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2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1 临床资料 2005年11月-2007年4月,笔者单位收治5例踝部肌腱组织损伤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1~35岁.其中烧伤2例、热压伤2例、电损伤1例.创面面积6 cm×4 cm-11 cm×8 cm.手术时间为伤后48 h~10 d.  相似文献   
12.
例1 女,22岁.工作中右上肢触及配电箱高压电线(约4 kV),被击倒时头颅左侧颞部接触金属配电箱,意识丧失约30 min,头面颈、躯干及右下肢多处被烧伤,伤后9 h入院.诊断:头面部、颈部、躯干、双上肢、右下肢电烧伤总面积16%TBSA,其中浅Ⅱ度3%、深Ⅱ度4%、Ⅲ度5%、Ⅳ度4%TBSA.入院时患者精神萎靡,意识清楚,感恶心,呕吐胃内容物数次.查心电图、头颅CT均显示无异常,全身查体无明显异常体征,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右上肢、头颅左侧颞部、前胸部创面的皮肤及软组织炭化,呈皮革样改变,Ⅲ度、Ⅳ度各占2%TBSA;右上肢Ⅲ度创面3%TBSA、Ⅳ度创面2%TBSA,其中右手4、5指干性坏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群体烧伤患者有效的组织管理和综合救治方法。方法2001年1月至2007年10月共收治34批129例群体烧伤患者,采取现场急救、及时转运、入院后补液抗感染;中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早期气管切开;早期各脏器功能保护;积极正确处理创面;营养支持及后期康复治疗。结果129例群体烧伤患者中,治愈125人,死亡4人,治愈率96.9%。结论群体烧伤组织合理、综合救治措施得当,可以显著提高成批严重烧伤患者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气管切开是大面积烧伤、吸入性损伤、头颈部深度烧伤的重要救治手段.我科自2006年1月到2012年1月进行气管切开术167例.术后并发症24例(14.4%)进行回顾性总结,并探讨防治策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167例因大面积烧伤、烧伤伴有吸入性损伤、头面部深度烧伤病人(热力,化学品,电力原因)行气管切开,其中男性148例,女性19例;年龄16~72岁,平均32.5岁;切开时间为伤后2~48h.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应用连续性血液净化疗法(CBP)对严重烧伤脓毒症患者的疗效.方法 28例重度烧伤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血液净化组和常规治疗组,每组各14例,两组均经常规治疗,血液净化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命体征体温、心率、血压、呼吸频率的变化,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电解质、血糖(GLU)、血尿素氮(BUN)、血肌酐(Cr)检测及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检测.结果 血液净化组患者治疗后生命体征明显改善,血液净化组治疗后血常规、电解质、BUN、Cr、IL-8、TNF-α的数据较常规治疗组治疗后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连续性血液净化疗法能够降低炎性介质,改善脏器功能,从而改善烧伤脓毒症患者的反应过程及预后,是治疗严重烧伤脓毒症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血栓弹力图(TEG)在早期烧伤后凝血功能障碍诊断的应用研究。 方法收集2020年0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在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烧伤外科收治的烧伤患者,将患者分为烧伤后凝血功能障碍组与烧伤后非凝血功能障碍组,两组患者行TEG检测和常规凝血和血小板计数检测,统计相关结果并进行分析。 结果烧伤后凝血功能障碍组和烧伤后非凝血功能障碍组在烧伤总面积(%)[(37.95±15.34)比(11.62±4.17),t=-11.4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功能障碍组(轻度7例、中度8例、重度22例、特重度9例,吸入性损伤26例)与非凝血功能障碍组(轻度31例、中度9例、重度6例、特重度1例,吸入性损伤5例)在烧伤严重程度(χ2=30.75)及吸入性损伤(χ2=20.4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诊断烧伤后凝血功能障碍时,TEG和常规凝血及血小板检测具有一致性(k=0.664,P<0.05)。烧伤后凝血障碍组TEG参数和常规凝血及血小板结果相关性分析:凝血反应时间(R)值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呈正相关(r=0.418,P<0.05);凝血形成时间(K)值与纤维蛋白原浓度(FIB)、血小板(PLT)呈负相关(r=-0.15、-0.413,P<0.05);凝固角(α-Angle)与FIB、PLT 、D-二聚体呈正相关(r=0.618、0.372、0.421,P<0.05);凝固角与凝血酶原时间(PT)呈负相关(r=-0.212,P<0.05);最大血栓振幅(MA)值与FIB、D-二聚体、PLT呈正相关(r=0.29、0.249、0.743,P<0.05);综合凝血指数(CI)值与APTT呈负相关(r=-0.55,P<0.05)。ROC曲线分析:α-Angle、MA值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16、0.754,敏感度为0.617、0.742,特异度为0.705、0.681;常规凝血及血小板检测参数中PT、PLT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56、0.676,敏感度为0.438、0.469,特异度为0.857、0.6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TEG检测对早期烧伤后凝血功能障碍的诊断价值大于常规凝血及血小板计数检测,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筛选电烧伤患者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独立危险因素, 建立发生DIC风险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23年1月内蒙古包钢医院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218例电烧伤患者临床资料, 其中男198例、女20例, 年龄(38±14)岁。按照治疗期间是否被诊断为DIC, 将患者分为DIC组和非DIC组。收集并比较2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 包括年龄、性别、烧伤总面积、Ⅲ度烧伤面积、致伤电压、伤后1 d内是否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烧伤重症监护病房停留时间、总住院时间, 是否合并吸入性损伤、多发伤和入院时是否发生休克, 简明烧伤严重指数评分与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评分;患者入院24 h内的实验室检测指标资料, 包括血常规指标: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PLT)、中性粒细胞计数, 凝血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D-二聚体水平、纤维蛋白原(FIB)水平, 血生化指标: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总蛋白、白蛋白、血糖、肌酐、尿素氮的水平, 血气分析指标:血p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