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30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41.
目的建立针对西尼罗病毒E基因的一步法Real-time RT-PCR检测方法,用于西尼罗病毒感染样本的快速准确检测和定量。方法针对西尼罗病毒的保守基因E设计引物和探针,建立一步法Real-time RT-PCR反应方法并分析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本研究建立的一步法Real-time RT-PCR方法可以特异性检测出西尼罗病毒,不与日本脑炎病毒及其他病毒产生交叉反应。该方法的最低检出浓度为3.6×102copies/μl,标准曲线的线性范围为3.6×102~3.6×107copies/μl。结论本研究建立的一步法real-time RT-PCR方法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且不易出现污染引起的假阳性结果,适合用于西尼罗病毒感染样本的检测。  相似文献   
42.
目的 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 (Erythropoietin ,EPO)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线栓法阻断大鼠一侧大脑中动脉 (MCA)血流 2h ,再灌注 2 4h制成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将 3 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EPO组、缺血再灌注组、假手术组和正常组。于缺血开始时EPO组给EPO 3 0 0 0U/kg腹腔注射 ;缺血再灌注组和假手术组给予等剂量生理盐水。再灌注 2 4h后断头取脑、切片 ,进行HE染色、Bcl -2免疫组化染色和细胞凋亡检测。结果 缺血 2h再灌注 2 4h后 ,EPO组和缺血再灌注组大鼠缺血侧皮层可检测到凋亡细胞 ,且EPO组凋亡细胞数明显少于缺血再灌注组 ,假手术组和正常组未见凋亡细胞 ;EPO组和缺血再灌注组缺血侧皮层Bcl -2阳性细胞数均高于假手术组和正常组 ,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 ,EPO组Bcl-2蛋白表达显著增高。结论 EPO可抑制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缺血侧皮层的细胞凋亡 ,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bcl-2基因表达而实现。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Aβ诱导的老年痴呆大鼠认知功能和海马CRMP-2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D对照组和姜黄素给药组。Aβ1-40微量注射至大鼠右侧海马制作AD大鼠模型。Morris水迷宫试验测定大鼠学习记忆能力。RT-PCR检测海马内CRMP-2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海马内CRMP-2和p-CRMP-2蛋白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海马内轴突蛋白表达。结果姜黄素干预后AD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明显改善(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AD对照组大鼠海马区CRMP-2表达显著降低(P<0.05),轴突蛋白NFP-200阳性纤维排列紊乱,不规则,纤维数目显著减少(P<0.05);而在姜黄素组大鼠海马区可见CRMP-2表达升高,p-CRMP-2表达降低,而轴突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1)。结论姜黄素能够改善Aβ1-40诱导的AD模型大鼠空间学习记忆障碍,其机制可能与姜黄素提高CRMP-2的表达并抑制CRMP-2的磷酸化从而促进轴突再生有关。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凝血障碍的隐源性脑缺血患者在二级预防措施下卒中复发的风险。方法对286例诊断为急性隐源性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进行遗传学和特殊的凝血检查,包括凝血因子Ⅴ基因突变、抗活化蛋白C、凝血酶原突变、抗凝血酶Ⅲ、蛋白S、抗心磷脂IgG抗体和狼疮类抗凝物。61例(21.3%)有凝血障碍的患者为凝血障碍组,225例(78.7%)患者检查无凝血障碍者作为对照组。平均随访3年,观察二级预防治疗与缺血性卒中或TIA的发病率。随访3年后对复发性缺血性卒中或TIA的Kapaln-meier风险估计。结果凝血障碍组复发风险为14.1%(95%CI 5.3~21.6),而对照组为9.7%(95%CI 4.9~16.1)。Cox回归分析发现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发病前的脑缺血事件是凝血障碍组和对照组患者复发危险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伴有凝血障碍的隐源性脑缺血患者与对照组相比,没有增加复发的风险,对二级预防治疗也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5.
目的通过检测感染携带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腺病毒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内酪氨酸羟化酶(TH)、多巴胺转运体(DAT)和多巴胺(DA)的表达水平及动态变化,探讨hUC-MSC在HGF过表达的情况下是否能向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为HGF基因修饰hUC-MSC治疗帕金森病提供细胞基础。方法采用组织块法分离培养hUC-MSC,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是否表达间充质干细胞分子表面标志CD29、CD44和CD105;不同感染复数(0、50、100、150、200、400)的携带绿色荧光蛋白的腺病毒(Ad-GFP)感染hUC-MSC后,流式细胞仪检测感染效率,并确定最佳感染复数;运用携带HGF的腺病毒感染hUC-MSC后,细胞免疫酶化学方法检测TH和DAT的表达情况。结果采用组织块法可从脐带中成功分离出(表达间充质干细胞分子表面标志CD29、CD44和CD105)hUC-MSC;Ad-GFP可高效感染hUC-MSC,随着感染复数的升高,感染效率可达99.99%;感染携带HGF的腺病毒(Ad-HGF)后,hUC-MSC可逐渐表达TH和DAT,同时细胞形态也逐渐由纺锤状向多角形和不规则样转变。结论腺病毒可高效感染hUC-MSC;感染Ad-HGF后,hUC-MSC可逐渐向多巴胺能样神经元分化。  相似文献   
46.
局灶性脑缺血预适应后大鼠血浆皮质醇含量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缺血预适应后糖皮质激素与皮层神经元损伤的关系。方法利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通过放射免疫方法测定脑缺血再灌注后各组大鼠再灌注3h、12h、24h和48h各时点的血浆皮质醇含量变化。结果缺血组和预缺血组在再灌注4个时点糖皮质激素含量均有增高,同对照组、假手术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预缺血组与缺血组相比,预缺血组在再灌注4个时点糖皮质激素含量低于缺血组(P〈0.05)。HE染色皮层神经元损伤显著,预缺血组明显轻于缺血组。结论脑缺血预适应导致缺血再灌注后血浆糖皮质激素含量降低,这可能是其减轻皮层神经元损伤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尿酸(uA)浓度的变化对血管再通和梗死体积的影响。方法对176例发病24h内患者,应用弥散加权核磁共振(DWI)检查,证实为前循环急性缺血性卒中。经改良的NIH卒中(mNIHSS)评分5分以上,随访观察血尿酸、尿囊素(尿酸的非酶代谢产物)浓度变化对血管再通和梗死体积的影响。结果66例血管再通患者多数接受溶栓治疗,uA浓度在48h降低,然后逐渐升高呈u行改变,14d时mNIHSS评分降低,UA和尿囊素浓度变化与DWI梗死体积明显相关。结论UA是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一种消耗和再生性抗氧化剂,其浓度的变化与血管再通和梗死体积有关。  相似文献   
48.
背景:神经干细胞的供体一般以胎鼠和成年鼠为主,利用细胞培养技术分离步骤较繁琐。 目的:以新生大鼠为神经干细胞供体,拟建立一种较为简便、细胞获得率较高的分离培养方法。 设计、时间及地点:以细胞为对象观察性实验,于2006-10/2007-03在重庆医科大学完成。 材料:新生1~3 d 的Wistar大鼠全大脑。 方法:以胰蛋白酶消化、无血清、悬浮培养原代细胞,并加含体积分数为0.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液诱导其分化。 主要观察指标:应用相差显微镜观察神经干细胞的生长特点及分化后的细胞形态学变化。应用间接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鉴定神经干细胞及其分化后神经元和胶质细胞标志蛋白的表达。以BrdU标记神经干细胞,观察其增殖情况。 结果:新生大鼠脑组织分离的细胞具有连续传代和增殖的能力,能稳定表达神经干细胞特异性巢蛋白。诱导分化后的细胞能表达神经元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的特异性蛋白。 结论:从新生大鼠脑组织分离培养出的神经干细胞获得率高,保持了干细胞的未分化属性,具有自我更新和多项分化潜能。  相似文献   
49.
目的 研究刺五加体外诱导骨髓基质细胞(MSCs ) 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方法 采用全骨髓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MSCs.含刺五加的无血清DMEM/ F12 诱导MSCs 的分化.间接免疫荧光法、Western blot及RT-PCR检测巢蛋白(nestin)、β-Tubulin III及GFAP蛋白和mRNA的表达.结果 MSCs在体外传代扩增至第3代,CD44 、CD54表达阳性已达90%以上,而CD14表达阳性下降至2.37%.刺五加诱导后,MSCs胞体收缩,突起伸出,类似神经元;免疫荧光、Western blot及RT-PCR均显示刺五加诱导后的细胞nestin、β-Tubulin III蛋白和mRNA表达阳性,而GFAP表达阴性.结论 刺五加可以在体外诱导MSCs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相似文献   
50.
Nipah病毒(Nipah Virus,NiV)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种副粘病毒,可引起人和动物急性中枢神经系统病变。NiV感染于1998-1999年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首次爆发,最近在孟加拉国、泰国和印度也被发现。在人类,NiV引起热性脑炎并伴发呼吸系统症状,死亡率高。NiV的储存宿主被认为是果蝠,人类可通过与蝙蝠直接接触或与猪等中间宿主接触而被感染。然而NiV的病毒学特征和其在人群中传播的流行病学特点仍不清楚。本文就目前对Nipah病毒脑炎的分子生物学、流行病学、临床特点及病理学、诊断和控制方面的认识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