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7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0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4篇
临床医学   28篇
内科学   8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6篇
外科学   31篇
综合类   66篇
预防医学   11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6篇
中国医学   45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61.
目的:探讨Colles骨折的处理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对我院2008年8月~2010年1月门诊收治的96例Colles骨折患者,均采用闭合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结果:96例全部随访,参照William制订的骨折疗效标准评定,优良率为97.91%。结论:闭合复位配合石膏外固定治疗Colles骨折,有利于骨折愈合、减少副损伤,恢复腕关节功能,该方法,简单,经济,有效。  相似文献   
62.
目的:研究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的胃镜及胃肠激素与浊毒[1]的相关性。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给予化浊解毒方加减合奥美拉唑进行治疗;对照一组给予奥美拉唑治疗,对照二组给予柴胡疏肝汤加减治疗,治疗前后详细记录胃镜情况,研究结束测定患者胃肠激素水平(本研究包括胃动素MTL、生长抑素SS)。结果:胃镜方面,治疗组的治疗率明显优于两对照组(P<0.05),两对照组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胃肠激素方面,经治疗后治疗组与两对照组的胃肠激素情况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化浊解毒法合奥美拉唑治疗浊毒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对其胃镜及胃肠激素的改善有显著疗效,即说明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胃镜、胃肠激素与浊毒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3.
郭喜军  曹旭  梁京 《陕西中医》2012,33(1):113-115
目的:探讨实验性胆汁反流性胃炎大鼠与浊毒相关研究,制造胆汁反流性胃炎大鼠的浊毒证模型。寻找浊毒致病机理,为浊毒理论临床研究提供实验根据。方法:3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湿热证组(B组)、浊毒证组(C组)。分别观察各组大鼠一般表现、及测定各组大鼠胃黏膜SOD、MDA及血清TNF-α含量。结果:浊毒证组一般表现最差;浊毒证组大鼠胃黏膜可见上皮细胞萎缩、脱落、糜烂,胃粘膜腺体和腺细胞减少,肠化生,炎细胞浸润、部分有淋巴滤泡形成。同时血清TNF-α和MDA水平:与A组比较B、C组升高明显(P<0.01),C组较B组升高明显(P<0.01);胃黏膜SOD水平:与A组比较B、C组均下降明显(P<0.01),C组较B组下降明显(P<0.01)。结论:浊毒证的形成可能与血清TNF-α水平升高及胃黏膜SOD水平下降和MDA水平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64.
目的建立测定大鼠血浆中1-脱氧野尻霉素(DNT)含量的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初步研究桑叶总生物碱中DNJ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过程。方法大鼠灌胃桑叶总生物碱(给药剂量按DNJ计约为80 mg·kg-1)后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样,采用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测定,色谱条件为HiQSiL C18分析柱(4.6 mm×250 mm,5μm),乙腈-0.1%醋酸水溶液(40∶60,V/V)为流动相,荧光检测器激发波长254 nm,发射波长322 nm,流速1.0 mL·min-1,柱温25℃。DNJ血药浓度-时间数据用药动学软件3P97处理。结果 DNJ血浆浓度在1.4~22.4 mg·L-1线性关系良好,血浆中1-脱氧野尻霉素定量下限为1.4 mg·L-1。日内、日间精密度(RSD)分别为3.7%~5.8%和4.6%~6.0%,方法回收率为97.6%~101.5%,提取回收率为76.3%~81.6%。DNJ在大鼠体内的血药浓度-时间过程符合二房室模型,Ka=(4.85±0.95)h-1,AUC=(19.22±1.37)mg·h·L-1,Cmax=(12.98±1.92)mg·L-1,Tmax=(0.50±0.00)h。结论该法准确可靠,专属性强,适用于DNJ在大鼠体内的血药浓度测定及药代动力学研究。  相似文献   
65.
VFP程序设计教学中案例驱动教学法的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案例教学(Case Study)最早起源于1870年,由当时担任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的克里斯托弗·朗道尔教授创立,后来成为举世闻名的"哈佛模式"的一大特色和内涵.因此,案例教学是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设置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表达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以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果,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66.
青年起病的成人型糖尿病(maturity onset diabetes mellitus in youth,MODY)主要是由于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所致,临床上多表现为不易发生酮症的糖尿病;遵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常在25岁前发病。至今已发现至少6种不同的基因突变会导致MODY,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使用纳米晶胶原基骨材料(nHAC/PLA)进行腰椎后外侧植骨融合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随访分析了52例腰椎多节段椎板切除减压、后外侧植骨融合辅助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各类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植骨材料采用nHAC/PLA材料颗粒和自体骨颗粒混合,随访3~15月,采用VAS疼痛10分法和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脊柱外科组手术疗效标准评估手术疗效;腰椎正、侧位及屈、伸动力侧位X线检查判定融合情况.结果所有病例随访中切口情况良好、未出现排异和感染等迹象;6月和1年术后功能恢复优良率分别为84.8%和89.5%,融合率分别为54.5%和84.2%,假关节发生率为0,椎弓根螺钉无松动和移位.结论纳米晶胶原基骨材料在腰椎后外侧植骨融合中应用是安全的,具有良好的人体生物相容性,在腰椎后外侧植骨融合中可作为自体骨移植的补充,两者混合使用效果接近自体骨,可以弥补减压过程中自体骨的不足,避免再取髂骨.  相似文献   
68.
目的 明确微创治疗拇外翻截骨端位移与发生转移性跖痛症之间的关系,结合有限元进行量化分析,为手术治疗转移性跖痛症提供精准数字化依据。方法 首先基于拇外翻患者术前足部相关数据的测量建立真实的拇外翻几何模型,参考文献对志愿者各方面生物力学系数赋值,根据模拟中西医结合手法整复微创治疗拇外翻技术,对其第一跖骨进行旋转、移动及截骨,最终得到微创治疗拇外翻合并跖痛症术后有限元模型。通过模拟微创治疗拇外翻截骨端位移,利用有限元计算获取拇外翻患者手术前后的第1跖骨下与第2跖骨头下最大压力数值,分析截骨远端位移方向和位移量与发生转移性跖痛症的量化关系。结果 平衡站立时,当第1跖骨截骨远端向外侧水平位移为2 mm时,随着垂直位移的增加,第1跖骨头下压力与第2跖骨头下压力变化具有明显相关性,r值为0.954;垂直位移在2 mm时,随着水平位移的增加,第1跖骨头下压力与第2跖骨头下压力变化相关性最大,r值为-0.764。结论 微创治疗拇外翻在截骨的基础上通过正骨手法将第1跖骨截骨远端向外侧位移2~4 mm时、跖侧位移2 mm时,能够有效减轻或治愈拇外翻及并发的跖痛症,避免拇外翻术后转移性跖痛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9.
痒风又称血风疮,皮肤瘙痒症。笔者于2003年3月~2005年3月,采用中药养血润肤汤冶疗血虚风燥型痒风50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0.
<正> 笔者从1986年每遇患内痔出血不愿手术者均给内服虻虫粉,每日1次,用量3克~12克,未见不良反应,迄今治疗后停药1年以上共107例,效果满意。虻虫辛苦微寒有小毒,归肝经,破血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