脑缺血损伤的修复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转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神经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脑缺血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 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梗塞(tMCAO)模型,将tMCAO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注射磷酸盐缓冲液(PBS液)的PBS液对照组、接受神经干细胞(NSCs)移植的NSCs组、接受转染VEGF基因的NSCs移植的NSCs-VEGF组,采用立体定向法将相应移植物注射到tMCAO模型的右侧纹状体缺血半暗区。各组移植后2、4、6、8、10、12周进行神经功能损害程度(NSS)评分;移植后7d,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NSCs-VEGF组移植细胞的VEGF基因表达情况;12周时,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追踪NSCs-VEGF组移植细胞向神经元方向分化情况,并同时行各组移植区周围血管内皮细胞半定量计数。结果 移植后2~12周,NSCs-VEG组的NSS评分均低于其它3组,第12周时的NSS评分与其它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移植后7d,NSCs-VEGF组的移植细胞从移植点向周围迁徙,部分表达VEGF基因;移植后12周,NSCs-VEGF组部分移植细胞分化成神经元,其移植区血管内皮细胞数显著高于其它3组(P〈0.05)。结论 转染VEGF基因的神经干细胞移植对脑缺血所致的损伤具有一定的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不同冻存液对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C)冻存复苏后的存活率及诱导分化的影响,筛选出简单有效的冻存与复苏方法。方法:人iPSC培养至第3代后分组冻存:①含有不同配比胎牛血清(FBS)的细胞冻存液分组:A组[80%培养基(DMEM/F12)+10%FBS+10%二甲亚砜(DMSO)];B组(70%DMEM/F12+20%FBS+10%DMSO);C组(40%DMEM/F12+50%FBS+10%DMSO);D组(90%FBS+10%DMSO)。②含有不同配比DMSO的细胞冻存液分组:E组(45%DMEM/F12+50%FBS+5%DMSO);F组(40%DMEM/F12+50%FBS+10%DMSO);G组(35%DMEM/F12+50%FBS+15%DMSO);H组(30%DMEM/F12+50%FBS+20%DMSO)。以相同方法冻存并复苏人iPSC,观察比较不同组细胞在复苏14 d后重新形成典型干细胞集落的数量,并在相同诱导分化体系下,记录复苏人iPSC向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分化的效率。结果:C和F组细胞复苏后形成典型干细胞集落的数量多于其他组(P<0.05),A和B组细胞复苏后分化为神经元的效率略高于其他实验组。结论:以40%DMEM/F12+50%FBS+10%DMSO配比组合成的细胞冻存液作为人iPSC的冻存保护剂,可使人iPSC的冻存复苏效率最优并保持较好的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36.
目的以往的研究多集中于胚胎干细胞(ESCs)经外部因素的诱导而转化为神经元,本研究拟探讨一种新的诱导ESCs定向分化方法——快速聚集无血清悬浮培养法(SFEBq)。方法 BALB/c小鼠囊胚内细胞团(ICM)消化成单个细胞,培养传代并鉴定后,应用改进的SFEBq诱导小鼠胚胎干细胞(mESCs)向神经细胞选择分化,并应用免疫荧光染色和流式细胞仪检测Bf1+和Emx1+神经前体细胞的比例,RT-PCR检测不同分化阶段的细胞标志基因表达。结果①分离培养得到的mESCs生长状态良好;②SFEBq使mESCs自主发生神经细胞,无需外部诱因,细胞种植量为3 000个/孔时,细胞Bf1+和Emx1+相对表达量最高;③mESCs按照一个先神经元-后胶质细胞的顺序有效分化,与体内胚胎神经组织发育先后顺序一致,且诱导的神经前体细胞可分化为皮质椎体神经元。结论建立了一种改良的高效ESCs诱导转化的神经元的SFEBq。 相似文献
37.
大网膜脊髓移植治疗急性脊髓损伤的神经生化和运动功能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带蒂大网膜移植于兔损伤的脊髓,观察脊髓组织中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含量的改变,并观察脊髓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实验显示大网膜脊髓移植可以早期吸收脊髓损伤后异常升高的五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大网膜移植组动物运动功能恢复显著优于损伤组。作者认为大网膜的吸收功能在治疗急性脊髓损伤中可能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38.
本院于2004年5月21日急诊被治匕首刺入致深度开放性颅脑损伤一例,由于患者受攻击时暴力极大,刀刃没入颅内达7.5cm.临床罕见.故报道如下,以供探讨. 相似文献
39.
纳米磁化标记神经干细胞的MRI大鼠活体示踪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用MRI活体示踪移植磁化标记神经干细胞在创伤性脑损伤模型大鼠脑内迁移和分布的可行性。方法:建立大鼠脑部左侧半球脑损伤模型。2周后将磁化标记胚胎神经干细胞立体定向移植入大鼠脑部右侧半球。在移植后1、3d及1、2周分别行大鼠头部MRI。结果:移植后行头颅MRI可见移植部位FSET2 WI和GRET2 序列呈环形低信号。实验组大鼠头颅MRI脑内有一低信号线,指向对侧脑挫伤部位。结论:用MRI活体示踪移植磁化标记神经干细胞在TBI模型大鼠脑内迁移和分布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0.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与目的: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centralnervoussystemhemangioblastoma,CNSHB)的治疗较难,至今病因不明。本研究应用蛋白质组学方法分析HB与正常脑组织的蛋白质表达谱的差异,分离鉴定与HB发病的蛋白质,为研究HB的组织学起源与发病机制提供依据。方法:收集5例血管母细胞瘤与5例正常脑组织标本。提取标本的总蛋白质。通过双向凝胶电泳(2-DE)分离蛋白,确定血管母细胞瘤与正常脑组织的差异表达蛋白质点。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鉴定并对鉴定蛋白质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通过双向凝胶电泳,建立了约含600个蛋白质点的血管母细胞瘤及正常脑组织的高分辨率蛋白质表达图谱。两者相比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应用ImageMaster2D图像分析软件共发现115个差异蛋白质点。经MALDI-TOF-MS分析后成功鉴定了87个蛋白质点共计47种蛋白质。其中HB组较正常对照组表达上调46个蛋白质点,下调41个蛋白质点。鉴定蛋白质的功能涉及转运、蛋白质折叠与代谢、三羧酸循环、细胞分化、干细胞相关蛋白质等数个方面。对鉴定所得蛋白质Vimentin、14-3-3蛋白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可重复本研究的结果。结论: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可能是一种起源于间叶脑组织的肿瘤。其发生是一个多因子参与、多步骤的复杂过程。多种蛋白质如Vimentin及14-3-3蛋白参与了血管母细胞瘤的发病并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