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4篇
眼科学   15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观察MP-1微视野检测在急性球后视神经炎的早期诊断以及随访的临床效应。方法:正常体检青年组20例40眼,急性球后视神经炎患者组45例62眼,以上人员均屈光间质透明。采用标准W-WP与MP-1微视野分别对正常体检青年组、急性球后视神经炎患者组检测。结果:显示MP-1微视野检测的视野平均光敏感度 (mean sensitivity, MS)在两组比较差值为10.3±1.10dB;MP-1微视野检测的视野平均缺损值(mean defect, MD)在两组比较差值-2.50±3.23dB,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MP-1微视野对急性球后视神经炎的视功能受损的敏感度高于常规视野标准W-WP检测,特异性为90%、敏感性92%。结论:MP-1微视野比常规视野标准W-WP检测有着独特客观眼底解剖与主观定量视觉精确定位的视功能受损高度敏感的重要直观依据,在急性球后视神经炎的最早期临床诊断、治疗、预后随访评估具有独特的应用效应。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蓝/黄视野检查(blue-on-yellow perimetry,BYP)在青光眼视野缺损诊断检查中的准确性。方法:对30例53眼可疑青光眼患者、82例110眼慢性青光跟患者(早期32例46眼、中期26例33眼、晚期24例31眼)分别行BYP和白/白视野检查(White-on-White perimetry,wwP)。将两种检查的视野阈值结果进行对比相关分析。结果:30例53眼可疑青光眼患者中,BYP检查轻度早期视野缺损共6眼(11.32%);慢性青光眼患者中,BYP检查视野缺损面积较wwP检查扩大者早期31眼(67.39%)、中期11眼(33.33%),晚期青光眼两种检查方法视野缺损范围基本一致;WWP检查视野缺损面积较BYP检查扩大者早期4眼(8.7%)。可疑青光眼及早、中、晚期青光眼患者在中心30°视野59个检查点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点所占比例分别为:(11/59)8.64%、(13/59)22.03%、(33/59)55.93%、(48/59)81.36%。结论:蓝/黄视野检查在青光眼视野缺损诊断检查中具有较好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3.
目的:观察氯替泼诺混悬眼液联合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用凝胶治疗各类眼科炎症及外伤导致角膜云翳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选择我院门诊2009-02/2010-10各类角膜疾病导致角膜云翳的97例120眼患者,在不同阶段使用氯替泼诺混悬眼液联合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用凝胶后,对云翳消退情况进行疗效分析。结果:角膜云翳形成0~1mo内治疗24例30眼,治愈80%,有效20%。1~2mo治疗23例30眼,有效53.3%,无效46.7%;2~3mo治疗25例30眼,有效13.3%,无效86.7%;3mo以上治疗25例30眼,无效100%。结论:氯替泼诺混悬眼液联合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用凝胶治疗各种早期角膜云翳,具有积极有效地提高视力和促进角膜恢复透明的作用。  相似文献   
24.
目的:分析短小遮盖+海丁格刷+闪烁红光+红色视力表远距离视功能训练在近视性弱视治疗中的效果。

方法:选择近视性弱视患儿甲、乙两组共97例186眼,甲组47例89眼,年龄4~12(平均5.79±1.98)岁,乙组50例97眼,年龄3~10(平均5.92±1.72)岁; 其中甲组轻度、中度、高度近视眼分别为16眼、52眼、21眼,乙组分别为18眼、55眼、24眼(χ2=0.004,P>0.05); 甲组轻度、中度、重度弱视眼分别为23眼、49眼、17眼; 乙组分别为26眼、55眼、16眼(χ2=0.136,P>0.05); 甲组患者采用遮盖+闪烁红光+近距离功能训练; 乙组患者采用短小遮盖+海丁格刷+闪烁红光+红色视力表远距离视功能训练,所有患者治疗后随访时间24mo,对比分析两种治疗方法在近视性弱视治疗中的疗效。

结果:甲组基本治愈率为35.96%,有效率为40.45%,无效率为23.60%; 乙组基本治愈率为56.70%,有效率为26.80%,无效率为16.49%,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22,P<0.05); 甲乙两组治疗后近视度数增加≤1.0D,1.0~3.0D及≥3.0D者分别为:甲组3眼、49眼、37眼; 乙组4眼、69眼、24眼,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74,P<0.05)。

结论:短小遮盖+海丁格刷+闪烁红光+红色视力表远距离视功能训练法治疗近视性弱视疗效较好,治疗后弱视眼近视度数发展较轻。  相似文献   

25.
目的观察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大鼠模型视神经内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的表达变化,为研究视神经炎(optic neurikis,ON)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实验依据。方法用豚鼠脑脊髓匀浆和完全弗氏佐剂诱导Wistar大鼠,建立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模型,将5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免疫后7d、12d、18d、25d组,通过行为学观察对各组进行神经功能评分,通过HE染色法观察各组视神经的病理形态学改变,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各组大鼠VCAM-1和MCP-1的表达情况。结果神经功能评分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免疫组大鼠随着时间的延长,神经功能评分增加,至18d,达到最大的1.9分。HE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大鼠视神经组织结构正常,而免疫组大鼠视神经组织出现结构的异常,免疫后18d,病变程度达最高峰,这和功能评分的结果相符。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对照组没有VCAM-1和MCP-1表达;免疫后7d,VCAM-1和MCP-1开始表达,阳性细胞数分别为11.45±8.65和47.86±9.65;免疫后12d,VCAM-1和MCP-1表达均进一步增加,阳性细胞数分别为17.34±5.76和86.45±5.6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免疫后18d,VCAM-1和MCP-1表达达到高峰,阳性细胞数分别为32.53±9.56和153.56±12.47,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免疫后25d,VCAM-1和MCP-1表达减少,阳性细胞数分别为21.23±7.58和116.49±8.83。结论 VCAM-1和MCP-1参与了ON的发病过程,ON是一种免疫因素介导的疾病。  相似文献   
26.
目的对比分析短小遮盖+海丁格刷+闪烁红光+近距离功能训练和完全遮盖+闪烁红光+近距离功能训练两种综合治疗方法在近视性弱视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选择近视性弱视患儿甲、乙两组共92例172只眼,甲组46例87只眼,年龄4~10岁(5.65±1.57岁),乙组46例85只眼,年龄4~9岁(5.57±1.36岁),其中甲组轻度、中度、高度近视眼分别为23只眼、45只眼、19只眼;乙组为25只眼、43只眼、17只眼(χ2=0.217,P>0.05);甲组轻度、中度、重度弱视眼分别为20只眼、35只眼、32只眼;乙组分别为18只眼、36只眼、31只眼(χ2=0.112,P>0.05),甲组病例采用短小遮盖+海丁格刷+闪烁红光+近距离功能训练;乙组病例采用完全遮盖+闪烁红光+近距离功能训练,所有病例治疗随访时间24个月,对比分析两种治疗方法在近视性弱视治疗中的疗效。结果甲组基本治愈率为57.47%,有效率为27.59%,无效率为14.94%;乙组基本治愈率为38.82%,有效率为40.00%,无效率为21.18%,统计学检验差异有显著性(χ2=5.99,P<0.05)。结论短小遮盖+海丁格刷+闪烁红光+近距离功能训练在近视性弱视治疗中效果较好,可作为临床治疗近视性弱视的选择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