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2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33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60篇
综合类   14篇
药学   8篇
肿瘤学   1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目的:对比前路与后路手术治疗上胸椎结核(T1~T5)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5年4月~2014年4月采用手术治疗的29例上胸椎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3例行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前路组),男7例,女6例,年龄22~70岁(46.3±15.0岁);16例行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路组),男7例,女9例,年龄26~72岁(52.6±13.0岁)。术后均给予12~18个月抗结核药物治疗,随访2年以上,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分析两组在神经功能改善、胸背痛评分、植骨融合时间、后凸畸形矫正及复发率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前路组和后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分别为239.1±52.9min和228.0±26.8min、588.5±196.0ml和537.5±208.6ml、23.2±3.1d和16.8±3.1d,其中前路组住院时间显著性大于后路组(P0.05)。前路组发生8例次并发症(2例胸腔积液、1例翼状肩、1例气胸、1例肺不张、1例肋间神经痛、1例髂骨供区疼痛、1例双肺细菌性感染伴顽固性低钠血症),后路组发生4例次并发症(2例脑脊液漏、1例切口延迟愈合、1例术后神经症状一过性加重),前路组并发症发生率(3/18,61.54%)大于后路组(4/16,25%)(P0.05)。随访40~87个月(62.1±13.0个月),两组患者均获得临床治愈,无结核复发病例。前路组后凸Cobb角术前39.2°±9.4°,术后19.4°±4.7°,末次随访时22.5°±7.4°,矫正丢失3.1°±2.3°;后路组后凸Cobb角术前40.6°±7.3°,术后18.5°±3.5°,末次随访时21.2°±4.4°,矫正丢失2.7°±1.6°,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组植骨融合时间(6.2±1.6个月)小于后路组(8.4±1.5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组和后路组末次随访时的神经功能改善率及胸背痛VAS评分分别为100%和93.75%、2.16±0.75和2.01±0.68,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后手术入路均可用于上胸椎结核的手术治疗,前路手术植骨融合早于后路手术,但前路手术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后路手术。  相似文献   
112.
目的探讨有效治疗下颈椎关节突交锁的方法。方法2000年7月~2009年3月,对78例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的患者采用局麻下经后路切开复位,线缆固定;Ⅰ期全麻下行经前路椎间盘切除,钛板内固定治疗。结果所有患者都获得复位,无神经系统损伤并发症发生,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18个月(3~24个月)。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恢复,按ASIA分级,其中21例A级有4例恢复为B级,14例患者神经根功能障碍有1个节段下降;17例B级有16例恢复为C级;22例C级中有10例恢复为D级,12例恢复为E级;11例D级有8例恢复为E级。所有随访至1.5年的69例患者植骨融合且无内固定失败。结论局麻下经后路切开复位联合前路融合内固定治疗下颈椎关节突交锁是一种安全、有效、易于实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3.
目的研究加速康复外科 (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 在斜外侧腰椎椎体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 结合前路内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合并退变性不稳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7 年 2 月至 2018 年 1 月,我院采用 OLIF 结合前路内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合并退变性不稳 (单节段) 患者 120 例,按照患者就诊时间,分为对照组 (60 例) 和实验组 (ERAS 组,60 例),分别对患者围术期采取脊柱外科常规管理和 ERAS 管理。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至下床活动间隔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指标。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评估术前及术后疼痛,采用 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 评估术前术后腰椎的功能。末次随访时改良 MacNab 标准评估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一期完成减压融合固定操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ERAS 组:术中出血量 (37.7±5.5) ml,术后卧床至下床活动间隔时间 (10.7±2.6) h,住院时间(6.9±0.7) 天;对照组:术中出血量 (49.4±8.6) ml,术后卧床至下床活动间隔时间 (17.3±3.2) h,住院时间(9.8±1.9) 天,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至下床活动间隔时间、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ERAS 组术后 3 天 [VAS (3.72±1.16),ODI (34.46±8.63)]、术后 1 个月 [VAS (2.16±0.35),ODI (25.7±7.15)] 随访时 VAS 及 ODI 均优于对照组 [术后 3 天 VAS (4.86±1.58),ODI (43.16±7.13);术后 1 个月 VAS(3.34±1.01),ODI (32.6±6.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ERAS 组术后 12 个月 (末次) 随访时优良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术中均无手术节段错误、血管损伤、神经根撕裂等,术后无椎间隙感染、脑脊液漏、伤口感染病例,无术后再住院病例。ERAS 组 (3 / 60,5.0%)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11 / 60,1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 ERAS 组术后腹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在 OLIF 结合前路内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合并退变性不稳的围术期,采用 ERAS 管理可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患者下床时间、住院时间,改善患者术后疼痛,降低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4.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陈旧性寰枢椎脱位时皮层躯体感觉诱发电位(CSEP)术中监测评价脊髓功能状态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2例陈旧性寰枢椎脱位行手术治疗患者,实施术中CSEP监测,观察并分析皮层体感觉诱发电位的潜伏期及波幅,把相对于基准值的潜伏期延长超过10%和(或)波幅峰值下降50%定为异常判断标准,对患者术前术后均行神经功能检查及JOA评分。结果:CSEP真阴性37例,手术操作完成后其中35例患者波幅升高和(或)潜伏期缩短,术后神经功能较术前有所改善,无新的神经功能受损,其余2例神经功能与术前无明显变化。CSEP真阳性2例,其中1例术者停止正在进行的寰椎后弓减压,麻醉医生给予甲强龙40mg,5min后潜伏期及波幅恢复至正常范围,术后神经功能较术前有所改善;1例出现波幅降低60%,停止螺钉置入操作后波形有所恢复,术后出现右上肢麻木。CSEP假阴性1例,此患者术中波形未见异常,术后出现右下肢肌力减弱,JOA评分较术前降低。CSEP假阳性2例,1例麻醉师给予升高血压后波形恢复正常;1例未查明原因,伤口关闭后波形恢复正常;术后神经功能未受损,JOA评分改善率平均为82%。结论:术中CSEP能较好地反映脊髓功能状态,对预防寰枢椎脱位手术术中脊髓发生不可逆损伤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5.
背景:脊柱侧凸矫正术中植骨融合技术是决定矫形治疗结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因自体骨应用受限,同种异体骨移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同种异体皮质骨颗粒与同种异体松质骨颗粒在脊柱矫形患者中应用的实际效果是否一致?目的:比较不同种类骨移植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后路矫形植骨融合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04年1月至2007年1月107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接受经后路脊柱侧凸矫形植骨融合手术。根据植骨材料不同分为A组(同种异体松质骨植骨,57例)和B组(同种异体皮质骨植骨,50例),比较两组患者随访第6、9、12、18、24、36个月的植骨融合情况、术后Cobb角变化情况及并发症等。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主弯Cobb角、融合节段数及植骨量均无明显差异。平均随访时间为39.8个月。所有病例畸形明显矫正,术后1周总体矫正率为74.2%,最终随访总体矫正率72.1%。术后1周Cobb角及畸形矫形率,最终随访Cobb角、畸形矫形率及矫形度数丢失方面,两组相比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病例最终达到植骨骨性融合,A组平均融合时间15.0个月(6~36个月),B组平均融合时间15.9个月(6~36个月)。术后第6、9、12、18、24、36个月,两组骨性融合率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均未发生螺钉松动、断裂、断棒、假关节等并发症。术后A组4例(7.0%)、B组3例(6.0%)患者出现脑脊液漏,A组1例(1.8%)患者出现切口局部愈合障碍,均得到合理处理。结论:同种异体松质骨或皮质骨骨移植是脊柱侧凸后路矫形植骨融合术中较为理想的植骨方法之一,尤其是后者更是具有来源广泛、骨量大的优点。但在使用时,需根据同种异体骨骨愈合机制来制定术后治疗和康复计划,确保发挥复合骨移植在脊柱矫形术中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6.
术后失明(postoperative visual loss,POVL)是一种非常罕见但极为严重的术后并发症,可并发于脊柱、心脏、头颈部、前列腺、结直肠、肝移植等手术后[1],脊柱手术后患者失明发生率为0.028%-0.2%[2~4]。1948年Slocum等[5]报道了首例俯卧位脊柱手术患者因术中眼球受压引起术后并发失明的病例,但由于POVL的发病率低,文献中的相关研究多为回顾性研究或病案报道,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众说纷纭,且目前尚无已被证实有效的治疗手段,故POVL预后极差,一旦发生,往往导致永久性失明。根据致盲方式的差异,可将POVL分为三类:缺血性视神经病变(ischemic optic neuropathy,ION)、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artery occlusion,CRAO)和皮质盲。现分别对以上三类原因所致脊柱手术POVL的病因、发病机制及防治措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7.
118.
由创伤、骨感染等原因造成的骨缺损临床十分常见且治疗困难, 通常需要骨移植材料进行修复。目前临床常用的骨移植材料主要包括自体骨、同种异体骨、异种骨、人工合成材料等, 而自体骨以外的骨移植材料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成骨活性不足。骨髓中含有干细胞、细胞因子等利于成骨的有效成分, 基于高效骨髓利用的骨髓富集骨修复技术应运而生, 其核心理念是将自体骨髓中具有促成骨作用的细胞和细胞因子浓聚于支架材料, 快速构建为具有高成骨活性的骨移植材料。但该技术的临床适用范围、应用方法、安全性、有效性等尚缺乏科学指导和应用规范。为此, 由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牵头, 依据循证医学方法制订了《自体骨髓富集骨修复技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3版)》, 主要从常用自体骨髓促进骨修复临床技术特点、自体骨髓富集骨修复技术适用范围、安全性和应用注意事项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推荐意见, 为规范该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19.
作者2004年12月~2005年12月,对部分腰椎管狭窄症无菌手术的患者进行术中自体血回输,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0.
目的 合成3,3-二(二苄氧膦酰基)丙酸(5)和3,3-二(二苄氧膦酰基)丙醇(6)。方法以亚甲基偕二膦酸四乙酯(1)为原料经水解、氯膦酰化、酯化、缩合得3,3-二(二苄氧膦酰基)丙酸(5),随后选择性硼氢化还原得3,3-二(二苄氧膦酰基)丙醇(6)。结果化合物(5)、(6)的结构经IR、^1HNMR和质谱确证。结论所用方法合成3,3-二(二苄氧膦酰基)丙酸(5)和3,3-二(二苄氧膦酰基)丙醇(6)较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