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32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23篇
药学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2005年9月9日至15日江西省赣县两乡相继发生10例村民不明原因的猝死事件。同时部分死者家属出现系列发病症状,成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经全面现场调查,患者病情观察治疗,同时进行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特征分析并随访一年后,确认该事件成因为毒蕈中毒,现将调查情况报道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32.
温俊程  曹春水  赵菊红 《江西医药》2021,56(4):546-549,553
高浓度血尿酸可导致痛风,并与多种疾病相关,包括代谢综合征、心血管疾病、中风和肾功能不全等.血尿酸与糖尿病存在复杂的关系,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且血尿酸与糖尿病疾病之间存在明显的流行病学关联.然而SUA与糖尿病之间的推定关联并不明确,而且发现是有争议的.该研究回顾了尿酸可能参与糖尿病发展的证据以及血糖与尿酸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33.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清中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monocytes to lymphocyte ratio,MLR)与急性百草枯(paraquat,PQ)中毒患者全因死亡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回顾性选取2013年12月至2018年10月收治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急性PQ中毒患者,随访至2019年7月1日。主要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根据血MLR值将患者平均分为四组,同时根据受试者工作特性(receiver-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确定的最佳MLR截止值0.61分为两组,采用Kaplan-Meier曲线进行生存分析,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相关危险因素,ROC曲线评估MLR对急性PQ中毒患者死亡风险的预测效能。结果共纳入117例患者,其中男49例,女68例,年龄(36.91±16.00)岁,全因死亡为70(59.8%)例。K-M曲线显示Quartile 4组患者的远期预后较Quartile 1、Quartile 2和Quartile 3差(Log-rank=33.376,P<0.01),MLR≥0.61较MLR<0.61组患者的全因病死率明显更高(Log-rank=26.451,P<0.01)。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提示MLR是急性PQ中毒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Quartile 4 vs Quartile 1:HR=2.773,95%CI:1.250~6.154,P=0.012)。ROC曲线结果表明MLR预测全因病死率的最佳截断值为0.61,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684(95%CI:0.591~0.767,P=0.0002),敏感性为47.14%,特异性为91.49%。结论MLR越高急性PQ中毒患者的死亡风险越高,MLR可作为该人群全因死亡的一个有效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34.
发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热是指体温因各种原因超过正常范围,见于各种全身性和局部性感染以及许多非感染性疾病,如肿瘤、结缔组织病等。体温升高分为高温和发热2种:高温是由散热障碍或产热过多引起,一般与体温调节中枢无关;发热是由于致热原(包括细菌及其内毒素、病毒、真菌、螺旋体等微生物,免疫复合物,激素等)通过内热原(如白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对下丘脑温度调节中枢的刺激,将温度调节点水平提高,但机体产热和散热机制正常。  相似文献   
35.
蜈蚣咬伤     
蜈蚣又称百足、天龙。我国毒性大的蜈蚣有3科:①巨蜈蚣科,有两属,巨蜈蚣属分布在我国南方各地、东南亚及日本;耳孔蜈蚣属分布在东北及华北地区。②地蜈蚣科,有5种,喜居湿处,各地常见。③石蜈蚣科,喜居石下,主要分布在我国华北地区。蜈蚣有毒腺,还有一对尖形牙,其分泌的毒汁含有组胺和溶血蛋白,当人被其咬伤时,  相似文献   
36.
吗啡中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吗啡类药物主要有止痛、止咳、止泻、解痉、麻醉等多种功效。吗啡类中毒最初有欣快感和兴奋表现,继之出现谵妄、昏迷、呼吸抑制,最后死亡于呼吸循环衰竭。  相似文献   
37.
一氧化碳中毒,亦称煤气中毒.一氧化碳是无色、无臭、无味的气体,一旦泄露,不易被发现,从而导致中毒.  相似文献   
38.
目的 探讨大鼠心肺复苏后脑水通道蛋白-4(AQP4)表达与脑水肿动态变化的关系,评价依达拉奉的干预作用.方法 7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A组,6只),假手术组(B组,6只),复苏组(C组,按ROSC后1 h,6 h、12 h、24 h、72 h各时点分5亚组,各6只),依达拉奉处理组(D组,亚组同C组),复苏即刻予以依达拉奉干预.分别测定脑组织含水量,免疫组化法检测其AQP4蛋白表达,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eurodeficit score,NDS)及脑组织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 C组大鼠ROSC后脑组织含水量呈上升趋势,24 h达高峰,各时点均高于B组(P<0.01).AQP4表达呈现与脑含水量同样趋势改变,积分光密度(iOD)、显色面积比(△S)增加(P<0.01),相关性分析表明iOD(r=0.858,P<0.01)、AS(r=0.870,P<0.01)与脑组织含水量呈正相关.与C组相比,依达拉奉干预处理后脑组织含水量明显下降(P<0.05);AQP4蛋白iOD、△S显著下调(P<0.01);病理学损伤程度减轻,NDS评分显著提高(P<0.05).结论 大鼠心肺复苏后脑AQP4表达上调,与脑水肿变化正相关,AQP4可能参与心肺复苏后脑水肿形成.依达拉奉可抑制AQP4表达,减轻大鼠心肺复苏后脑水肿,具有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9.
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毒蕈中毒事件日渐增多.但目前尚无统一的中毒分型及治疗规范.国内学者习惯将毒蕈中毒类型分为神经精神型、溶血毒素型和内脏损害型.  相似文献   
40.
目的 探讨高频程序控制通气在心肺复苏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0例心肺复苏术后无自主呼吸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常规控制通气组(A组)、5∶ 5高频程序控制通气组(B组)及7∶ 3高频程序控制通气组(C组),各组分别采用相应的机械通气模式进行呼吸支持.自主循环恢复开始计时,分别测定0、1、4、12、24 h动脉血氧分压(PaO2)、氧合指数(OI)、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气道峰压(PIP).结果 ①B、C组PaO2、OI在1、4、12 h均显著高于A组(P<0.01);C组PaO2、OI在4、12、24 h均高于B组(P<0.05).PaCO2各时点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各时点B、C组PIP、CVP均低于A组(P<0.01),B、C组MAP均高于A组(P<0.05),三组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频程序控制通气对心肺复苏患者具有较好的呼吸支持作用,改善氧合快,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不易产生二氧化碳潴留, 使用便捷.两种程序控制通气中,高频与常频通气时间比为7∶ 3的高频程序控制通气模式通气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