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0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43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4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探讨和厚朴酚诱导人宫颈癌Hela细胞的凋亡及激活P38信号通路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细胞培养技术,用一定浓度的药物处理细胞。应用蛋白印迹技术检测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及其切割蛋白水平,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切割蛋白的出现代表细胞起始凋亡;应用蛋白印迹技术检测P38蛋白的磷酸化水平,P38蛋白的磷酸化水平的上调表示P38信号通路的激活。利用抑制剂SB203580阻断P38信号通路,通过这个方法检测和厚朴酚诱导细胞凋亡的变化情况。结果和厚朴酚激活P38信号通路与诱导细胞凋亡之间有一定联系。结论和厚朴酚通过调控P38信号通路诱导Hela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22.
c-fos和c-jun是早期基因中参与基因转录的典型代表,两蛋白家族相互作用形成的不同形式的二聚体复合物,即为转录因子AP-1。不同的二聚体形式,其稳定性有差异,从而基因转录激活活性。AP-1活性受转录水平和翻译后修饰的调节,c-fos参与基因录主要受转录水平的调节,而c-jun则主要受蛋白的可逆性磷酸化调节。  相似文献   
23.
目的 克隆新的肝癌相关基因并探索其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分析肝癌和癌旁组织差异表达基因谱,获得的差异表达基因片断作为探针,筛选胎盘cDNA文库,以获得全长cDNA序列。通过Northern印迹杂交的方法,分析所获得的新基因在42例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临床和病理学意义。结果 克隆了一个新的肝癌相关基因,命名为HCCA3,该基因的全长cDNA 1706 bp,编码一个264个氨基酸的蛋白质,在人类肝癌中广泛表达(78.6%,33/42),并与肝癌的浸润转移密切相关。结论 HCCA43是一个新的人类基因,在肝癌中的异常高表达可能对肝癌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4.
大黄素(emodin)对多种肿瘤细胞有较强的抑制增殖和诱导凋亡的作用,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配体-受体竞争结合实验以及报告基因检测了大黄素对维甲酸X受体(retinoid X receptor alpha,RXRα)的结合和转录活性的调控,并研究了大黄素对肺癌细胞H460和肝癌细胞SMMC-7721生长和凋亡的作用。结果发现,大黄素对两种癌细胞有很强的抑制增殖作用,加入RXRα的天然配体9-顺式视黄酸(9-cis-retinoid acid,9-cis-RA)共同处理可显著缓解这种抑制作用。大黄素能浓度依赖地引起两种癌细胞系的凋亡,使细胞核出现碎裂和染色质浓染。报告基因实验发现大黄素对RXRα同源和异源二聚体的转录激活有显著抑制作用。体外的配体竞争结合实验发现,大黄素不直接结合RXRα的配体结合区。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发现,大黄素不影响RXRα的蛋白表达。结果提示,大黄素具有诱导肺癌细胞H460和肝癌细胞SMMC-7721凋亡和抑制细胞生长的作用,大黄素抑制9-cis-RA对RXR转录激活作用以及9-cis-RA具有一定程度拮抗大黄素对肺癌细胞H460和肝癌细胞SMMC-7721的生长抑制作用,提示大黄素的抗癌作用可能与细胞内RXR的功能有关,并以RXR转录非依赖性的方式起作用。配体竞争结合实验结果提示大黄素可能间接作用于RXR。  相似文献   
25.
维生素A及其代谢衍生物视黄醇的生理作用涉及发育、分化、内环境的稳定和代谢的方方面面。维甲类受体的发现有利于人们从根本上了解这些小的亲脂性分子如何发挥它们多效性的作用。维甲类受体属于核受体超家族成员,该家族还包括甾类激素、甲状腺激素和维生素D受体,各种孤儿核受体,以及可以被代谢中间产物激活的受体。  相似文献   
26.
我们在研究去氧胆酸钠(DOC)损伤胃牯膜后的修复机制时,发现胃分泌的改变对胃粘膜损伤修复有重要影响。NO,作为一种胃粘膜保护性物质,在胃牯膜损伤后即见增高,因而本探讨NO与胃酸分泌改变的关系。  相似文献   
27.
28.
目的和方法:本文以131I—BSA和99mTC-DTPA分别作为混合餐固、液体食物的标记物,检测35例慢性胃炎病人和10名健康志愿者的胃排空,其中2例受检者一周内进一步用99mTc-SC复查固体排空,比较两次固体排空过程的相关性。在体外对上述三种放射性标记物在胃液、1mol/LNaCl和0.1mol/LHCl溶液中消化2小时,检测其稳定性。结果:131I—BSA和99mTc-SC标记的固体食物经消化后的脱标率分别<2.87%和4.63%99mTc-DTPA吸附于固相的吸附率<8.36%。固/液体排空曲线明显不同,固体排空有明显的延迟期,半排空时间较长,慢性胃炎病人固、液体排空时间均较正常对照组延长,两种固体标记物的排空曲线相似,相关性为γ=0.989(P<0.01),前、后两次排空相比,最大差值为9.2%,最小差值仅为0.8%。结论:131I—BSA作为固体标记物有较好的稳定性,可供临床选择用于胃排空的检测。  相似文献   
29.
目的和方法:本以^131 I-BSA和99mTc-DTPA分别作为混合餐固、液体食物的标记物.检测35例慢性胃炎病人和10名健康志愿的胃排空,其中两例受检1周内进一步用^99m Tc-SC复查固体排空.比较两次固体排空过程的相关性。在体外对上述3种放射性标记物在胃液、1mol/L NaCl和0.1mol/L HCl溶液中消化2小时.检测其稳定性.结果:^131 I-BSA和^19m Tc-SC标记的固体食物经消化后的脱标率分别<2.87%和4.63.^99m Tc-DTPA吸附于固相的吸附率<8.36%。固/液体排空曲线明显不同.固体排空有明显的延迟期,半排空时间较长.慢性胃炎病人固/液体排空时间均较正常对照组延长.两种固体标记物的排空曲线相似.相关性为r=0.989(p<0.01),前、后两次排空相比,最大差值为9.2%,最小差值仅为0.8%。结论:^131 I-BSA作为固体标记物有较好的稳定性,可供临床选择用于胃排空的检测.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蛋白酪氨酸激酶(PTK)在胃粘膜修复中的作用。方法以不同浓度去氧胆酸钠(DOC)造成 SD 大鼠胃粘膜不同程度的损伤,按不同时间点取胃粘膜,以膜结合法测定细胞膜组份 PTK 活性。结果以对照组 PTK 活性作为基础值(100%),胃粘膜中度(20mmol/LDOC)损伤,30min 后 PTK 活性呈轻度下降(86.49%,p>0.05),1h 后开始上升(116.11%),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3h 后急剧上升至峰值(260.69%,p<20.01),以后逐渐下降,损伤后6和12h PTK 活性分别为对照组的203.40%和160.6%,p<0.01,于24hPTK 活性又有所回升,为对照组的176.37%(p<0.01),48h 后恢复至正常对照组的水平(P>0.05)。重度(60mmol/L DOC)损伤后30min、1和3h,PTK 活性均较对照组降低,分别为后者的51.36%、43.25%和72.39%(P均<0.01),虽然损伤后6h PTK 活性上升至对照组的115.19%,但 PTK 活性升高仅在12h(145.72%)以后有统计学意义(p<0.01)。24h 继续上升至对照组的184.07%(p<0.01),48h 仍维持在较高水平(166.04%,p<0.01)。5、10和20mmol/L DOC 所致损伤,3h PTK 活性分别为对照组的180.24%、215.87%和260.69%(P 均<0.01),PTK 活性变化呈剂量依赖性关系。结论胃粘膜损伤后的早期,PTK 活性的迅速上升是胃粘膜快速修复以及维持其完整性的重要物质基础;PTK 活性低下使胃粘膜修复明显延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