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2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2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2篇
内科学   4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27篇
特种医学   55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39篇
预防医学   11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9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目的 研究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6 2例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患者在常规内科治疗的基础上 ,同时接受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及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结果 治疗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 88.2 % ,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 6 7.9% ,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1) ,同时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 (红细胞压积、全血比粘度和血浆粘度 )比较 ,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 .0 5 )。结论 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52.
三维DSA在脑动脉瘤栓塞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栓塞治疗中是否优于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方法:45例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均在破裂急性期行电解脱弹簧圈栓塞治疗。应用二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患者的资料(A组,25例)和应用三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患者的资料(B组,20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动脉瘤的位置、大小、电解脱弹簧圈的数目、DSA曝光次数和造影刑的用量。结果:两组中年龄、性别、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和电解脱弹簧圈的数目无统计学差异。应用三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可以减少总曝光次数(P〈0.01),不仅在选取参考图像时曝光次数减少(P〈0.01),而且在手术过程中曝光次数也减少(P〈0.01)。两组造影剂的用量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三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可以从多方位观察颅内血管的结构,可以提供可靠的参考图像,从而可减少DSA的曝光数目。三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优于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53.
患者女,63岁,因“发作性头晕1年,加重1个月”于2011年6月12日入院。患者每次发作时间数秒至1分钟不等,伴轻微恶心,症状可自行缓解。近1个月发作频繁,并言语不利,保守治疗效果不满意。既往高血压、糖尿病史多年,应用硝苯地平、  相似文献   
54.
目的回顾性分析17例颅内段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方法2008年5月至2011年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介入科共收治17例颅内段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接受血管内治疗。3例栓塞动脉瘤的同时闭塞载瘤动脉,14例采用血管内重建技术:12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技术,2例单纯多个支架载瘤动脉塑性。术后3个月~1年复查造影。结果17例血管内治疗中手术成功率100%,无并发症发生。随访中有15例完全治愈,动脉瘤完全不显影;2例单纯多个支架载瘤动脉塑性病例动脉瘤保持稳定。在平均14.4月中的随访中,所有患者一般状态平稳,没有再出血或梗死。结论血管内治疗颅内段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是安全的。与结构破坏性手术相比,我们更倾向于选择结构重建性手术:使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或多支架血管内治疗技术。  相似文献   
55.
目的 了解上海市中学生网络使用情况及网络成瘾行为状况,为干预网络成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上海市某区2所普通初中和2所普通高中各随机抽取2个班级(合计8个班级)共264名初二和高三学生,采用计算机辅助的匿名电子问卷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中学生上网率为92.0%,初、高中生分别为88.2%、96.0%,男女生分别为91.0%、92.8%;网络成瘾率为10.4%,初、高中生分别为7.5%、13.3%,男女生分别为13.5%、7.8%;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小学开始触网的比例初中生(84.2%)高于高中生(67.5%)。初、高中生上网目的排在前三位的均为浏览网页/逛论坛/看视频、聊天、上社交网站/刷微博。有网瘾者及非网瘾者中均有一半以上的对象表示上网对生活没有影响。中学生网络成瘾与上网的频率、上网的地点、每周上网的时间有关。 结论 中学生网络使用已非常普遍,网络成瘾现状不容忽视。应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引导学生正确合理地利用网络。  相似文献   
56.
颅内动脉瘤行单纯栓塞或支架辅助栓塞的过程中,血栓形成或血栓栓塞是主要并发症之一。如何预防颅内动脉瘤,尤其是破裂动脉瘤,以及介入栓塞术中、术后的血栓形成是目前的一个研究热点。其中,以盐酸替罗非班(以下称替罗非班)为代表的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因其较短血浆半衰期及撤药后血小板功能恢复迅速的优点而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临床。本文主要就替罗非班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7.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VBDA)的临床与影像学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4年3月收治的57例VBDA患者的临床表现、DSA检查结果、CT/MRI和CTA/MRA的阳性结果。 结果57例VBDA患者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发病28例(49.1%)、以缺血性卒中发病20例(35.1%)、以颈枕部痛发病5例(8.8%)、无症状4例(7%)。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头痛(59.6%)、恶心呕吐(54.4%)、头晕(42.1%)、颈枕部痛(26.3%)等。行DSA检查55例,确诊55例;行CTA检查33例,确诊7例;行MRA检查8例,确诊1例;行高分辨MR检查4例,确诊4例。最常见的DSA、CTA、MRA表现是均为串珠征(67.3%)和鼠尾征(25.5%)。最常见的动脉瘤类型是囊状动脉瘤,其他还有梭形动脉瘤及载瘤动脉的异常增粗。 结论VBDA多以SAH发病,临床症状除SAH外多以后循环缺血或梗死为主,DSA相较于其他影像学检查更为准确,高分辨MR在诊断VBDA方面有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58.
59.
目的讨论盆腔动脉栓塞术(PAE)治疗难治性产后大出血(PPH)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并评估影响其临床成功率的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需要做PAE手术的25例难治性PPH患者,分娩方式、出血的病因、详细的生化资料和治疗措施及临床结果都被记录下来,对影响临床结果的各种可能因素进行了单变量及多变量分析。 结果临床成功率为92.00%(23/25),其余2例需要再次栓塞。产后出血控制成功率为96.00%(24/25),其余1例于二次PAE术后死于低血容量休克。长期随访的23例患者术后均恢复了月经,其中4再次成功受孕。统计分析显示PPH后PAE术临床成功率与患者的分娩方式、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大量输血(超过10个单位的压积红细胞)有关。 结论PAE治疗PPH的最终临床成功率达96.00%,是安全有效的,对于合并DIC或需要大量输血的患者术后应密切观察。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讨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行血管内再通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介入科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49例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所有患者均行血管内再通治疗。术中采用脑梗死溶栓(TICI)分级进行血管再通评价;术后24 h行头颅CT检查,判断有无颅内出血;术后1周对患者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出院后对所有患者行门诊或电话随访根据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判断患者预后,对置入支架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观察颅内支架有无再狭窄。结果49例患者血管再通时间平均为(78.4±29.0)min。87.8%(43/49)的患者术中实现成功再通(TICI 2b、3级)。术中发生栓塞5例,其中1例患者经支架远端取栓治疗再通,3例患者使用动脉内盐酸替罗非班注射治疗(2例成功再通)。术后24 h 7例患者出现颅内出血,其中3例为症状性出血。术后1周NIHSS评分平均为(8.8±4.1)分,较术前显著降低[(15.6±3.9)分,P〈0.001]。49例患者出院后3个月均获得随访,6例死亡,mRS评分平均为(2.9±1.7)分,预后良好率为57.1%(28/49)。出院后6个月15例支架置入患者中,2例(13.3%)患者出现支架内再狭窄。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急性大血管闭塞患者行血管内再通治疗可以实现较高的再通率及良好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