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7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5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28篇
预防医学   26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15篇
肿瘤学   1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1.
目的探求多模式超前镇痛在骨关节手术镇痛中的临床疗效,为关节手术镇痛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112例关节置换的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C组术后实施常规的镇痛。A、B两组采用多模式超前镇痛方案,B组患者在C组的基础上术前1~2 h口服塞来昔布400 mg,A组在B组的基础上术前24 h口服塞来昔布400 mg。采用VAS视觉评分法对比术后的效果。结果术后48 h内各个时间点A、B两组镇痛效果均优于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42%(7/38),B组21.62%(8/37),C组43.24%(16/37),A、B两组不良反应率均少于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模式超前镇痛能明显减轻关节置换手术患者术后疼痛,且不良反应发生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舒芬太尼和罗哌卡因在腰硬联合阻滞分娩镇痛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初产妇50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25例。两组分别在蛛网膜下腔注射舒芬太尼5μg和罗哌卡因3mg,待产妇VAS≥3分时启用自控PCA泵维持镇痛。并对两组的不同时间点进行VAS评分,记录镇痛维持时间、不良反应及运动阻滞情况等指标。结果A组镇痛起效时间、镇痛效果、镇痛维持时间均明显优于B组(P<0.05或0.01),并且对产程、新生儿Apgar评分的影响较小。结论舒芬太尼行腰硬联合阻滞分娩镇痛能提供良好的镇痛效果,具有起效快、镇痛强、持续时间长、副作用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STM图像的分形维数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STM的图像数据,计算材料微观表面线维数和面维数的计算方法,并用该方法对不同分辨率的两种不同材料进行了处理、分析,发现材料表面分形维数可能与其晶体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14.
朱云峰 《中国保健营养》2012,(14):2511-2512
目的对比腰硬膜外联合麻醉(CSEA)与持续硬膜外麻醉(CEA)在二次剖宫产术中的效果,为二次剖宫产术选取最适合的麻醉方式。方法将自2009年7月至2011年6月在我院择期实施二次剖宫产术的140例孕妇按照随机分配的方法分为实验组(CSEA组)与对照组(CEA组);实验组(CSEA组)行腰硬膜外联合麻醉(CSEA),对照组(CEA组)行持续硬膜外麻醉(CEA);观察两组患者麻醉效果起效时间、麻醉操作时间、记录用药总量、术者麻醉方法与产妇术后镇痛效果的评价,进行综合评比。结果腰硬膜外联合麻醉(CSEA)比较持续硬膜外麻醉(CEA)在二次剖宫产术中用药量少,麻醉起效时间快、麻醉操作时间短、镇痛完善、术者对麻醉方法与产妇术后镇痛效果评价都比较满意。结论腰硬膜外联合麻醉相对于持续硬膜外麻醉的所有优点,在二次剖宫产手术中具有良好的麻醉效果与评价,值得在临床中进行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5.
轻度认知障碍以老年人出现记忆或某项认知功能减退为特征,是老年痴呆的前驱状态.本研究从中医脾肾理论探讨其根本病机是脾肾亏虚,脑失所养,神机失用.补益脾肾为其治疗法则.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三种剂量舒芬太尼麻醉诱导应用于患儿腹腔镜手术的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双盲随机对照研究。择期行腹腔镜手术患儿48例,随机均分为S3组、S4组和S5组,分别给予舒芬太尼0.3、0.4和0.5μg/kg联合丙泊酚和罗库溴铵行麻醉诱导。术中根据麻醉深度追加舒芬太尼0.1μg/kg,术后根据CHIPPS评分予舒芬太尼0.05μg/kg镇痛。记录诱导前(基础值,T0),气管插管前(T1),插管中(T2),插管后5min(T3),气腹前(T4),气腹中(T5),气腹后5min(T6),气管拔管前(T7),气管拔管中(T8),气管拔管后5min(T9)的HR、SBP。记录舒芬太尼总量及三组术中、PACU期间需追加舒芬太尼的例数。结果与T0时比较,T1时三组HR明显减慢、SBP明显下降(P<0.05)。与T1时比较,T2时HR明显增块、SBP明显升高(P<0.05)。与T4时比较,T5~T9时三组只有SBP有所升高(P<0.05)。S4组麻醉期舒芬太尼使用量明显少于S5组(P<0.05),S3组舒芬太尼追加率明显高于S4和S5组(P<0.05)。结论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全身麻醉行短程患儿腹腔镜手术能有效减轻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提供足够的麻醉深度、稳定的血流动力学、良好的术后镇痛,并推荐舒芬太尼诱导剂量为0.4μg/kg。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总结外伤性主动脉破裂的救治经验.方法 2001年7月-2008年12月共收治17例外伤性主动脉破裂患者.其中1例因入院后1 h死于失血性休克未行手术治疗;9例施行开胸手术,在全身麻醉下双腔气管插管,体外循环采用股动静脉插管、心脏不停跳部分转流,转流时间35~139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25~87 min.7例手术成功者中1例行主动脉直接修补,6例行人工血管置换.其余7例施行腔内修复术,在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下经右侧股总动脉入路将覆膜支架置放于主动脉破裂处.结果 1例未手术者死于失血性休克.开胸手术组7例治愈,2例死亡;手术时间100~180 min;7例治愈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6年,随访期内无死亡.腔内修复组7例全部治愈,手术时间50~70 min;7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14个月,随访期内无死亡.6例术后2~5个月复查CT见主动脉周围无造影剂外溢,主动脉周围血肿消失.结论腔内修复术治疗外伤性主动脉破裂安全、简单、效果明确.但选择开胸手术还是腔内修复术要根据患者合并多发伤的情况、医院的设备条件及术者的技术熟练程度来决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一期覆盖左锁骨下动脉(LSA)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6月—2012年1月76例胸主动脉病变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主动脉夹层56例,壁间血肿6例,胸主动脉瘤5例,外伤性胸主动脉破裂9例。腔内修复术中一期覆盖LSA 32例,部分覆盖9例,保留35例。观察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围手术期死亡1例(1.3%),死于急性脑梗死。32例覆盖LSA的患者中,发生脑血管意外3例(9.4%),左锁骨下动脉窃血1例(3.1%),左上肢乏力4例(12.5%),并发症发生率为25.0%(8/32);9例部分覆盖LSA患者和35例LSA未覆盖患者中,发生脑血管意外各1例。随访3~40个月,死亡1例,I型内漏2例,均再次手术干预获得成功。结论: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有选择性地一期覆盖左锁骨下动脉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髂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外科治疗方式.方法 髂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108例(148条肢体),主-股转流11例;腋-股转流4例;股-股转流45例;髂动脉扩张支架(腔内介入治疗)48例,其中髂动脉腔内介入治疗结合开放手术的杂交复合手术13例.结果 治疗均获成功,106条肢体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42条肢体部分好转.踝/肱指数由术前的0.37±0.17上升至术后的0.63±0.15,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至10年,主-股转流及股-股转流术后5、10年的通畅率分别为90.0%(9/10)、70.0%(7/10)及61.4%(27/44)、52.3%(23/44);腋-股转流术后1、2年的通畅率分别为75.0%(3/4)、50.0%(2/4);腔内介入治疗术后6个月、1年、2年、3年的通畅率分别为95.8%(46/48)、87.5%( 42/48)、79.2%( 38/48)、64.6%(31/48).结论 人工血管旁路转流术是治疗髂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有效方法;随着腔内介入技术的发展和血管移植材料的改进,血管腔内介入已成为治疗髂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主流,其与开放手术的结合成为新的研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