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2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33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60篇
综合类   14篇
药学   8篇
肿瘤学   1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部感染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 (THR)术后深部感染是一灾难性的并发症 ,可给病人带来巨大的身心痛苦和沉重的经济负担。由于THR术后感染病原的耐药菌株增加 ,感染诊断的不确定性 ,感染的复发性以及感染继发的大量骨溶解 ,给THR术后深部感染的诊治带来诸多困难。下面拟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1 THR的易感因素1.1 病人因素以下情况系THR术后感染的高危人群 :(1)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老年、肥胖患者 ;(2 )长期服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 ,免疫功能低下者 ;(3 )手术区域既往有感染史、手术史、手术瘢痕严重者 ,局部有进展性血管病变、牛皮癣皮…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讨前后路手术治疗儿童静止期脊柱结核后凸畸形的疗效。方法2006年7月至2007年8月,手术治疗儿童静止期脊柱结核后凸畸形患者16例,男9例,女7例;年龄6~15岁,平均11岁;脊柱结核病程2~13年,平均81个月。病变部位为T6~L3,其中累及1个椎体2例,2个椎体3例,3个椎体7例,4个椎体2例,5个椎体2例。所有患者确诊脊柱结核后均行正规抗结核药物治疗1年以上,均无低热、盗汗等症状,血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均在正常范围,均未行病灶清除等手术治疗。其中4例有神经损害表现,表现为双下肢的麻木、乏力,尚可行走;其余12例表现为背部后凸畸形,尚无其他不适。手术方式为前路松解、减压、支撑植骨、内固定术及后路截骨、后凸矫形、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通过观察患者植骨融合情况、外观变化、后凸及侧凸角度变化、神经功能变化来评价疗效。结果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3年,平均28个月。所有患者均融合良好,无一例发生假关节及内固定失败,患者外观改善明显,4例有神经损害的患者均恢复正常。术前后凸Cobb角为40°~68°,平均55.8°,术后后凸Cobb角为-4°~49°,平均21.7°,随访时后凸Cobb角为-4°~52°,平均23.2°,矫正丢失0°~5°,平均1.5°;术前侧凸Cobb角为0°~22°,平均6.9°,术后侧凸Cobb角为0°~6°,平均0.8°,随访时侧凸Cobb角为0°~8°,平均0.9°,矫正丢失0°~2°,平均0.1°。无一例发生神经并发症,1例发生伤口延迟愈合,经换药2周后愈合。结论采用前后路手术治疗儿童静止期脊柱结核后凸畸形,既可矫正后凸畸形,又可预防患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畸形的进一步加重。  相似文献   
83.
目的比较单节段Coflex棘突间动力重建与后路360°植骨融合治疗L4、5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与影像改变。方法对2008年10月-2010年11月采用后路减压联合Coflex棘突间动力重建术(A组,29例)治疗与后路减压、椎间及后外侧360°植骨融合术(B组,31例)治疗并获完整随访的L4、5退变性疾病患者进行对比研究。A组:男20例,女9例;年龄21~67岁,平均45.1岁;病程2个月~4年。B组:男16例,女15例;年龄32~86岁,平均56.2岁;病程3个月~6年。除年龄外,两组性别、病程、病因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对患者行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功能障碍指数(ODI)量表评定,并摄X线片测量病变节段及其上下节段椎间高度、椎间活动度及腰椎整体活动度。结果 A、B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并发脑脊液漏2例;B组术中并发硬膜撕裂1例、椎管内静脉丛出血1例,术后脑脊液漏2例;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19,P=0.731)。A组随访时间12~21个月,B组为12~23个月。末次随访时A...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讨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ano-hydroxyapatite polyamide66,n-HA/PA66)椎体支撑体在脊柱前柱手术重建中应用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2008年1月~2010年10月采用n-HA/PA66椎体支撑体行脊柱前柱重建手术434例,男332例,女102例,年龄18~72岁,平均43.2岁;颈椎骨折84例,胸腰椎骨折202例,脊髓型颈椎病148例。随访以脊髓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和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apan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改善率评价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复查X线片及三维CT了解术后脊柱序列恢复情况,评估支撑体融合以及下沉移位情况。[结果]395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11.4个月。末次随访时,颈椎骨折和胸腰椎骨折患者中,分别有16例和17例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术后脊髓功能无恢复,其余Frankel分级分别平均提高1.1级和1.3级;颈椎病患者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JOA改善率76.7%、80.8%。影像学检查显示术后脊柱高度、曲度基本恢复正常;颈椎骨折与颈椎病患者术后3个月时支撑体全部融合(融合率100%...  相似文献   
85.
目的 通过分析胸腰椎前路内固定系统与术后脊柱侧方成角的关系,探讨内固定系统对脊柱前路手术后脊柱侧方成角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5月至2008年1月经前路治疗且获得随访的胸腰椎骨折患者172例,男124例,女48例;年龄15~ 70岁,平均39.0岁。根据应用的内固定系统不同分为4组:Z-plate组(63例)、Antares组(45例)、Profile组(50例)及单钉棒组(14例)。测量并比较各组术前、术后、未次随访时冠状面Cobb角大小、各组间冠状面Cobb角大小,及各组间不同程度侧方成角的比例。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8~49个月(平均39个月)随访。本组患者术前Cobb角-14.3°~14.6°,平均0.8°±3.9°;术后Cobb角-8.2°~14.0°,平均3.2°±4.1 °;末次随访时Cobb角-1.1°~ 17.3°,平均3.5°±4.2°。术后及未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Cobb角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各时间点冠状面Cobb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术后出现不同程度侧方成角的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759)。结论 胸腰椎骨折前路手术后脊柱侧方成角与使用内固定系统的种类无关。  相似文献   
86.
目的 探讨经皮脊柱内窥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体后缘离断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2008年7月-2013年1月,采用经皮脊柱内窥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体后缘离断57例。男39例,女18例;年龄13~46岁,平均26.7岁。29例有明确腰部外伤史。均为单节段单侧椎间盘突出,其中L4、5 22例,L5、S1 35例。离断骨块为侧方型25例,中央型32例;位于L4椎体后下缘9例,L5椎体后上缘13例,L5椎体后下缘8例,S1椎体后上缘27例。均采用症状侧单侧入路(椎板间或椎间孔入路),镜下摘除突出椎间盘、部分或完全切除离断的骨块。结果 术中均准确定位,无神经根损伤、血肿形成及硬膜囊撕裂等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20~85 min,术中透视次数2~15次,术中出血量3~10 mL。术后影像学检查示离断骨块未切除16例,部分切除32例,完全切除9例;椎间盘均彻底摘除。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64个月,中位时间16个月。术后6个月根据Macnab术后疗效评定标准,获优48例,良6例,可3例,优良率94.7%。结论 经症状侧单侧入路经皮脊柱内窥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体后缘离断,具有损伤小、对腰椎正常结构破坏小、出血量少、康复时间短等优势,近期疗效较好,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明确。  相似文献   
87.
目的 总结脊柱骨巨细胞瘤的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逝25年来收治的31例脊柱骨巨细胞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对脊柱骨巨细胞瘤的生物学行为与治疗方式进行了探讨。结果 26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62个月,术后肿瘤复发7例,经再次手术切除及辅助放疗治愈,无远处转移者。有2例死于其他疾病,其余24例均健在,脊柱稳定性及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脊柱骨巨细胞瘤囊内切除易复发,治疗应以边缘性切除为主,术后辅助放疗可预防和减少肿瘤复发。  相似文献   
88.
目的探讨采用前路、后路再前路的手术入路治疗颈椎小关节交锁合并脊髓损伤的手术安全性及效果。方法自2003年1月-2005年8月对15例颈椎小关节交锁合并脊髓损伤的患者一期行前路、后路再前路进行减压、复位、植骨和内固定治疗,其中单侧交锁6例,双侧交锁9例;合并椎间盘损伤8例,椎体后方血肿6例,椎体后方骨赘形成2例。结果所有患者获得6-24个月(平均12.6个月)随防。15例患者小关节交锁均完全复位,无须通过切除小关节突来复位,颈椎序列恢复良好,有14例在术后6个月融合,1例在术后9个月融合。脊髓损伤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无一例发生脊髓损伤加重。按Frankel分级:A级1例恢复到B级;B级2例恢复到C级;C级9例恢复到D级1例,恢复到E级8例;D级3例恢复到E级。结论通过前路、后路再前路的手术入路治疗颈椎小关节交锁合并脊髓损伤是一种安全性高,复位效果好,可供选用的手术方法,主要适用于脊髓或神经根前方有明显压迫物且颈椎前后柱均有损伤的患者。  相似文献   
89.
骨肿瘤靶向治疗系统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肉瘤大剂量综合化疗既能治疗转移瘤,挽救患者的生命,又能对原发瘤进行有效的治疗,挽救患者的肢体,已经使骨肉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由以前的15%左右提高到80%左右[1].  相似文献   
90.
骨关节炎的流行病学、基础和临床研究更多集中在四肢关节,脊柱疾病方面往往更关注的是椎间盘退变及相关神经损伤。临床工作中许多医生对脊柱小关节骨关节炎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关注,从而导致部分脊柱小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被误诊误治。通过查阅文献,遵循循证医学原则,经过全国专家组反复讨论,我们对脊柱小关节骨关节炎诊断和治疗问题达成共识,供广大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参考应用。脊柱小关节骨关节炎的诊断需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必要时进行选择性阻滞术,还需要和多种脊柱疾患相鉴别。治疗手段包括基础治疗、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在临床工作中,广大医生需对脊柱小关节骨关节炎加强重视、进行正确诊断和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