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2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33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60篇
综合类   14篇
药学   8篇
肿瘤学   1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01.
目的 :评估经皮椎板间入路内窥镜下减压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1月~2014年12月采用经皮椎板间入路内窥镜下减压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126例,男82例,女44例;年龄46~83岁(65.8±12.4岁)。L4-5节段狭窄73例,L5-S1节段狭窄53例。术前和术后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对患者进行评估,改良Mac Nab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126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48~75min(61.4±11.4min),术中透视2~4次(2.4±0.3次),手术切口长约7mm,住院时间3~4d(3.2±0.2d)。术中均未发生硬膜囊撕裂、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随访24~30个月(26.5±2.1个月),术前和术后1d、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时的腰痛VAS评分分别为4.80±1.46分和3.21±0.75分、1.88±1.15分、1.81±1.05分、0.63±0.62分、0.25±0.15分、0.28±0.12分;腿痛VAS评分分别为7.88±0.81分和2.88±1.45分、2.13±1.02分、1.38±0.62分、0.88±0.62分、0.81±0.54分、0.82±0.23分;术前和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时的ODI分别为67.63±9.91和38.4±10.46、26.75±6.88、13.81±5.95、9.19±6.04、9.22±4.56。术后腰腿痛VAS评分及ODI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4个月时改良Mac Nab评价疗效优89例,良25例,可12例,优良率为90.5%。结论:经皮椎板间入路内窥镜下减压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创伤小,术中透视少,减压精准彻底,术后恢复快,近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102.
目的:评价胸腰椎肿瘤术中稳定性重建的价值和重建方式的选择,提高对脊柱肿瘤稳定性的认识和稳定性的重建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81-1997年胸腰椎肿瘤术中重建稳定性者126例,其中椎体瘤前路切除后行椎间植骨融合术7例,椎间植骨与椎体打固定术14例,椎间骨水泥填塞与椎体钉固定36例,人工椎体置换术7例;椎弓肿瘤切除后路Luque环固定术24例,Harrington棒与推板下节段钢丝固定21例,经根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术7例。椎体与椎弓肿瘤后路切除Harrington棒与Luque环和推板下段钢丝固定各3例,前方椎间植骨,后方Harrington棒或CD棒固定术4例,平均随访5.3年,通过临床与影像学等检测脊柱重建的稳定性。结果:脊柱稳定性良好者108例(857%),其中无瘤生存37例,带瘤生存9例,死亡62例;稳定性丧失18例(14.3%),其中内固定器松动移位9例,内固定器折断7例,植骨块移位2例。结论:维持或重建脊柱稳定性可缓解症状、增加活动、预防和改善瘫痪,提高生活质量,是一项不可忽视的治疗措施.前、后路手术用不同内固定器重建脊柱稳定性都各有其适应证和局限性,前路手术推荐椎体钉和椎体钢板,后路手术推荐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和CD棒加节段钢丝。重建稳定性的丧失与肿瘤复发、内固定器选择不当、安放不妥  相似文献   
103.
骨肿瘤靶向治疗系统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肉瘤大剂量综合化疗既能治疗转移瘤,挽救患者的生命,又能对原发瘤进行有效的治疗,挽救患者的肢体,已经使骨肉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由以前的15%左右提高到80%左右[1].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探讨肱骨小头骨折内固定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1992年8月-2001年10月收治肱骨小头骨折26例,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AO中空松质骨螺钉加压固定14例,BIOFIX可吸收螺钉固定12例),术后24-48h即行肘关节功能锻炼。对所有病例均行X线片及肘关节功能随访,随访6-109个月(平均25个月)。结果:骨愈合时间为6-9周(平均7周);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屈120-150&;#176;,伸0-40&;#176;,前臂旋转功能基本正常,无疼痛及骨片缺血坏死等并发症。结论:手术切开解剖复合、牢固内固定和患肘早期功能活动是肽骨小头骨折功能良好恢复的较理想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5.
目的 分析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联合前路内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DLS)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8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行OLIF联合前路内固定治疗的76例腰4-5节段DLS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等。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随访时的腰腿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于术前、术后1 d、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随访时在X线片上测量腰椎前凸角(LL)、手术节段前凸角(SL),在CT矢状面重建图像测量椎间隙高度(DH)、滑脱距离(SD)、融合器沉降距离,计算滑脱改善率,评估融合情况及融合率。结果 手术时间为(99.2±13.1)min,术中出血量为(37.8±7.1)ml。所有患者随访1年以上。术后3个月、12个月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ODI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3个月、12个月的LL、SL、DH、SD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12个月时DH较术后1 d减...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合成骨靶向性好的3-1 ,1 -双膦酸乙基-5-氟尿嘧啶。方法 将呋喃啶与亚乙烯基偕二膦酸四乙酯偶联,随后脱去偕二膦酸的酯基得到目标化合物,并采用羟磷灰石晶体吸附实验考察目标物的骨靶向性。结果和结论 合成了目标化合物物4,并经1HNMR、IR和MS确证结构;体外骨靶向性实验结果显示目标物4有较好的骨靶向性。  相似文献   
107.
胸腰椎肿瘤手术中脊柱稳定性的重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胸腰椎肿瘤术中脊柱稳定性的重建。方法 分析1981-1997年胸腰椎肿瘤术中重建脊柱稳定性者126例,其中椎体肿瘤前路切除后行椎体间植骨融合术7例,椎体间植骨与椎体钉固定术14例,椎体间骨水泥填塞与椎体钉固定36例,人工椎体转换术7例;椎弓肿瘤后路切除Luque环固定术24例,双Harrington撑开棒与椎板下节段钢丝固定21 ,经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术7例。椎体与椎弓肿瘤后路切除Harrington棒与Luque环和椎板下节段钢丝固定各3例;行全脊椎肿瘤切除,前方椎体间植骨,后方Harrington棒或CD棒固定术4例。平均随访5.3年,通过临床与影像学检测脊柱重建的稳定性。结果 脊柱稳定性良好者108例(85.7%),其中无瘤生存37例,带瘤生存9例,死亡62例;稳定性丧失18例(14.3%),其中内固定器松动移全9例,内固定器折射7例,植骨块移位2例。结论 维持或重建脊柱的稳定性是治疗脊柱肿瘤的一项重要措施,可明显提高生活质量。重建稳定性的丧失与肿瘤复发,内固定器选择不当,安放不妥,植骨量不足和不恰当的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08.
背景: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的短期疗效优良已被大多数学者公认,但有关其中长期临床效果及并发症的资料较少。 目的:总结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的中期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004-11/2007-12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接受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的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4例,其中单节段置换30例,双节段置换4例。于置换前、置换后7 d、3,6,12,24,36,48个月行SF-36生活质量量表评分、JOA评分、颈部及上肢疼痛目测类比评分;以颈椎正侧位及功能位X射线片测量手术节段、邻近节段及C2~7屈伸活动度的变化,手术节段和邻近节段椎间高度变化及手术节段的轴向平移情况。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置换后神经症状均明显好转,各随访点SF-36生活质量量表躯体评分和心理评分、JOA评分、颈部和上肢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较置换前明显改善(P < 0.05),3个月之后各随访时点两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置入的Bryan假体历次随访均保留了>2°的活动度,未发现手术节段异位骨化与自发性融合,随访48个月时手术节段及C2~7屈伸活动度较置换前略有增加,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上下邻近节段屈伸活动度维持了置换前水平;手术节段的椎间高度由置换前的(6.04±1.02) mm增加到(8.44±0.43) mm(P < 0.05);上下邻近节段椎间高度及手术节段的轴向平移均维持了置换前水平。说明Bryan人工颈椎间盘治疗颈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中期临床效果良好,较好的保留了手术节段、邻近节段及整个颈椎的运动学特性,且近中期并发症很少。  相似文献   
109.
【摘要】 目的:探讨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ano-hydroxyapatite polyamide 66,n-HA/PA66)椎间支撑体在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术后椎体重建应用中的长期疗效。方法:2009年6月~2010年6月,前瞻性地纳入胸腰椎脊柱结核患者18例,其中男9例,女9例,年龄18~63岁,平均40.6±7.8岁。手术节段胸椎(T3~T10)8例,胸腰段(T11~L2)8例,腰椎(L3~L4)2例;神经功能ASIA分级:C级4例,D级9例,E级5例;合并冷脓肿形成15例,椎管内受累13例,窦道形成2例。患者均采用前路病灶清除、n-HA/PA66椎间支撑体结合自体骨椎间植骨、前路内固定术治疗,术后规律抗结核治疗18个月,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及之后每年通过门诊或电话随访记录患者的胸背痛VAS评分、神经功能(按照ASIA分级)变化;并根据X线片及CT观察植骨融合、支撑体下沉、后凸畸形纠正和维持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除2例术后出现胸腔积液外,无严重并发症出现;本组病例随访5~10年,平均7.5±1.8年。除1例术前为ASIA分级C级的患者恢复为D级外,其余病例均恢复为E级;胸背痛VAS评分由术前7.0±1.8分缓解为术后2.4±0.6分,至末次随访时为1.4±0.4分;术前后凸为11°~82°(31.0°±11.6°),术后即刻为2°~46°(18.2°±9.6°),后凸矫正10°~36°(13.0°±8.3°),末次随访时后凸为3°~56°(22.5°±8.1°),后凸丢失1°~11°(4.3°±0.8°);术后6个月10例(56%)获得骨性融合,术后1年17例(94%)获得融合,术后2年所有病例均获得融合,骨融合发生较慢主要见于2个以上运动节段病椎切除重建的病例;支撑体下沉发生11例(61%),主要发生于术后6个月以内,下沉0~6mm(3.0±0.7mm),1例椎旁脓肿复发和窦道形成,经过换用二线抗结核药物、加强营养、换药等处理治愈。结论:经过5年以上的长期随访证实,n-HA/PA66椎体支撑体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术后前柱重建。  相似文献   
110.
Tokuhashi修正评分在脊柱转移瘤患者生存时间预测中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Tokuhashi修正评分在脊柱转移瘤患者生存时间预测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有随访资料的脊柱转移瘤患者447例,采用Tokuhashi修正评分系统进行综合评分,根据不同分值分成3组,0~8分为A组,9~11分者为B组,12~15分为C组.对3组及不同原发肿瘤部位和恶性程度患者的生存时间数据进行生存分析,对Tokuhashi修正评分与生存时间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患者Tokuhashi修正评分平均为8.23分,平均生存时间10.2月,中位生存时间7.9月,1年生存率为38%.肿瘤原发于肺、肝、胃肠道、食道、膀胱和胰腺者155例,中位生存时间4.7月(平均5.8月);原发于甲状腺、乳腺、前列腺者146例,中位生存时间12月(平均13.3月);原发于肾脏、淋巴、卵巢和子宫,以及原发灶不明者146例,中位生存时间7.1月(平均9.4月).A组211例,中位生存时间4月(平均5月);B组147例,中位生存时间10月(平均12月);C组89例,中位生存时间29月(平均29月).不同原发肿瘤部位及恶性程度患者和不同Tokuhashi修正评分患者生存时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001).Tokuhashi修正评分与生存时间呈正相关(r=0.833,P<0.001).结论 Tokuhashi修正评分与脊柱转移瘤患者的生存时间呈正相关,可作为脊柱转移瘤治疗决策的重要参考指标.对于单发的、原发瘤恶性程度相对较低的脊柱转移瘤,Tokuhashi修正评分12~15分者,采取积极的手术治疗可望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