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98篇 |
免费 | 24篇 |
国内免费 | 31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12篇 |
临床医学 | 32篇 |
内科学 | 11篇 |
皮肤病学 | 5篇 |
神经病学 | 2篇 |
特种医学 | 3篇 |
外科学 | 14篇 |
综合类 | 130篇 |
预防医学 | 30篇 |
眼科学 | 38篇 |
药学 | 52篇 |
中国医学 | 19篇 |
肿瘤学 | 5篇 |
出版年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13篇 |
2021年 | 20篇 |
2020年 | 12篇 |
2019年 | 10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10篇 |
2015年 | 13篇 |
2014年 | 12篇 |
2013年 | 36篇 |
2012年 | 48篇 |
2011年 | 23篇 |
2010年 | 12篇 |
2009年 | 11篇 |
2008年 | 4篇 |
2007年 | 17篇 |
2006年 | 6篇 |
2005年 | 15篇 |
2004年 | 10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2篇 |
1994年 | 3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 毫秒
81.
黄芩茎叶黄酮对大鼠缺血性记忆障碍和神经炎症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黄芩茎叶黄酮(SSF)对大鼠缺血性记忆障碍和神经炎症的作用。方法雌性SD大鼠双侧颈总动脉永久结扎2个月制备慢性脑缺血记忆障碍模型,脑缺血大鼠造模后于手术第35天ig给予SSF 17.5,35和70 mg.kg-1,连续38 d。通过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免疫组化法测定皮质和海马星形胶质细胞中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及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皮质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8,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脑缺血模型组大鼠的再学习能力和记忆保持能力显著降低,到达平台的潜伏期显著延长(P<0.01),在目标象限的游泳路程显著缩短(P<0.01);皮质和海马内星形胶质细胞GFAP的表达显著增加(P<0.01);皮质中IL-1β,TNF-α和IL-8水平明显增加(P<0.01)I,L-10水平显著降低(P<0.01)。SSF 17.5,35和70 mg.kg-1均能不同程度地改善脑缺血引起大鼠再学习能力和记忆保持能力障碍,明显缩短到达平台的潜伏期(P<0.05),延长大鼠在目标象限的游泳路程(P<0.05);抑制皮质和海马内星形胶质细胞GFAP的表达(P<0.05);明显降低皮质中IL-1β,TNF-α和IL-8含量,提高IL-10的水平。结论 SSF对大鼠脑缺血性记忆障碍和神经炎症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抑制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和脑内炎性细胞因子的生成。 相似文献
82.
目的:研究赤雹根总皂苷(STDR)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大鼠足跖组织中核转录因子(NF-κB) p65 mRNA、白介素6(IL-6) mRNA、白介素10(IL-10) mRNA相对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80只,随机取10只大鼠作为正常对照,其余大鼠采用弗氏完全佐剂诱导佐剂性关节炎,将造摸成功的5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赤雹根总皂苷160,80,40 mg· kg-1·d-1组和雷公藤多苷12 mg· kg-1·d-1组,各组分别给予相应药物,模型组ig蒸馏水,连续21d.RT-PCR法检测足跖组织中NFκB p65 mRNA,IL-6 mRNA,IL-10 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NF-κB p65和IL-6的表达显著增高(P<0.01),IL-10的表达明显降低(P<0.01);STDR 40,80,160 mg·kg-1剂量组大鼠足跖组织中NF-κB p65 mRNA,IL-6 mRNA相对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P <0.01);STDR各剂量组大鼠足跖组织中IL-10 mRNA相对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P<0.01).结论:调节NF-κB p65 mRNA,IL-6 mRNA和IL-10 mRNA表达水平是STDR治疗RA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4.
目的:观察同型半胱氨酸(Hcy)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核因子(NF)-κB的表达、激活的影响及其诱导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分子机制。方法:将体外培养的HUVECs分为对照组、2.5(H1)、5(H2)、10(H3)及15mmol/L(H4)5组,培养24h。通过四甲基噻唑氮蓝(MTT)比色法测定细胞活力,采用RT-PCR法检测NF-κBp65mRNA的表达,Westernblot检测NF-κB抑制蛋白-α(IκB-α)的蛋白降解,免疫组化法检测NF-κB的核转移趋势。结果:H2、H3、H4组HUVECs细胞活力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Hcy可使NF-κBp65mRNA的表达明显增强(P<0.05或P<0.01);Hcy可促进IκB-α蛋白降解,且呈现明显的剂量依赖性;Hcy处理HUVECs后,大量的NF-κBp65从细胞质进入细胞核。结论:Hcy可通过增强NF-κBp65mRNA的表达,加速IκB-α蛋白的降解,促进NF-κBp65的释放、活化,从而转移进细胞核,调节其下游的趋化因子、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85.
近年来,脐带血移植(CBT)治疗血液系统良、恶性疾病取得较大进展,无关供体脐带血已成为造血干细胞的重要来源。但由于脐血中有核细胞数量少,CBT多数HLA不全相合,增加了植入失败及移植物被排斥的可能。临床需要一种敏感可靠的方法检测移植后供体细胞嵌合状态,以早期判断植入与排斥。我们2002年4月对1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Ⅱ)患儿实施HLA不全相合的CBT,并应用复合扩增荧光标记STR-PCR结合毛细管电泳的方法,首次定量检测了CBT后供体细胞嵌合率(DC),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6.
泪器及其周围组织的解剖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眦部泪器包括泪小点、泪小管和泪囊。近年来内眦部泪器手术的种类逐渐增多,成功率也有所提高。为了更好地揭示该处的局部解剖特点,我们对内眦部泪器及其周围组织进行了调查及分析,兹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15具经甲醛液固定的成人尸体15具(男11具,女4具)计30侧,按层次解剖法,边解剖,边测量各项数据。所用的器械有游标卡尺、两脚规、泪道探针和双目放大镜等。测量项目和标准如下:泪囊长度为泪囊顶至下端狭窄(鼻泪管入口缘)处的长度。泪囊前后径为与泪囊长轴垂直的前后方向最宽处的距离。泪总管(或上泪小管)到泪囊顶的垂直距离指其入泪囊处上缘的水平线到泪囊顶端的垂直距离。上、下泪小管的长度是从它们的水平部 相似文献
87.
芬太尼透皮贴剂是一种通过皮肤吸收发挥镇痛作用的强阿片类外用贴剂,其镇痛效力约为吗啡的100倍[1],临床上用于中度至重度的慢性疼痛,使用方便无创,镇痛效果好,尤其适用于不能口服给药的患者.该贴剂缓慢透皮吸收,血药浓度平稳,每用一次可维持72 h的镇痛效果[2].其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便秘、尿潴留和嗜睡等,剂量... 相似文献
88.
病例:患者,男,51岁.2009年9月确诊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服用羟基脲0.5~3.0g/d(根据血常规结果调整羟基脲用量)治疗.2011年1月中旬右踝内侧无明显诱因出现红、肿、轻压痛,未行特殊处理,继续服用羟基脲(齐鲁制药有限公司,批号:009027LC,规格:0.5g/片)治疗2.5g/d,右踝内侧逐渐肿胀隆起于皮肤表面,疼痛加剧.患者既往体健,无糖尿病、皮肤病及其他疾病.2011年3月10日右踝内侧局部皮肤溃破,形成溃疡,面积约4cm x4cm,停用羟基脲,给予局部消毒、抗生素治疗.2011年4月20日皮肤溃疡愈合. 相似文献
89.
目的 观察0.05 D精准足矫技术与多区正向光学离焦技术在延缓近视进展中是否存在协同作用。设计前瞻性比较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020-2022年北京同仁医院验配中心验配框架眼镜的241例儿童。方法根据家长对镜片的选择,患儿分为0.05 D球镜间隔单光组63例、0.25 D球镜间隔单光组57例、0.25 D球镜间隔离焦组61例、0.05 D球镜间隔离焦组60例。对电子病历系统中儿童配镜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提取年龄、性别、屈光度、前后两次验光的间隔时间、镜片类型等信息。4组患者的验光方法与环境均一致,差别仅为框架眼镜镜片中央是否使用0.05 D精准足矫技术及镜片周边是否使用多区正向光学离焦技术。取右眼数据统计分析。主要指标等效球镜度变化。结果0.25 D球镜间隔单光组、0.05 D间隔单光镜片组、0.25 D球镜间隔离焦组和0.05 D间隔离焦组的年龄无差异(F=0.996,P=0.320);第一次配镜时等效球镜度数均值分别为(-2.10±1.77)D、(-2.00±1.34)D、(-1.97±0.89)D和(-2.03±0.88)D(F=0.118,P=0.949)。戴镜6个月后4组患者的... 相似文献
90.
目的 采用Meta分析比较经骶2骶髂螺钉(S2AI)固定技术与髂骨螺钉(IS)固定技术在成人脊柱骨盆固定中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固定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Mmed数据库、Cochrane数据库及OVID数据库,以“脊柱骨盆”“髂骨(螺)钉”“骶髂(螺)钉” 和“spinal pelvis”“iliac screw(s)”“sacroiliac screw(s)”为关键词检索建库至2017年12月有关IS固定技术、S2AI固定技术用于后路脊柱骨盆固定临床效果对比研究的中英文文献,按照Jadad质量评分评价文献质量,并提取相关数据,应用Revman 5.3统计学软件对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VAS、住院时间、术后感染率等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5项研究310例患者,其中高质量文献3篇,中等质量文献2篇。Meta分析显示:对于成人脊柱骨盆固定,S2AI固定技术手术时间(SMD=0.40, 95%CI 0.08~0.73, P=0.02)、术后感染率(RR=6.15, 95%CI 2.83~13.35,P<0.01)及内固定失败率(RR=4.09, 95%CI 1.72~9.73, P=0.001)均低于IS固定技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住院时间(WMD=1.07, 95%CI -0.60~2.75, P=0.21)、术中出血量(SMD=0.29, 95%CI -0.03~0.62, P=0.08)及术后VAS(WMD=0.13, 95%CI, -0.62~0.88; P=0.73)两种固定技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2AI固定技术与IS固定技术应用于成人脊柱骨盆固定,均能够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但S2AI固定技术手术时间、术后感染率及内固定失败率更低,有更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