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3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24篇
内科学   13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0篇
综合类   37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49 毫秒
71.
T淋巴细胞亚群在肾移植受者术后感染中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在人类同种异体肾移植受者术后感染的动态变化.探讨其与感染类型及愈后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16例肾移植受者术后并发感染时外周血中CD3^+、CD4^+、CD8^+细胞.并根据CD4^+细胞计数及CD4^+/CD8^+比值,分析其与感染类型和愈后的关系。结果:(1)机会感染者外周血CD4^+细胞计数明显低于普通感染组和术前(P〈0.05),CD4^+/CD8^+比值亦显著降低(P〈0.05)。而普通感染者CD4^+细胞计数和CD4^+/CD8^+比例多在正常范围,且与术前相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2)CD4^+细胞计数和(或)CD4^+/CD8^+比值明显降低者,往往预后较差。结论:根据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特别是CD4^+细胞计数及CD4^+/CD8^+比值,可以初步判断肾移植受者感染类型及预后,并可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72.
背景:临床实践中发现活体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并不少见,耐激素导致的排斥反应屡有发生,且临床表现不典型,易漏诊、误诊,严重者导致移植失败,影响人/肾长期存活率。 目的:探讨活体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临床特点及转归。 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比较2005-02/2008-09活体肾移植192例和尸体肾移植168例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表现、并发症及治疗转归,对活体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特点进行分析。 结果与结论:活体肾移植和尸体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及耐激素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8%,46.2%和22.8%,57.8%,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活体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时发热,移植肾区疼痛、血尿、尿少等症状及感染、肾周血肿等并发症少于尸体肾移植。活体肾移植19例急性排斥反应经强化治疗全部逆转,而尸体肾移植38例急性排斥反应,35例逆转,2例破裂切除,1例肾静脉血栓形成。临床分析提示,活体肾移植较尸体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低,耐激素急性排斥反应少,临床表现轻,易逆转,预后好,同时活体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临床表现不典型,耐激素排斥率较高,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应密切观察肾功能变化,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73.
肾移植术后带状疱疹的诊治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肾移植术后出现带状疱疹常常是因为术后长期、大量服用免疫抑制剂造成患者机体抵抗力下降,诱发潜伏在体内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复活或重新感染由脊髓后根神经节侵入引起,在临床出现皮疹之前常常难以确诊而延误治疗。为提高带状疱疹的诊治率,我们对38例肾移植术后并发带状疱疹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4.
目的提高对肾上腺髓质增生症(AMH)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总结分析 1998年 5月~2002年 5月我院收治的 8例 AMH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8例患者 CT检查肾上腺均发现异常,术前诊断 AMH 4例,嗜铬细胞瘤 4例。8例均行单侧肾上腺全切除,7例痊愈,1例因对侧有增生,术后1月复发。结论AMH的诊断需与嗜铬细胞瘤鉴别,尤其是定位检查发现有结节时,确诊靠术中探查和病理检查;经腹手术是AMH治疗的主要方法,术中应注意探查双侧肾上腺。  相似文献   
75.
患者,男性,68岁,6年前因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在我院接受肾移植,手术顺利,术后免疫抑制方案采用环孢素A+霉酚酸酯+泼尼松,并同时服用α、β受体阻滞剂和ACEI,血压控制良好.  相似文献   
76.
77.
EfectsofremovingcirculatorytumornecrosisfactorbyimmunoadsorptiononexperimentalendotoxinshockanimalsZhangXun张训,HouFanfan侯凡凡,Li...  相似文献   
78.
尿道下裂修复术后尿转流方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尿道下裂修复术中理想的尿道及新尿道分泌物引流术式。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 5 3 4例尿道下裂修复术中随机采用三种不同尿道引流方法 (三管法 ,何氏法 ,传统法 )进行比较。结果 三管法组 :膀胱痉挛 5 0 % ,切口感染 3 3 % ,尿瘘 1 7% ;何氏法组 :膀胱痉挛 2 0 8% ,切口感染 15 0 % ,尿瘘 6 9% ;传统法组 :膀胱痉挛 3 6 8% ,切口感染 43 2 % ,尿瘘 3 3 7%。三管法组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 (P <0 0 1)。结论 三管法引流彻底 ,效果确切 ,进一步提高了尿道下裂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79.
鼻胃镜检查1400例临床评估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对行鼻胃镜检查的1400例结果及术中生命体征监测情况进行分析,以评估鼻胃镜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0.
背景:钙调神经蛋白抑制剂是实体器官移植后抗排斥治疗中最重要的一线药物之一,主要通过包括CYP3A5在内的CYP3A亚家族进行代谢。但关于CYP3A5基因多态性与钙调神经蛋白抑制剂慢性肾毒性的相关研究国内外鲜有报道。 目的:观察CYP3A5基因多态性与中国人群中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慢性肾毒性发生的关系。 方法:分别收集200例肾移植后出现慢性肾毒性的中国人种患者设为肾毒组;200例肾移植至少12个月后没有出现慢性肾毒性的中国人种患者设为对照组,取两组血样和临床数据。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分别检测两组的CYP3A5突变位点基因型。通过统计学分析CYP3A5的基因多态性与钙调神经蛋白抑制剂慢性肾毒性之间的关系。 结果与结论:慢性肾毒组中CYP3A5基因型*1/*1+*1/*3(显示CYP3A5活性)和*3/*3(不显示CYP3A5活性)分别占39.5%(79/200)和60.5%(121/200);对照组中CYP3A5基因型*1/*1+*1/*3(显示CYP3A5活性)和*3/*3(不显示CYP3A5活性)分别占28.5%(57/200)和71.5%(143/200)。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9.000,P < 0.05,OR=1.638,95%CI=1.078-2.488)。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CYP3A5*1/*1和CYP3A5*1/*3是显著的引起CNI慢性肾毒性的危险因素(P < 0.05,OR=1.638,95%CI=1.078~2.488)。提示,CYP3A5的基因多态性可能增加肾移植患者慢性肾毒性的遗传易感性;参与钙调神经蛋白抑制剂慢性肾毒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