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4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21篇
神经病学   9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9篇
综合类   33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9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目的观察局灶脑缺血预处理对核因子-κB(NF-кB)及其靶基因环氧化酶(COX-2)mRNA表达的影响并初步探讨二者在诱导脑缺血耐受中的意义。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其中两组分别在2h大脑中动脉缺血(MCAO)及22h再灌注前3d给予10min的缺血预处理(PC)或假手术(SS),对照组仅给予两次相隔3d的假手术,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逆转录-多聚酶联反应(RT-PCR)技术比较各组NF-кB及COX-2的表达。结果预缺血组NF-кB的表达和COX-2的mRNA转录水平均低于缺血组(P0.01)。结论局灶性脑缺血预处理可有效抑制再次缺血后NF-кB的激活和COX-2的基因转录,NF-кB活化减少以及由此所致的COX-2表达下调可能是局灶性脑缺血发生耐受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2.
Glisson蒂横断式肝切除术1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应用Glisson蒂横断式肝切除术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行Glisson蒂横断式肝切除术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肝胆管结石7例,胆囊癌1例,肝癌2例。采用Glisson蒂横断式技术分别行右肝后叶切除术(Ⅵ+Ⅶ段)3例,右肝前叶(Ⅴ+Ⅷ段)切除1例,左外叶(Ⅱ+Ⅲ段)切除2例,Ⅲ段切除1例,左半肝(Ⅱ+Ⅲ+Ⅳ段)切除2例,局部肝切除(Ⅳb+Ⅴ段)1例。结果本组病例均成功实施Glisson蒂横断式肝切除术,术中无肝蒂Glisson鞘内管道损伤。手术时间平均4.6(3.2~6.5)h,术中失血量平均440(150~800)ml。术后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病例,均痊愈出院。结论 Glisson蒂横断式肝切除术的理论基础在于对肝脏解剖分段新的认识,其操作简单、快速、安全,值得普遍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3.
原位肝移植术后早期肺部感染55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回顾性分析2005-04/2007-05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器官移植中心收治的55例原位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均排除术前肺部感染,分析术后早期(<1个月)肺部感染的主要致病菌、感染发生时间及危险因素.术后共发生肺部感染17例(31%),其中14例(82%)发生于术后7 d内;12例(71%)为混合感染;死亡3例(18%),死亡病例中1例为移植物抗宿主病并发肺部感染.17例肺部感染的患者中分离出病原菌14种24株,其中革兰氏阳性细菌5种共11株(46%),革兰氏阴性细菌6种8株(33%).真菌3种共5株(21%).多种病原微生物可致原位肝移植术后感染,真菌感染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术中输血量、机械通气时间,术前肝功能状态与术后感染相关.  相似文献   
24.
Toll样受体家族作为模式识别受体对大量的高度保守的配体反应.这些基质包括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激活识别入侵的病原体,以及损伤相关分子模式识别内生组织损伤.Toll样受体家族在激活天然免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还调节获得性免疫,是连接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的桥梁.虽然Toll样受体家族的功能多样,它们在肝脏和其他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已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Toll样受体家族作为干预治疗的潜在措施开始受到人们青睐.我们总结Toll样受体家族的生物学功能,介绍Toll样受体家族在肝缺血-再灌住损伤中作用的最新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25.
夏志超  曾仲 《云南医药》2016,(4):458-460
一、调节性T细胞的概述1.调节性T细胞的来源和分类20世纪70年代初期,Gershon等发现,T淋巴细胞种群中有一类细胞亚群具有抑制其他T淋巴细胞亚群功能的特性,但并不清楚这一特殊的细胞亚群[1]。1995年Sakaguchi等研究发现在小鼠和人类的外周血中存在有5%~10%的CD4+T细胞持续较高水平表达CD25分子[白细胞介素(IL)—2受体α链],去掉这部分细胞的裸鼠则容易患上自身免疫性疾病,然而将这部分细胞重新回输  相似文献   
26.
5-羟色胺(5-HT)受体功能与5-HT浓度发生改变,常常导致抑郁的发生。抑郁是一种情绪障碍,许多研究发现在综合医院的内外科病人中件发的情绪抑郁问题比例相当高,在精神科的临床实践中,抑郁症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因此,抑郁障碍的药物治疗也逐渐得¥幢视。本文对抗抑郁剂三年来在我院的应用状况作一分析。1资料与方法资料来源于我院1996-1998年实际消耗的该类药物的原始数据,加以分类,对品种数量及销售金额进行统计。2结果(见表五、表对3结果分析3.l从表1可以看出,我院应用的抗抑郁剂主要是三环类(TCA一及选择性5-HT再摄取…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早期接受低分子肝素联合华法林等抗凝治疗预防门静脉血栓的疗效。方法:将2009年3月—2011年12月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或)加断流术后的56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剂量服用阿司匹林的对照组(20例)及早期行低分子肝素联合华法林治疗的治疗组(36例)进行对比分析。术前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有可比性,术后第1,3,7,10,14天动态监测血小板(PLT)计数的变化,术后第1,2,4,12周行彩超或螺旋CT监测门静脉血栓(PVT)形成情况,对比分析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发生PVT5例,发生率为25.0%;治疗组发生PVT共计1例,发生率2.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或)加断流术后患者早期接受低分子肝素联合华法林抗凝治疗是预防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8.
脑出血继发性脑室出血的临床、CT与预后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脑出血继发性脑室出血的临床、CT与预后。方法 对8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CT表现及病死率进行分析。结果 >70岁组、发病时血压急骤升高、中-重度昏迷、血肿量>50ml,CT显示Ⅲ、Ⅳ脑室受累、环池、四叠体池改变且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时病死率均高(P<0.001),血肿量>90ml及全脑室铸型者病死率均为100%。性别、合并糖尿病、出血部位、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死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患者年龄、发病时头痛、血压急骤升高、意识状态、Ⅲ、Ⅳ脑室受累、环池改变及血肿量与预后有关,最佳治疗方案、手术方式的选择可以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29.
背景:肝移植患者因常规服用免疫抑制剂,免疫力低下,极易发生肺部病原微生物感染。目的:回顾分析1例肝移植后突发肺部细菌联合真菌感染患者诊疗经过,总结相关临床治疗经验。方法:1例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女性患者行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后8个月余突发畏寒高热入院,经实验室检查结合胸部CT检测考虑为细菌引起的肺部感染,给予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抗菌治疗。结果与结论:治疗后临床症状缓解。1周后复查胸部CT提示:双肺下叶片状渗出较前有所吸收,但背段出现片状“毛玻璃样改变”,考虑合并真菌感染,停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改用氟康唑针,治疗1周后行胸部CT:双肺下叶背段渗出较前吸收,出院继续口服氟康唑10 d,复查CT:双肺渗出性改变完全吸收。  相似文献   
30.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美金刚治疗中重度老年性痴呆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52例中重度老年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用药组(阿托伐他汀联合美金刚)和美金刚组.在治疗前和治疗24周后分别进行血脂水平、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及全面衰退量表(GDS)的检测和评分,并进行比较.结果 联合用药组治疗前、后的血脂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美金刚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每组治疗前、后的MMSE、ADL及GD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治疗后的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联合美金刚能有效改善中重度老年性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效果优于单独使用美金刚,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